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緒論
0.1課題的研究背景
0.1.1當代城市化進程的現狀
城市自誕生的那一刻起便是人類追求文明的真切表現,建築更體現著人類主觀改造世界的願望。18世紀前後的工業革命給人類社會發展帶來了豐厚的物質基礎,加速了全球的城市化進程。從世界範圍看,1900年世界城市人口隻有13%,而2007年全球首次有50%的人住在城市聯合國人居署.和諧城市:世界城市狀況報告(2008/2009)(M).吳誌強譯製組,譯.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8:11,人類曆史上第一次出現了城市人口超過農村人口的情況,城市化已經遍及世界的各個角落,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彼得·霍爾(PeterHall)彼得·霍爾(1932—),著名的英國城市地理學家,英國科學院院士,當前國際城市規劃領域著名作者,長期從事城市區域規劃、交通和城市曆史文化發展的教學和科研,著作多產而影響廣泛深遠。曾提出21世紀城市的爆炸性和令人眩暈的生長已經不再是地球上發達地區唯有的現象,而且或大或小地發生在不發達的第三世界地區,並且廣泛地發生在那些發展中國家的不同地段(西班牙)伊格拉西·德索拉莫拉萊斯.現代與未來:城市中的建築學(J).張欽楠,譯介.建築學報,1996(10):611。他認為,這些新興發展的城市係統已不再可能用19世紀奧斯曼(Baron Georges Eugene Haussman)式的美化城市運動雖然奧斯曼的巴黎改造是一項脫離中世紀風貌以實踐現代城市理念的創舉,但那種對舊巴黎毀滅性的拆毀卻一直被後人所詬病。或奇美爾(George Simmel)、路德維希·希貝爾塞默(Ludwig Hilberseimer)和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理論著作中歐洲城市的建築思想、觀念和方法來解決。雷姆·庫哈斯(RemKoolhaas)在《突變》一文中提及,“2015年,在預測的33個大城市中,將有27個位於最不發達的國家,其中19個在亞洲”三聯生活周刊.5月,所謂M會議(EB/OL)。
對於我國來說,21世紀是城市化快速增長的時期,據專家推測,2020年我國的城市化水平大致達到55%~60%,我國的城市人口大概為8~9個億中國社會觀察網.2020年中國城市化率將達到55%(EB/OL),2007。這就意味著在未來的10年內,還將有2億~3億的農業人口從農村遷移到城市,巨大的人口遷移將給城市生活環境帶來更加巨大的壓力和棘手的問題。
0.1.2現代城市空前的改變
城市化進程的宏觀態勢對“城市—建築”係統帶來了衝擊,可如今,有相當一部分建築師仍然津津樂道於建築單體造型上所謂的“創新”,而忘卻了建築的本來意義:建築是作為容納人們生存和活動的場所或“容器”,建築師的使命是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創造一個富有生機活力的城市。事實上,今天的“容器”已呈現出急劇的“變態”(Mutation)效應20世紀初植物學家De Vries的生態研究引進的一種完全不同的對生物過程的理解,後應用於城市理論。
1)巨型建築的爆發
對應城市化潮流中人口的大規模轉移,最直接的變化就是城市人口的劇增,超級大城市(Megacity)在世界的各個角落以爆炸的方式出現。容納人們日常活動最基本的城市元素——建築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規模上正快速增加:巨大尺度的超高層、購物中心等,其高度和體量不斷刷新紀錄。在上海浦東擴張、“迪拜現象”、“怪獸東京”日本NHK公司所拍攝的《沸騰都市》係列對當前急劇發展的東京的稱呼,視頻結合了紀錄片和動畫片的手法,描寫以超高效率都市為目標,不斷膨脹中的東京。……中,超高層建築、大體量建築接踵而至,當代城市多元化的特征已經引起了城市形態的劇變。
2)功能關聯的複雜
英國科學家斯蒂文·霍金(Stephen Hawking)在1990年代曾預言:21世紀是一個複雜性的世紀劉繼生,陳彥光.城市、分形與空間複雜性探索(J).複雜係統與複雜性科學,2004,1(3):6268。的確,21世紀城市化的快速進程引發了城市內容的變化與調整,經濟的增長、文化的發展豐富了城市活動。當代城市的特性表現出事物之間複雜的連接關係,建成環境、城市建築通過人的多樣性活動所關聯,城市顯現出一種複雜而多變的內涵。簡·雅各布斯(Jane Jacobs)曾將城市的這種功能多樣性混合的特征稱之為“有機的複合”(Organized Complexity)韓冬青,馮金龍.城市·建築一體化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8。事實上,這種複合的表現正在不斷地自我強化。
3)城市交通的混亂
隨著現代城市結構的多元化、層次化和複雜化,城市交通的發展成為解決“人”在城市中移動的最直接方法。時速100km的汽車及大型的城市軌道交通體係給人類在城市中的出行活動帶來了便利,但城市空間的連續性受到削弱,取而代之的是被稱為“群島城市”群島城市:由荷蘭提出,各種交通出行網絡把城市空間分割成不同的島嶼:住宅區、服務區、商業區、工業區、休閑地、文教等公共設施……的離散性碎片,以及提供人們最舒適活動——步行的慢速空間的逐漸消失。如何使城市交通與建築由離散趨向關聯成為確保“城市人”活動舒適與便捷的重要課題。
麵對如此的城市發展現狀,大量異質性城市元素的共存既帶來了多樣化的生機,也造成了城市的“雜亂無序”。在城市規劃及其建設中,特殊個體與普遍集合之間的差別成為本書研究的重要出發點。
0.2建成環境下的城市建築研究的現實意義通過對城市問題的認知,我們不難發現建築的演化與城市的發展息息相關。西方的建築理論中,從維特魯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的《建築十書》中有關城市問題的章節,到文藝複興時期的阿爾伯蒂(Leon BattistaAlberti)所提出的“城市就像一座大的房屋,而房子也像一座小城市”(意)阿爾多·羅西.城市建築學(M).黃士鈞,譯.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6:11的名言。城市作為建築設計與建造的背景,在建築師的潛意識中折射出其意義所在。但隨著建築學的發展,其相關專業的細分,建築本體範疇的縮小逐漸使人們淡化了其作為城市角色的一麵。建築與建築之間不再強調內在的關聯與邏輯,建築與城市環境逐漸背離,使城市成為由諸多單個城市元素的機械拚貼的“集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