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艾米麗·雷格
一位父親在寫給我的信中說,兒子自從上了初中以後,越來越沒有話和他講了,父子之間仿佛“隔著一堵牆”。事實上,這並不是他一個人的感受。
我從咿呀學語直到長大成人,始終能感覺到父母之間那濃厚、深沉的愛,但同時又感覺父母並不理解我。我自小就認為父母不理解孩子是很正常的事,因為存在著年齡的差異,就像我無法理解父親為什麼那麼熱衷於股票和政治,母親又為什麼總為她的肥胖長籲短歎一樣。
後來我自己也做了母親,又覺得孩子實在太不理解父母了,常常為他們不願意接受正確的指導而氣憤不已。甚至有一段時間,這個問題使我的家庭出現了危機。兒子吉米本來是個個性直爽的孩子,但他上了中學以後,有一段時間變得十分沉默。有時候,我能從他的眼神中感覺到,他在生我的氣卻又不願意表現出來。或者說他已經表現出來了——通過沉默的方式。
有一次,我的鄰居巴爾遜太太告訴我,吉米曾向她的兒子透露,他不願意告訴我他的心裏話,因為他覺得我隻願意聽好消息,他要是把心裏話全都告訴我,那我一定會非常傷心。
這讓我感到十分慚愧,作為一個心理醫生,我竟然在指點別人該怎麼做時,不能很好地與自己的兒子溝通。從那以後,我開始轉變身份,以一個心理醫生,而不是一個普通母親的角度來觀察他的言行舉止。結果我發現,要想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不一定非要通過語言,有時候,觀察他的行動比傾聽他說什麼更有效。毋庸置疑,了解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沒有了解就談不上理解,而理解又是解決家庭問題的基礎。
你願意理解他們嗎?下麵是幾封我認為比較有代表性的來信,讀了這些信,或許我們會理解孩子們的想法。
親愛的艾米麗:
我13歲,上八年級。我的成績在班上算不錯的,但是似乎不管我怎麼做,爸爸總是對我不滿意。如果我得了哈博曆史獎,他就一定會說:“在我看來,你的數學永遠都別想拿獎。”如果我的考試成績排在全年級第二名,他就問我:“你怎麼就排不到第一名呢?”他恨不得我是個完美無缺的人。有時候,為了不讓他嘮叨,我隻好欺騙他。
羅伯特13歲
親愛的艾米麗:
我有很多很多不順心的事,所以給你寫信。我11歲了,可是我發現媽媽對我不像以前那麼親密了。我要上學,她要上班,我們每天見麵的時間不多,她下了班總是喊累,懶得和我說話。但以前她不是這樣的,以前她多疼愛我啊,現在怎麼變成這樣了?我真的很擔心,不知道怎麼才能把心裏話告訴她,所以我向你請教,請原諒我的打擾。我爸爸就更別提了,我什麼話都不好意思對他說。我真擔心,這樣下去我和他們就變成陌生人了。
珍妮11歲
親愛的艾米麗:
我爸爸是遠洋輪船上的船長,我覺得自己很對不起他,因為他每次出海我都很少想念他。你說,我是不是太無情了?
他休假時,好不容易在家裏待幾天,我卻不知和他說什麼好。而他,除了問問我的學習成績,似乎對我的一切都不感興趣。艾米麗,你能和我談談嗎?
羅斯皮爾13歲
天下所有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優秀的,這本身並沒有錯,但是如果這種願望在孩子麵前表現出來的話,就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壓力,所以結果往往適得其反。一般來說,孩子都有爭強好勝之心。很多孩子之所以對父母撒謊,是因為他們不想讓父母對自己失望。如果辜負了父母的期望,孩子們就會感到愧疚。但是孩子並不是超人,不可能各個方麵都優秀,如果不能讓父母滿意,隻好用撒謊的辦法來哄父母高興。可是,事後又一定會產生負罪感,因為畢竟是欺騙了最愛他們的人。
我小時候就對母親撒過類似的謊話,直到今天,我一聽到琳達這個名字仍然會感到心有餘悸。琳達和我同班,是鄰居家的孩子。在我整個小學期間,我母親幾乎整天都對我說“你要是像琳達那樣該多好啊!”在她眼裏,琳達簡直就是完美的化身,她是完美無缺的女兒,十全十美的學生,長大後必將成為一個完美的公民。
我母親最津津樂道的是,琳達從來不給她的父母找麻煩,甚至還能為父母分擔憂愁。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我母親隻不過是把琳達理想化了,她心裏想象的那個琳達是虛幻的,她隻是希望我能符合她心目中那個理想的女兒形象。事實上,她並沒有因為我沒有達到那個要求而不愛我,但是少年時的我常常並不明白這一點,每次母親一提到琳達,我就會生悶氣,甚至開始憎恨琳達。我甚至常常幻想突然有大禍降臨到琳達的頭上,讓她身敗名裂。在這種幻想中,我仿佛看見報紙的頭版頭條出現了這樣的標題:琳達考試不及格;琳達在舞台上拉小提琴時拉錯了音符;琳達因為偷香腸被警察送進了感化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