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懂得如何說話已經成為一個人綜合能力的重要標誌。在生活中,通過出色的語言表達,可以使陌生的人產生好感,結成友誼,可以使相互熟識的人之間情更濃,愛更深,可以使意見分歧的人互相理解,消除矛盾,可以使彼此怨恨的人化幹戈為玉帛,友好相處。然而,要把自己打造成會說話的人,需要遵循一定的法則。
說話一定要準確
說話的目的就是要讓別人聽懂,這是對說話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一個人說的話語言不準確或者意思表達不清楚,就不能反映出他的真實麵貌和實際思想,聽者也就不能理解和接受,結果不僅會給說話者帶來不少麻煩,而且還可能引起無法挽回的誤會。
“二戰”期間,由於德軍經常空襲倫敦,所以英國空軍總是保持著高度警惕。在一個濃霧漫天的日子,倫敦上空突然出現了一架來曆不明的飛機,英國戰鬥機立即升空迎擊,到飛近對方時,才發現這是一架中立國的民航機。
飛行員向地麵指揮部報告了這一情況,並請求指示。地麵指揮部回答:“別管它。”於是,英國戰鬥機發射一串火炮,把這架民航機打落了。後來,英國為此支付了一筆巨額賠償才了事。
在這件事中,英國飛行員和地麵指揮部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首先是地麵指揮部,不該用“別管它”這樣語義不明的言辭來回答飛行員的請示。這既可以理解為“別幹涉它,任它飛行”,也可以理解為“甭管它是什麼飛機,打下來再說”。
飛行員的責任是在聽到這樣可作完全相反理解的命令後,應該再次請示,然後再采取行動,這樣就不至於鑄成大錯了。
一個公司的人事流動是正常的,對一個高明的部門主管來說,當有人走了以後,他要做的事情應該是如何通過自己的語言影響力來穩住留下來的人。但是,有很多部門主管並沒有注意到這一點。比如,一個公司的部門經理手下有6名職員,有一天,2名職員提出辭職,這位經理感到很不安,他對留下來的4名職員說:“那些精明能幹的人都走了,我們的將來可是前途未卜了!”顯然,這句話得罪了留下來的4名職員,使部門的氣氛更加緊張。
也許這位部門經理對留下來的4名職員並無貶低之意,可是由於他的語言表達不準確了,使這4名職員心理上產生了陰影,在日後的工作中,肯定會產生對抗情緒。
一個說話準確的人,總可以準確、流利地表達出自己的意圖,也能夠把道理說清楚,使別人樂意接受。當然,說話能夠做到雅俗共賞是最理想的,那將使你擁有更多的聽眾。但無論如何,為了準確傳達你的信息,應盡量不說有歧義的話。
說話要通俗易懂。如果聽者不是專家學者,那麼說話者應用淺顯、平易、樸實的語言,少用專業術語,更不可咬文嚼字,故作高深,否則無異於在難為聽眾。如果聽者是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人,那麼說話者的語言可以稍微文雅些,讓自己的談吐符合他們的水平。由此可見,準確地把你的意思表達出來,是與他人進行交流的基礎。
說話要尊重對方
尊重原則就是說話人所表達的言辭要能尊敬、重視對方,而不能侮辱、歧視、損害對方。尊重原則的把握不僅是言辭表達的要求,而且體現著說話人的品格修養。
漢代徐幹的專著《貴言》提出:“君子必貴其言,貴其言則尊其身,尊其身則重其道,重其道所以立其教。”事物都是相輔相成的,尊重別人,別人才會尊重你。俗話說,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就是此理。你不尊重別人,別人也不會尊重你,結果,彼此都不溝通、合作,顯然達不到交際的目的。
高齡的文藝界老前輩夏衍可以說是尊人的典範,他臨終前感到十分難受。身邊的秘書說:“我去叫大夫。”正待秘書開門欲出時,夏衍艱難地說:“不是叫,是請。”隨後便昏迷過去,再也沒有醒來。想不到這一句簡短的尊重言辭,竟成了他的臨終遺言。他在臨終前還注意尊重別人,糾正秘書的失誤,因為這是他一貫的作風。
尊重原則,在下級對上級、學生對老師、孩子對父母這些層麵,是容易做得到的。但倒過來,就不那麼容易了。因為他們彼此間分明存在著一種身份地位的不平等,稍不注意,就會表現出不尊重的色彩。這一點,我們應該認真對待。
說話必須有修養
眾所周知,美國出色的政治家富蘭克林的口才很好,事實上,這和他十分重視語言修養有很大關係。早年的富蘭克林曾做了一張表,上麵列舉出各種他所要養成的美德。經過幾年的實踐力行,富蘭克林獲得了相當成就。可是,他又找出了一件和談話藝術有極大關係且應該養成的美德。我們來聽聽他的自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