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論語·泰伯》

春秋時代,晉國的公子重耳,被繼母驪姬陷害,受到父親晉獻公怪罪,被逼逃亡到翟國去避難。因為他為人賢德而有才幹,聲望很高,所以晉國的一些知名人士趙衰、狐偃、孤毛、胥臣、狐射姑、先軫、顛頡、介子推等幾十人,都跟去翟國追隨他。

重耳在翟國一住就12年。這期間晉國發生大亂,獻公死後,以裏克為首的大臣們,發動政變,殺死了驪姬的獨生子奚齊和公子卓子,清除了驪姬和她的黨羽。大臣們公議,派人迎接重耳回國做國君。重耳考慮到,自己這樣回去,就等於承認在幕後操縱:趁父親喪葬時策劃叛亂和主使人殺死兩個異母弟弟,因而堅決拒絕。大臣們沒法子,後來隻好接了他的異母弟公子夷吾回去做國君,就是晉惠公。晉惠公猜忌重耳會回來搶奪君位,便派出刺客到翟國去行刺他。重耳事先得到消息,被迫匆匆離開翟國,再次過上流亡生活。

重耳和他的隨員去到衛國,衛文公不理睬他們。他們在路上沒有吃的,曾經向耕田的農民乞食,受到農民的嘲弄。

後來他們去到齊國。齊桓公很尊敬重耳,把自己的宗女齊薑嫁給他,還送他非常豐厚的嫁妝,各方麵都給予優厚的待遇,光是駕車的馬就有80匹。從此,重耳就在齊國舒舒服服地住下來,再也不想走了。他的隨從趙衰、狐偃等人卻不滿意重耳這樣沒有誌氣。

不久,齊桓公死了,齊孝公做了國君。趙衰、狐偃等人覺得齊孝公沒有什麼作為,不可能依靠他圖謀複國,他們必須很快離開齊國,但是重耳卻不想走。

一天,趙衰、狐偃等人偷偷在桑園商議,準備設法叫重耳出走。不料薑氏的一個管養蠶的女仆,正在桑園裏采桑葉,把他們的談話全部聽到了。她馬上把這個秘密報告了重耳的夫人薑氏。薑氏怕她把事情張揚出去,就叫人把她殺死,然後對重耳說:“子有四方之誌,其聞之者,我殺之矣。”(意思是:我知道您有遠大的誌向,您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不惜走遍天涯海角,你放心去吧,聽到你們秘密的那個女仆,我已把她殺掉滅口了。)重耳驚訝地說:“沒有這回事,我並沒有打算離開你。”薑氏勸他說:“你走吧,一味迷戀妻子,貪圖安逸的生活,會妨害您的前途。”

重耳還是堅持不願走。薑氏就和狐偃想出了一個計策,用酒把重耳灌醉,趁他昏迷熟睡的時候,把他抬上車,立即離開齊國而去。等他醒來,早已趕過好多路程了。重耳雖然對狐偃等人的做法雖非常不滿,但也無可奈何。

後來,重耳又到過曹國、宋國、鄭國、楚國和秦國,最後終於回到晉國當上了國君,他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後來人們把故事中薑氏說的話引申為一句成語“誌在四方”,用來說明一個人胸懷大誌,不貪戀安逸,目光遠大,不怕走遍天涯海角。

公子重耳於國家喪亂期間逃亡他國,顛沛流離,幾經磨難,最終成為晉國國君,稱霸天下。重耳於風雲變幻的政壇、官場能立於不敗之地並取得成功,其關鍵是善避鋒芒,韜光養晦,在庸碌的生活當中不失卻重奪國君,振興晉國的大誌。晉文公的流亡經曆也常常用來激勵年輕人要胸懷大誌,勇闖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