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9章:生命的密碼(2)(1 / 2)

三、以生物來說是演化,以同體來說是緣起(用)

在《觀念生物學》一書中提到,約莫三十八億年前,海底誕生了第一個細胞,由於這個細胞不斷的演化,形成今日多樣性的物種。可以說,追本溯源,現今地球上所有的物種都是來自於這個細胞,因此在顯微鏡下,所看到的魚類、兩棲類、爬蟲類、鳥類、哺乳類的胚胎,早期發育幾乎長得一模一樣。達爾文的《物種源始》提到,所有生命有一個共同起源,經過不斷地變化、分支、淘汰,和由簡至繁的演化,生命才越趨複雜,而人類則是一個極致表現。

在漫長的生命演化史上,物種不斷地存在、滅絕,目前存在地球的物種約有三千萬之多,每一個物種又和其他物種相關聯,無法單獨存在,例如:植物靠昆蟲來傳播花粉,它們也成為昆蟲和其他動物的食物;當然,如果能如《賢愚經》所說的“如蜂采華,但取其味,不損色香”,就是動物與植物最美妙的相處方式了。魚兒在水中覓食,同時也成為其他動物的腹中物;幸而魚能產卵,數量之多,難以估計。萬物是如此相依相存,形成一個巨大的生物圈。

三十八億多年來,由最初的單一細胞,隨著環境的變遷,演化到今日有三千萬個的多樣物種,雖然生物圈的變化是如此巨大,但總不出二千五百年前佛陀所言“一即一切”、“多從一有”、“法不孤起,仗境方生”的因緣法則。

生命的密碼展現在用上,以佛教而言是緣起。世間的萬事萬物,既非憑空而有,也不能單獨存在,必須種種因緣條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因緣散失,事物本身也就歸於烏有,這種說明“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的因果定律,稱之為“緣起”。

緣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也是宇宙人生本來的、必然的、普遍的理則。當初佛陀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夜睹明星,證悟成佛,他所證悟的就是緣起法。緣起法表現在有情生命的流轉上,稱為“十二緣起”;表現在世間事事物物的生成上,則稱為“因緣所生法”。

所謂“十二緣起”是指:有情眾生由予累劫的“無明”煩惱,造作各種“行”為,因此產生業“識”。隨著阿賴耶識在母體子宮裏漸漸孕育成生命體,是為“名色”;名是生命體的精神部分,色則指物質部分。數月之後,生命體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成熟,稱為“六入”;胎兒脫離母體後漸漸開始接“觸”外境,並對外界的苦樂感“受”,產生“愛”染欲望,進而有了執“取”的行動。結果由於身、口、意行為的造作,又種下了後“有”的生命體。有了“生”終將難免“老死”,“死”又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所以,生命的流轉是無始無終的生死輪回,而十二因緣正是有情眾生生死流轉的根源。

如何才能跳脫生死輪回,得到解脫?唯有泯滅生死根本的“無明煩惱”,“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如此才能究竟解脫。

宇宙中一切事物都是相依相成,眾生之間也具有同體共生的關係。我們每個人能在世間生存,必須依靠眾多的因緣,例如:父母的生養,家人的照顧,師長的教導,朋友的幫助,長官的提攜,大眾的服務,社會的供給,政府的保護等等。事實上,不隻是人與人之間,就是人與物、人與境,也都是同體共生、互為因緣。以全球暖化為例,由於人類大量使用化石燃料,製造過多的二氧化碳,致使地球溫度升高,南北極冰川融化,海平麵上升,陸地淹沒,氣候變化,天災增加,生物麵臨生存的危機,而人又怎可能幸免於難呢?反之,我們如果能夠減少使用石化燃料,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使地球暖化稍獲抑製,對於全球生態的好處多多,對自身的生存,又何嚐不是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