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她的預言沒有成真,內衣專業最高獎最後給了一位黑人同學。那時候“維多利亞的秘密”還沒有那麼大影響,所謂“維秘天使”的概念也還沒出現,但這位黑人同學已然有想象力給她的模特紮了兩隻黑色的大翅膀,很誇張,舞台效果特別好,而且讓人更注意到模特身上的衣服。
我從此明白了,舞台與市場應該是不同的。在舞台上要追求視覺衝擊力,因為你要在短短的幾秒鍾裏讓觀眾看到你的設計概念而且打動他們;可在平常,則要追求近距離捧在手裏才能看到的細節。同樣都要有力量,不過使勁的方向不同。
獨立設計師的底氣
●關於職業
問:之前看了一個設計比賽的節目“Project Runway”,發現裏麵的設計師大部分都喜歡各做各的設計,如果被要求團體合作設計的,就顯得很不情願。那麼,就內衣設計而言,你認為是單幹比較合適,還是應當與其他設計師一起合作、共同商量?
答:我個人認為設計應該是獨立創作更有效,創意和靈感這種東西很難通過討論和商量出現。客觀地說,一般公司不會讓兩個設計師同時做一個品牌。但在此基礎上合作完成則是可能的,有時也是必需的。通常比較重要的品牌會有這樣的情況,它有幾個產品係列或不同的生產線,分別由不同公司不同設計師設計,這就需要合作完成品牌形象,由總設計師或設計總監把所有設計統一到一個高度協調的形象上。
●關於設計
問:你似乎喜歡深挖一些內衣設計的曆史淵源。你覺得研究文化對設計有幫助嗎?
答:當然有,讀曆史往往能培養良好的邏輯性,能讓看似淺薄的流行時尚多一點深度和層次。
另一方麵,曆史往往是今天最好的借鑒。時尚業尤其如此,很多設計師喜歡收藏“古董”衣飾,喜歡到圖書館看過去的畫報,就是因為曆史裏麵永遠有最好的東西,可以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
我自己也一樣。比如我剛剛完成的一組係列叫“嫁妝”,副標題是“向19世紀致敬”。19世紀是“嫁妝”的世紀,是蕾絲、麻和手工的世紀,光這兩個標簽就讓我特別興奮。19世紀不但給設計師靈感,更給我們實實在在的底氣和力量。
問:近年來,一些大品牌的內衣設計頗具東方韻味,比如La Perla和Les Jupons de Tess的2012秋冬係列,這是東風西漸的兆頭嗎?您對這種現象有何看法?
答:我不認為有什麼東風西漸,東方元素像很多元素一樣,比如“複古”風、阿拉伯風、地中海風,是設計界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的現象。
風格隻是風格,東方元素也隻不過是元素,設計本身還是要遵循一定之規,看著才合理,穿著才舒服。比如,日本的和服,經過這麼長時間市場的考驗,現在已經是睡衣類裏非常固定的一個款式。它在上袖處的設計處理的確非常符合身體的要求,這才是這個款式能延續下來的原因,而不僅僅是東方元素。
基本說來,我不讚成為風格而風格,為找元素而犧牲合理性,那樣就成了為賣點而找賣點了。
而且,運用這種元素還要特別小心。去年“維秘”就出現一組日本藝伎風格的設計,特別因為用了白人女性模特穿著,結果引起廣泛爭議,最後隻好匆匆下架。
●關於內衣市場
問:以內衣為例,感覺中國的內衣市場上設計師的個人品牌寥寥無幾,而反觀國外卻是遍地開花,你認為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有哪些?
答:遍地開花也沒有,在做出名聲後還能順利維持下去的設計師品牌都麵臨著市場轉型的問題和壓力。不過,歐美比我們總歸是多一些,這跟政府的鼓勵和環境肯定有一定關係。
我們這裏,政策和有權力的商人對個人品牌的鼓勵不夠,市場給獨立設計師提供的生存空間非常小。要想做獨立設計師太難了,除了要做好設計以外,還得會推銷、租店鋪、經營網站,等等,必須是個全才,這對於一個剛起步、沒有多少資本的獨立設計師,幾乎就是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的任務。前麵《我們需要買手嗎?》一文,講了在國內做設計師的艱難,曾收到很多人反饋,看來這是大家普遍感覺到的問題。
問:目前,國內市場上大量充斥著借鑒、模仿,甚至是抄襲而來的內衣設計。你如何看待這種“亂象”?中國品牌的內衣設計應當如何創造出屬於自己的風格?
答:必經階段吧。不光是內衣,我們所有的製造業不是差不多都如此?大環境決定的,每個人都希望、也必須快速積累起財富和資本,主觀上沒有信心、客觀上也的確沒有可能慢慢經營,就隻好選擇最省時省力的方式——抄襲和模仿。另外很多年作為世界加工廠的慣性也使很多人養成了“你拿來樣子,我就能給你仿出來”的經營方式。走原創的路的確千辛萬苦,如果偷懶能有錢賺,自然就不願意挑戰自己了。
但我相信這個階段遲早會過去。聽說現在奢侈品有降溫的趨勢,這可能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我們自己品牌的機會。
做自己的品牌需要了解我們的資源並且學會利用。我們其實有很多很好的資源,作為設計師和服裝公司,要善於發現資源,對材料敏感很重要。當然,找到一種國際語言和視角也很重要。
山寨與中檔市場
問:服裝設計在大多數人心目中,很“美”很“藝術”,強調創作者的個性、審美能力和創造力,然而,時裝品牌之間“山寨”現象普遍。時裝作為服裝工業批量製造的消費品存在。你如何看待“美”“藝術”與機械複製、批量生產之間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