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

——毛澤東

從前有位老者,人稱“愚公”,年近90歲了。

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拔地而起,直入雲霄,兩山就坐落在愚公家的門前,阻擋住愚公一家進出的道路,往來極為不便,若想買東西都得繞上幾千裏去山的另一側,或翻山越嶺,很是麻煩。

愚公便召集全家老小,開了個家庭會議,商議把這兩座山給搬走。

愚公的兒孫們都讚成他移山的想法,唯有他的老伴認為這是很難辦到的,愚公都是年近九十高齡的老人了,怎麼能搬走這麼兩座奇偉的高山呢?

而且,哪怕是能搬走,還有一個搬到哪裏的問題,這麼多的泥土、石塊哪能裝得下呢?

愚公和他的子孫們認為問題並不難解決,將泥土、石塊運到渤海就可以了。

於是全家老小就開始動工挖山開道,在他們的帶動下,鄰居中有很多人也前來幫忙,很快方圓很廣的人都加入了愚公移山的行列。

大家熱火朝天地挖土、采石、裝運,忙得不亦樂乎。

一個叫河曲的地方有位老者,人稱智叟,為人愛算計,耍小聰明。他見了愚公移山的情景後,便冷嘲熱諷,給愚公他們潑冷水。

他說無論怎樣也移不走這兩座高山,渤海那麼遠,成千上萬裏,而山又成千上萬丈,將山移到海裏簡直是異想天開,愚公都一大把年紀了,不如在家享享清福,安度晚年。

可愚公並未被動搖移山的決心,他說:

“山雖高,路雖遠,可我也要一直幹到底。我不能隻顧自己享清福,要為子孫後代造福。我這代人不能完成,還有我的兒子,兒子之後還有孫子,世世代代永不停歇,而山不再加高,路不再變長,隻要我們有決心和毅力,我們的事業就一定能成功!”

智叟被這番話說得啞口無言,愚公也不再理會他,仍堅持不懈地挖著、運著……

愚公移山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天帝,於是天帝就派誇娥氏的兩個大力神兒子將兩座大山背走了。

這兩個大力神,一個背起王屋山,一個背起太行山,一座山被放到了朔東,一座山被放到了雍南。從此,愚公家的行路問題便解決了。

至此被愚公他們填了些泥土、石塊的渤海都已經變小了,沒有東海大了。

“愚公移山”的典故出自《列子·湯問》中。人類社會初期,原始人對自然界的認識還很膚淺,大自然的山川湖泊、風雲變幻等在他們眼裏都很神奇,人們渴望了解自然,征服自然,並祈求自然與自己和睦相處,於是便創造了一係列解釋山川、大地、湖泊、風雨等自然現象和自然物的神話。

“愚公移山”就是人們在高山峻嶺阻礙交通和視野的情況下,立誌克服艱險,征服自然而創作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不畏艱險,勇挑重任,鍥而不舍的頑強精神和戰勝自然的美好願望,而愚公那種不畏艱難險阻、堅忍不拔的移山之誌,也一直為世人所稱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