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芻議(1)(1 / 2)

一、東傳譯經時期(秦漢魏晉時期)

二、八宗成立時期(隋陳李唐時期)

三、禪淨爭主時期(五代趙宋時期)

四、宮廷密教時期(元明皇朝時期)

五、經懺香火時期(清朝民國時期)

六、人間佛教時期(二十世紀以後)

前言

佛教發源於印度,經過二千五百餘年的流傳,到了現在二十一世紀,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宗教之一。

當十三世紀之後,佛教在印度因“印回之爭”而同時遭受兩教的排斥,致使佛教在印度沒落。所幸早在公元前二四九年,阿育王派遣了上千名高僧,包括他的太子摩哂陀與公主僧伽蜜多,分南、北往國外傳播佛法(見《善見律毗婆沙》)。其中,南傳佛教一直囿限於南亞諸小國,而北傳佛教自從傳到中國以後,由於漢魏東晉南北朝時代的譯經,以及隋唐的八宗成立,大放光彩,影響最為深遠。進而中國佛教傳入日本、韓國、越南,乃至西方國家;漢傳佛教在佛教史上,對全世界一直扮演著承先啟後的重要地位。

關於佛教流傳的階段性時期,根據《中觀論疏》記載,佛世時就有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之說。甚至《金剛經》也以佛陀入滅後第一個五百年,乃至第二個、第三個,以及第五個五百年,而有“後五百歲”之說。

民國太虛大師依據印度佛教發展的思想主流,分為三個時期:小行大隱時期(約公元前五世紀至公元前三世紀)、大主小從時期(約公元前二世紀至七世紀)、密主顯從時期(約公元八世紀至十三世紀)。

其實,佛教自秦漢年間傳入中國,至今約有二千餘年的曆史(二十個世紀以上),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其間的流傳與發展,亦可分為如下六個時期,茲簡略論述之。

一、東傳譯經時期(秦漢魏晉時期)

佛教究竟是在何時傳來中國的呢?根據《三國誌》說,漢哀帝元壽元年,也就是公元前二年,佛教就已傳入了大夏(即今阿富汗、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之間)地區,隨後便逐漸傳來中國漢朝的首都洛陽。

但是,根據《後漢書》記載:佛教在漢明帝永平七年(公元六四年),因帝夜夢金人而派遣博士蔡愔等人前往西域求法,以及在《曆代三寶記》和《佛祖統記》中,又說佛教東傳為永平十年。

關於說佛教是從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傳來中國的時間之考證,此乃因為在公元前一百三十年左右,我國北方地區的大月氏(又作月支、月氐;其族屬學者主張不一,有藏族、蒙古族、突厥族、印度西提亞、氐羌等數說,習俗與匈奴相同)已經早就信奉佛教了。並且有博士弟子景盧受大月氏使者伊存口授《浮屠經》。在《浮屠經》提到了優婆塞、桑門、疏問、比丘、晨門等,這些都是佛弟子的稱謂,可見佛教在大月氏國中已經非常普遍了。

其實,根據《魏書·釋老誌》記載,漢武帝北伐匈奴時,西域早已經有軍隊、商人、僧侶在傳播佛教了。甚至根據隋朝費長房的《曆代三寶記》說,早在秦始皇四年(公元前二四三年),當時有沙門釋利房等十八位賢者,攜帶佛經來華,卻被秦始皇所拒絕。不過實際上當時民間因為已經有人在中印之間往來,他們不斷地把佛像、經書,經由西域逐漸的傳來中國,隻是並未引起國家與社會的重視罷了。

如果照上述說法來看,佛教東傳從個人零星開始(私傳),應該早在公元前二百至三百年之間。但是,近來中國總是采信漢永平七年之說,這是什麼原因呢?主要是因為當時由漢明帝發起,派遣使者請來佛陀的舍利供養,以及佛典《四十二章經》的翻譯流傳,甚至迦葉摩騰(?——公元七三,中印度人)、竺法蘭(中印度人)來華弘法,這時候佛法僧三寶已經具備(公傳);加之漢明帝敕建白馬寺等史實,使得佛教在漢明帝永平年間傳來中國之說,更加為人所肯定了。

由此觀之,漢明帝之前就已經有民間的私傳佛教了;到了漢明帝時,才正式成為國家公傳的佛教。

當時,不但漢明帝助長了佛教公傳的發展,主要的也因為有大臣、宮妃、民眾等,參與佛法的信仰,甚至出家為僧;例如漢明帝的異母兄弟楚王英虔信佛教,更是一大助緣。根據《後漢書》說,楚王英經常齋戒,參與法會,甚至以縑帛供養三寶,可見其對佛法之虔誠了。隻是,如果照此說法,佛教東傳的時間則已經是在公元六四年之後的事了。

盡管佛教東傳的確切年代,異說眾多。但可以肯定的是,早在秦漢時期,中國就有人嗜食胡椒、胡麻、胡桃、胡蘿卜等植物;以及過去中國人一向稱中國以外的西域人士為胡人,甚至編出《老子化胡經》,此中說明,該時期的一些佛教徒、商人,甚至僧侶在來往西域道中,早已把食物隨著佛法逐漸傳來中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