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命也許不夠好,但是美好的生命卻夠長。
——富蘭克林
天氣很熱的夏日,禪院裏的花很快就被太陽曬萎了。“天哪,快澆點水吧!”小和尚喊著,就急匆匆去提了桶水來。“不要急!”老和尚說:“現在太陽太大了,一冷一熱,花非死不可,等晚一點再澆好了。”
傍晚,那盆花已經被曬成了“黴幹菜”的樣子。“也不早點澆……”小和尚咕咕噥噥地說:“一定已經死透了,怎麼澆也活不了了。”“不要唆了,囉澆就是了。”老和尚指示。水澆下去,沒多久,已經垂下去的花,居然全“站”了起來,而且一付生機盎然的樣子。
“天啊!”小和尚喊道:“它們可真是厲害,憋在那兒,撐著不死。”“胡說什麼!”老和尚糾正:“它們不是撐著不死,是好好活著。”“這有什麼不同呢?”小和尚低著頭。“當然不同了。”老和尚拍拍小和尚:“我問你,我今年八十多了,你看我是撐著不死,還是好好活著?”
等到晚課完了,老和尚把小和尚叫到麵前問:“怎麼樣?想通了嗎?”“沒有。”小和尚還是低著頭。老和尚摸了摸小和尚的頭:“你想想,那些一天到晚怕死的人,是不是撐著不死?而那些每天都向前看的人,就是好好活著。我們得一天壽命,就要好好過一天。那些活著的時候天天為了怕死而拜佛燒香,希望死後能夠成佛的,是絕對成不了佛的。”老和尚笑笑:“他今生可以好好過的時候,都沒有好好過,老天又何必給他死後更好的日子?”
到底我們是為了什麼而活?是為了多活一天就多挨一天的苦難,還是為了用盡全力享受一切美妙的旅程?這個問題有千萬種答案。我們出生,並非我們所選,但生命卻又始終是我們自己的。我們並非帶著什麼使命降生,也不是非要幸福快樂或長命百歲。如果我們什麼都不做,這一輩子,也就這樣過去了。到底上帝是為了什麼而創造人類的,我們無法解釋,有時也無須解釋。
我們每個人都自己決定了自己活下去的目的,因為,人生本來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如果有,那就是我們後來加上去的。而我們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了讓它在結束時不像開始時那樣一片空白。無論活下去的目的是什麼,我們所做的,都應該是為了心而服務的,而非身體。如果一個人會呼吸,會吃飯,但是他連自己是誰,想要什麼都不知道,那種活著其實和死了也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區別。
一念之間
傳言,曾有一名日本武士問高僧:“世間真的有天堂和地獄嗎?”高僧不答,卻說:“你有把劍,可惜好像鈍得根本坎不下我的頭。”武士被激怒,拔劍相對。此時高僧慢慢開眼,方道:“地獄之門由此打開。”武士頓覺心中一震,當下大悟,遂收劍,高僧一笑:“天堂大門由此敞開。”
物質是享受不完的,最好的東西和最大的愉悅永遠來自於你的內心,因此,活著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應該關注自己內心的需求。天堂還是地獄,都不過相對與內心而言,滿足了自己真正的願望,哪裏都可以是天堂。
身體的疼痛確實很可怕,但真正能夠把人擊倒的,絕對還是心靈的絕望和沮喪——當你覺得活下去已經成為一種負擔,心中對世界沒有任何眷戀,那不僅無法體會生命的美好,本人也和行屍走肉沒有什麼區別了。一個人,隻要信念還在,就永遠有機會從頭再來,但是如果已經決定了要放棄,那即使真的存在奇跡,也無法拯救他。
知道自己想去哪裏,想要什麼,永遠比在哪裏,擁有什麼要重要得多。幸福的定義,由你自己決定;想要的生活,由你自己選擇。
讓身體和心對話
我們自己常常是不了解自己的,我們的身體也很難保持和心的一致,而這一係列的失衡,就成為了疾病和痛苦的源泉。有一些技術,已經被證實可以調節這種失衡。這些技術講起來你一定不會陌生:中醫、瑜伽、冥想。事實上,隻要能夠堅持,這些方法非常有效。它們的共同點在於都注重於傾聽身體內部的需求,將身體和情緒統一起來,從而達到一種身體和精神的和諧狀態。
當你陷入了沉思的狀態,身體就會很自然地放鬆,身心都處在一種“靜”的境界,這樣的你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外部不良信息的幹擾,使你有機會傾聽自己內心真正的聲音。想象也好,直覺也好,它們將會自動浮現在你的眼前,當你學會了不再逃避自己真實的想法時,你會對自己的存在和信念愈發堅定,你也會開始明白你自己的身體就是你最有力的依靠,沮喪、焦慮和恐懼也都將離你而去。
堅持你想堅持的
從前,有個國王整天被憂慮困擾,擔心自己的軍隊打敗仗,害怕今年的收成不好,懷疑大臣們不忠心……總之,從登基那天起,他就沒過上一天舒心日子。
某天,國王突發奇想,扮成乞丐,打算去王宮外看看普通人的生活。傍晚時,國王來到了郊外的一座破舊的農舍前。農舍的主人坐在屋簷下吃著一小塊麵包,笑容燦爛無比。國王忍不住走進去問他:“你為什麼這麼快樂?”“我是個木匠,今天賺了錢,晚飯有了著落,當然開心了。”“如果明天沒人找你幹活,你還會開心嗎?”國王問。老木匠微笑回答:“快樂和不快樂都是自己決定的,跟別人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