趙永攀劉秀麗
(台州市實驗小學)
【摘要】“文本解讀”作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改革的一大亮點,備受廣大語文教學專家、教師的關注。但是,在實施過程中,由於對“多元解讀”的過熱追捧,對“獨特體驗”的過分珍視,而導致“文本解讀”出現了一些偏差。本文將用簡單的“加減乘除”運算法則,剖析“文本解讀”的內在含義。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本解讀
語文教學在反反複複的思索與追尋中開始拒絕百出的花樣,開始淡化多變的技巧,而將重心重新傾向文本。通過百度,搜索“文本解讀”這一詞條,顯示相關網頁約958000篇,而且這一數字還將不斷增加。由此可見,“文本解讀”已經真真切切地走進了語文教師的教學之中。但是,細心研讀,就會發現,許多研究成果,將“文本解讀”冠以高深的理論,讓人莫衷一是。就筆者看來,文本解讀其實就是一則簡單的“加減乘除”運算。遵循了這個法則,就能夠演算出正確的答案。
一、加--添枝加葉,豐富內涵
加法,就是添枝加葉,加上原本屬於作品的那部分。任何一篇文學作品,都有它產生的背景,寫作的緣由,要麼是作者的親身經曆,要麼是作者對現實生活以及人生的感悟等等。小學課本所入選的名家作品,考慮到學生的認識水平和學習能力,常作刪減改動。有的是經過編者刪減過的,如《醜小鴨》,原文有6000多字,而壓縮文僅有400多字;有的是選取了其中的一小部分,如《少年閏土》是從魯迅的小說《故鄉》節選出來的;也有的是進行了改編的,如《將相和》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編的。麵對這些課文,僅僅從小學語文課本中去解讀,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分析背景,參考原文進行深入理解。
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在解讀《醜小鴨》一課時,在文本的基礎上增加了兩項內容:
第一,導讀《醜小鴨》原譯文。將教材與原譯文對照,引導學生發現安徒生童話語言本身的密碼。根據孩子的特點,抓住童話語言的畫麵、知覺、聲音、形象等特點,體會安徒生詩意語言的詩意、幽默、豐富和含蓄等特點。
第二,將《醜小鴨》原譯文中的部分語言與《我生命的童話故事》中的部分語言對照,發現語言背後的密碼,導讀《我生命的童話故事》及其他,讓學生感受到童話即人生。
如果單憑壓縮文來解讀安徒生和他的作品,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 在惡劣的環境中,“醜小鴨”唯有通過“艱苦的奮鬥”,才可能變成美麗、高貴的“天鵝”。其實,醜小鴨最後之所以變成了一隻天鵝,是因為他本身就是一隻天鵝,隨著時間的推移,冬去春來,自然要顯露出他的本相。如果順著這樣的思路理解文本,最終隻能把學生帶進一個死胡同。但是竇老師卻在文本的基礎上加進了原文,加進了作者的人生經曆。醜小鴨的成長,就是安徒生的成長,醜小鴨與安徒生的成長如出一轍,讀文讀人,指向安徒生的寫作宗旨“我所描寫的幾乎全影射自己的人生,而所有登場的人物,也都是我一生中遇到的”。讀文再讀人,教材主題的挖掘,指向高貴--苦難中追求夢想,幸福中懷有謙卑。不再是教材中,“醜小鴨”變成“白天鵝”的浮淺故事。這不愧是竇桂梅的手筆,這不愧是大家的手筆!這也是文本解讀中“加法”的魅力!
文本解讀的“加法”還表現在大量閱讀,這裏的閱讀不再是狹義的閱讀,而是要廣泛地閱讀與文本相關的書籍資料。語文教材中關於曆史人物和曆史故事的課文以及古詩詞等都有特定的寫作背景。這些背景包括當時的曆史,文化,風俗習慣等,也包括作者的人生經曆。解讀文本的時候,我們必須了解這些背景。如果不知道相關的背景知識,理解起來就可能有難度。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在談到課前細讀文本時曾說:“我是把80%的精力用在鑽研教材上的。有時走著坐著都在想教材。凡是課文涉及的知識,我都盡量查清楚,即使上課時不一定用得著。上《圓明園的毀滅》課前,我專門把《中國近代史》中關於鴉片戰爭的章節重溫了一遍。”於老師的課堂為什麼總讓人回味無窮,這恐怕就是其中的奧妙所在。
二、減--深入淺出,刪繁就簡
減法,就是刪繁就簡,減得隻留下筋骨、靈魂。小語姓“語”,小學生有其獨特的年齡特征、認知水平與認識世界的方法。讓孩子活在當下,活在童年比什麼都重要。所以,教師對文本的細讀可以非常獨到與深刻,但絕不是為了教學中的和盤托出,傾囊所有,而是為了更好地“淺出”。崔巒理事長也曾經說過:“解讀文本的功夫在課下,要深入鑽研文本,站得高、想得開、鑽得深。但不要就人文做過度發揮,提倡多元解讀,要符合小學生的實際經驗與能力,要深入淺出。避免淺入深出、深入深出。”因此,我們不能將成人的認識強加給學生,拖著他們向前。不應在人文內涵上耗時過多,也不能抓住一個教學點便過度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