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跟著厚黑學做人(1)(3 / 3)

以光緒、康有為等為首的維新黨,既無政權,又無軍權,兩手空空,卻要對付慈禧這一幫根深蒂固的封建頑固勢力。大禍臨頭之際,隻得孤注一擲,寄希望於這個外表擁護新法的袁世凱。哪知道,袁世凱此時早看出了他們勢力孤單,不足成事,在獲得他想要的軍權以後,維新派已無可利用價值,現在他琢磨著怎麼投向慈禧,以獲取更大的利益。

所以袁世凱一到天津,便立即奔到榮祿的住處告密。榮祿聽後大驚,連夜趕回京城,直接到頤和園樂壽堂求見慈禧太後。慈禧半夜爬起來聽了榮祿的報告,氣得七竅生煙,即刻帶領大批隨從殺回紫禁城。於是,“百日維新”就此夭折。慈禧太後再一次“垂簾聽政”。變法六君子被殺,光緒被囚禁於瀛台。袁世凱卻因告密有功,受到慈禧的寵愛,官職一升再升,最終成為影響清政府內政外交的首腦人物。

所謂“牆頭之草,隨風搖擺。為官之道,見風轉舵”。袁世凱是個不折不扣的“牆頭草”,隨風派。袁世凱之所以官運亨通,無疑得益於他靈敏的政治嗅覺,在“強風”處獲得收益,在“弱風”處巧取豪奪。隻要手段運用得宜,便可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管他哪方風強哪方風弱,隻要自己站對了方向就沒有問題。

曉之以理,誘之以利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觀點,而每個人也都有不同的欲望。所以,自古至今,說服別人無非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誘之以利。將道理說清,利益給足,自然能打動人心,達到目的。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最終剿滅吳國的故事至今仍廣為流傳。而勾踐能有這個機會,全在於當年吳王夫差沒有將越國徹底消滅。夫差之所以沒有下定決心一舉滅掉越國,以致留下後患,卻與當時他寵信的大臣伯豁的進言大有關係。

吳國打敗越國以後,越王勾踐向夫差求和,願舉越國全民投降吳國,並帶著妻子去服侍夫差。伍子胥勸夫差說,越圍與吳國世代都是仇敵,現在既然打敗了他們,就應一舉吞並越國,不能讓越國再存在下去。夫差覺得有理,準備徹底滅了越國。勾踐為了保存越國,與群臣商議計策。大夫文種獻策說,夫差即位不久,打了這次大勝仗已經鞏固了地位,一時應該沒有什麼打算了,現在堅持滅越,都是伍子胥的注意。而吳國太宰伯嚭這人貪財好色,而且他與伍子胥一直有矛盾,卻很得夫差的喜歡,可以從這個人身上想辦法。於是,勾踐讓文種去買通伯嚭,促成和議。

文種帶著美女、珠寶和白璧夜訪伯嚭,並卑躬屈膝地對他說:“東海賤臣越王勾踐派我來稟告太宰,他因年輕無知,得罪了吳王,現在懊悔已經來不及了。他久聞太宰對吳王有顯赫的功勳,是吳王的心腹愛臣,所以特意派我送來美女和若幹禮品,表達對太宰的萬分敬仰之意。勾踐想求太宰在吳王跟前促成和議,他甘願為吳王內臣,伺候吳王,那麼我們越國也就名存實亡了,從此對吳國再沒有一點威脅,隻想保留個名字罷了。一旦太宰促成了合議,此後,貢物將源源不斷地供奉給您。”

此時,伯嚭雖對美女、珠寶已經有些動心,但仍不滿意地說:“眼看著越國就要打下來了,那時你們全國都歸我們吳國了,你這一點東西算什麼?”

文種說:“我國雖然打了敗仗,但現在還有一支精兵。吳國如果逼人太甚,我們將殺妻殺子,燒毀寶物器皿,與你們背水一戰。吳國就算最後勝了我們,得到的也不過是一座空城罷了。沒有了美女、珠寶,沒有了糧食,就算你們滅了越國還有什麼用呢?剩下的一點東西,等再分到太宰的名下,恐怕就什麼都沒有了吧!但要是太宰促成了此事,那麼勾踐名義上是來服侍吳王,其實就是來服侍太宰您呀。以後,春秋進貢的寶物就會先人太宰府再進宮中。那樣的話,可以說是太宰您獨攬全越國之利,別人連邊都沾不上。希望太宰您好好考慮考慮。”

伯嚭覺得文種說得很有道理,露出了笑容。文種趁熱打鐵,接著又說:“我隨身帶來的美女,是從勾踐的王宮中專門挑選出來的,將來還會搜尋民間的絕色送來伺候太宰。”伯嚭笑道:“既然越王不找別人而先找我,一定是因為了解我不是一個乘人之危的人,這使我感到很欣慰啊!那好,明天我一定在吳王跟前竭力促成和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