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從隨緣看事物,會看見自在(2)(1 / 3)

美國哲學家、文學家約書亞·羅斯李普曼年輕時,曾經遇到過一位長者。長者讓他列出人生中最美好的事物,於是他把內心向往的愛情、才華、權力、財富和聲望等逐一寫在了紙上,並自以為這些已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美好事物,可謂是一份完美的答卷。長者看過後搖搖頭,說裏麵少了一樣最重要的東西。如果沒有它,你所寫的這一切都會變成可怕的痛苦,變成人生中難以承受的負擔。長者將他所有的答案劃掉,然後鄭重其事地寫下了四個字:心如止水。

長者的答案,讓李普曼如夢初醒。這個世界上,擁有健康和名望的人很多,可唯有心靈的寧靜才是上帝賜予人們的最後恩典。而絕大多數的人,一輩子都未必能夠得到這份厚愛。長者的教誨,李普曼一生銘記於心,也最終讓他成了一位真正的智者、一位牧師和心靈導師。他用自己的人生感悟告訴世人:任何財富都無法換來內心的安寧;即便沒有外在的物質,也可以讓心靈安詳、富足。隻要內心是安寧的,生活再苦再累,也阻擋不了追求幸福的樂趣;一旦心靈充滿躁動和不安,擁有再多,生活也索然無味。

紛繁複雜的世間,不少人也是如此,太過注重表麵的物質生活,而忽略了內心的感受。久而久之,生活變得越來越淺薄,心靈變得越來越不安。因為物質上的富足,掩蓋不了心靈的慌亂和空虛,為了填充這種空虛的感受,他們又會拚命忙碌,試圖用更多的財富積累來掩飾。於是,生活陷入了一個怪圈,很累很焦慮,卻又找不到出口。

一個女人在感情上遭受了挫折,情緒低落,日漸消沉。一日,她獨自到海邊散步,碰巧遇到了以前的一位好友。這位好友恰好是一名心理醫生。

女人開始滔滔不絕地向朋友傾訴自己的苦惱和悲痛,希望朋友可以幫她解脫,斬斷內心的糾結。朋友在一旁安靜沉默,好像沒有聽見她的訴說一般,因為她的眼睛一直看著遠方的大海,直到女人說得累了暫時閉口,她才自言自語地說道:“帆船遇到了滿帆的風,走得可真快呀!”

那個女人望了一眼海上,見一艘帆船正乘風破浪地前進著,她沒在意,以為朋友沒有聽到她剛剛的訴說,不懂她的意思,便又一次把自己感情路上遇到的種種坎坷以及現在的痛苦、煩惱說了一次,隻是這一次的語氣比剛剛重了不少,還多了點哀怨的味道。

醫生朋友好像在聽,又好像什麼也沒聽見。她不顧身邊這個近乎發狂的女人,依舊望著海上的帆船,自顧自地念叨:“你還是想想辦法,怎麼讓一艘行走的帆船停下來吧!”說完,她就轉身離開了。

消除生活的苦惱,根源並不在苦惱本身,而在於擁有一顆安寧、豁達的心。唯有止息心的喧囂,才不會被外在的煩惱所困。想要徹底擺脫煩惱,在於自我意念的清靜,就像故事中那位醫生朋友說的那樣,在滿風時讓帆船停下來。

生活總會有漣漪,不管生活給予我們的資源多麼匱乏,不管外麵的世界多麼喧嘩吵鬧,隻要用寧靜做心的屏障,把世界放在心外,生活便不會帶走什麼。何況,人生本就短暫,即便不夠快樂,也該學會平靜,真的沒有必要自尋煩惱。

◎ 強求難得圓滿,凡事順其自然 ◎

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這是命運給予我們的考驗,也是人生的特別之處。可是,天性使然,人們渴望圓滿,事事都希望向著好的方向發展,雖然心知不可能,卻又無法說服自己,控製自己,最終讓自己陷入苦悶的牢籠,因為不順遂的人生而哀歎。

但其實,人生的美妙之處就在於有順境,也有逆境,在不斷的奮鬥中,人們一步步接近著幸福的真諦。隻要你能夠坦然接受生活安排給我們的各種考驗,平心靜氣,順其自然,那麼幸福就掌握在你的手中了。

藥山禪師的門下有一大一小兩弟子。一天,眾人在山中參禪,看到一棵樹長得很茂盛,而旁邊的另一棵樹卻隻剩下枯黃的枝葉。藥山禪師想借此示教,於是他問小弟子:“是榮的好呢,還是枯的好?”小弟子回答:“榮的好!”接著,藥山禪師又問大弟子,大弟子卻說:“枯的好!”

藥山禪師笑著搖搖頭,什麼也沒說。兩個弟子麵麵相覷,不明所以。藥山禪師說道:“榮的任他榮,枯的任他枯。”

多麼淡定的禪語,多麼閑適而獨到的眼光,任枯任榮是一種不加分別的心境,更是一種隨遇而安的態度。隻管安心做自己,管他外麵是春夏還是秋冬?靜下心來想一想,這世上比你有才能、比你富有、比你美麗、比你聰慧的人數不勝數,人活一世,與其讓那些自己所沒有的東西來誘惑自己,折磨自己,毀掉美好的生活,倒不如安心享受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