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把“口才、金錢、原子彈”看成是在世界上生存和發展的三大法寶,60年代以後,又把“口才、金錢、電腦”看成是最有力量的三大法寶,而“口才”一直獨冠三大法寶之首,足見口才受重視的程度。
但在文明千年的華夏史中,我們的祖先很少重視甚至不大喜歡“能說會道”的人。那些健談的人,常常被扣上“誇誇其談”的帽子。這種人,人們往往不願意與他交往,不喜歡他。相反,一個人如果沉默寡言,不善言談,往往就會受到歡迎。這個傳統的評價標準,在今天的年輕人身上還有著很深的烙印。常有人說:“我這個人,笨嘴笨舌,講不好話。”卻並不以為這是個多大的缺憾。
然而現代社會需要機敏靈活、能言善辯的活動分子。羞怯拘謹、笨嘴笨舌、老實巴交的人,總會處在交際困難的尷尬中。有些人很有知識,可就是因為缺乏“嘴上的功夫”,而不受人們歡迎。有些人工作做得也很出色,可一講話就語無倫次,拘謹慌張,失去了很多晉升的機會。
我們時常聽到有人批評某些人“少根筋”,指的就是不看情況胡指瞎說。像是在壽宴上對著壽公壽婆大談人壽保險的好處;對著孕婦說,這年頭養孩子沒什麼好處,翅膀長硬了就飛了;對新郎新娘說今天喜宴的菜好吃極了!下回別忘了再請我,我一定捧場;別人就要出遠門旅行了,卻對他大談今年發生了多少飛機失事的意外事件。
也許有時你隻是說話說得正高興,沒注意到和你談話的人的情況,並非是故意的,卻也在不知不覺中傷了人;也有可能真的是少了根筋,木頭腦袋轉不過彎兒來。說話是一種技巧,不懂技巧不會說話的人,必然處處碰壁,嚴重的還會給自己帶來麻煩。
俗話說,一言能興邦,一言能喪國;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而對個人來說,一言不慎,可以讓人身敗名裂,甚至屢屢失敗。反之,若出言機敏、言語幽默、應對自如,則能化解困境,事事通達成功。
口才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而且舉足輕重,競爭激烈的社會中,自我推銷以及獲得肯定必須依靠適切的口才和良好的溝通能力。
口才也是一種藝術。擁有好口才的人字字珠璣,說者口若懸河,幽默自信,言語間展現令人心折的個人魅力,聽者如沐春風、心悅誠服。
卡耐基認為,不論身處任何情況,絕對沒有人是天生的演說家。因此,不要說自己天生笨,不會說話。丟掉自卑,樹立自信,勤於學習,人人都可以擁有好口才。
而生活是一位閱曆豐富的好老師,想要擁有好口才,隻有向生活學習,發現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舉一反三,反複訓練。
本書選取了生活中常見的口才實例,除了詳細地介紹了常見的一些說話方法與技巧外,也單獨介紹了交談口才、社交口才、職場口才、處世口才、朗誦口才、演講口才、辯論口才等。實景實情,令人身如其境,發現口才的奧妙,學會說話的技巧。
一卷在手,隨時翻閱,從現在開始,從小事做起,擁有好口才,又有何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