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陳寔與小偷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注釋:初:初生,剛開始有生命。性:指人的本性。相近:差不多的意思。苟:假如。譯文:人剛出生的時候,本性都是善良的,每個人的習性相差不遠。至於長大後,人的性格千差萬別,那是因為所處的環境和受到的教育不同。
譯文:做父母的既然把子女生下來,就要把孩子教育好。如果不重視教育,孩子善良的天性就會改變。因此,教育孩子比撫養孩子更加重要。教育的時候,要講究方法,教育不僅要專注,還要持之以恒。
東漢時期,有一個叫陳寔的人。他為人忠厚,所以別人有了紛爭的時候,總會請他出來主持公道。
有一年,陳寔的家鄉收成不好,很多人都沒有糧食吃,隻好餓著肚子,有的人因為太餓了,竟然做了小偷,去偷別人的東西。
一天晚上,有一個小偷溜進陳寔的家,躲在客廳的屋梁上麵,準備等陳寔睡覺以後偷東西。細心的陳寔很快發現了躲在屋梁上的小偷,不過他假裝沒看到,繼續安靜地坐在客廳裏喝茶。
過了一會兒,陳寔把全家人都叫到客廳,對大家說:“人活在世界上隻有短短的幾十年,如果我們不好好兒把握時間去努力,等我們老了以後一定會後悔,那時再努力就來不及了。所以,我們珍惜時間,發奮上進。現在社會上有一些不努力的人,這些人的本性並不壞,也許是因為生活困苦,也許是因為追求不勞而獲,所以才會做危害社會的壞事。你們現在抬頭往上看,在我們屋梁上的這位先生,就是一個例子。”
小偷一聽,嚇得趕快從屋梁上爬下來,跪在地上說:“陳老爺,我知道自己錯了。”陳寔不但沒有責罵小偷,還鼓勵小偷說:“我現在給你一些錢,你不要再去偷東西了。努力做事,你還是會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的!”小偷感動得哭著說:“謝謝……”
後來,這個小偷果然成為一個好人。
2.孟母斷杼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注釋:杼:織布用的梭子。義方:教養孩子的好方法。
譯文:古時候,孟子的母親為了讓他受到很好的教育,曾經三次搬家。最後,她終於選擇了一家私塾為鄰居。有一次,孟子逃學,母親就割斷了織布機上正在織的布。這讓孟子明白了:學習如同織布,不能半途而廢。
五代時,有一個叫竇燕山的人,他有一套很好的教育方法。因此,他的五個孩子後來都成為棟梁之才,名揚天下。
孟子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他小時候不喜歡上學。
有一天,他的母親正在織布,看見孟子逃學回來,非常生氣,就拿起一把剪刀,把織布機上的布匹剪斷了。孟子看了嚇得跪在地上,母親責備他說:“讀書就像織布一樣,如果不長時間地積累,就會像剪斷的布匹一樣沒有用。”孟子聽了母親的教誨,十分慚愧,立即回去讀書了。
3.歐陽修虛心求教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注釋:嚴:嚴格。惰:偷懶怠惰,沒有盡到責任。子:這裏指為人子女的。宜:應當。
譯文:養育孩子的時候,如果不好好兒地教育,這是父母的過錯;教育學生時沒有嚴格要求,這是老師沒有盡到責任。
小時候不好好兒學習,這是很不應該的。如果年輕時不認真學習,到老的時候,怎麼會有大的作為呢?
歐陽修是北宋時期的史學家和文學家。
歐陽修在滁州任太守時,和琅玡山寺裏的智仙和尚成了好朋友。有一年,智仙和尚帶人在山腰蓋了座亭子。亭子建成那天,歐陽修前去祝賀,為這個亭子取了“醉翁亭”的名字,並寫下了散文《醉翁亭記》。他把文章寫好後,工工整整地抄了幾遍,叫人張貼到當時的六個城門口,請過往的行人閱讀修改。
一連幾天,過往的行人閱讀文章後,都隻是讚揚。這一天,有位樵夫經過城門前,見圍了不少人,心想:裏麵發生了什麼事呢?就放下柴擔擠了進去。這時有人正在讀牆壁上貼著的《醉翁亭記》:“環滁四麵皆山,東有烏龍山,西有大豐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諸山,林壑尤美。”樵夫聽了,搖搖頭說:“太守的文章好是好,就是開頭太囉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