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複興文化,旦旦生光”(1 / 2)

將來的曆史會寫上:是在我們這個時代,把微觀的世界和宏觀的世界用科學的方法聯結起來。

整個科學的發展與全人類的文化是分不開的,在西方是如此,在中國也是如此。

可是科學的發展在西方與中國並不完全一樣。在西方,尤其是如果把希臘文化也算作西方文化的話,可以說,近代西方科學的發展和古希臘有更密切的聯係。古希臘時也和現代的想法基木相似,即覺得要了解宇宙的構造,就追問最後的元素是什麼。大的物質是由小的元素構成的,小的元素是由更小的粒子構造的,所以是從大到小,小到更小。這個觀念是古希臘時就有的!(Atom就是希臘字),一直到近代。可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略有不同。我們是從開始就感覺到,微觀的元素與宏觀的天體是分不開的,所以中國人從開始就把五行與天體聯係起來。對五行的一個很原始的看法,那就是金、木、水、火、土。

可是在很早的時候,中國就有相當重要的科學觀察結果,在全世界恐怕最早即是對超新星的觀察全世界最早有關新星的記錄,是甲骨文,原件在台灣中央研究院Nova這個名詞是中國人定的,這是在公元前1300年,是全世界最早的記錄世界上最早最全麵的超新星紀錄,是在宋朝1054年發現的。

中國很早的時候就有科學的儀器這是商朝的懸機,大概是玉做成的把它的中間架在一個架子上,當中一頭對北極,而天是在轉的北極是不動的,因此這個星體正好是北鬥張衡的渾天儀是自動的,它由水源來推動,用齒輪的方法,自己會動,整個是自動的第穀·布賴觀天儀器是1598年,張衡是125年,之前相差了1400多年。

可是緊跟著從明末清初開始,中國科學下降了這個望遠鏡(指伽利略使用的1642年時的望遠鏡圖片)是在17世紀初,即明末清初時做成的在西方,望遠鏡是幫助文藝複興的第一步,它是嶄新的科學儀器我們沒有跟上這一步第二步,西方抓住了基礎物理和應用物理的關係在19世紀,經過法拉第的試驗,麥克斯韋在1864年創建了電磁理論概念,即把磁生電、電動生磁這兩個完全用精密的麥克斯韋方程組表示出來此後很快就產生了19世紀末的發電機、電動馬達,一直到20世紀電報、電視、雷達,所有的現代通信設備都是從這兩個東西裏出來的,因為經過麥克斯韋電磁學說,所有的總關鍵都抓住了一切與電、磁有關的東西都是受麥克斯韋方程組規律控製的。

從邁克遜和莫得的實驗就產生了相對論,從普朗克的公式就產生了量子力學到了1925年整個基礎科學的了解被人們完全操縱住了,之間還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到了1950年初,原子結構、分子物理、原子核能,半導體、超導體、計算機,這些20世紀的文化都已產生了。

如果沒有量子力學,沒有相對論,就沒有20世紀的文化。

再過了20年,70年代末,80年代初,這此理論已達到頂點。回顧以上一段科學史,可知基礎科學、應用科學與我們的物質文化的關係是何等緊緊相扣、不可分割。我們現在正處在20世紀末,當我們麵向zi世紀時,不禁要問,什麼是世紀的科學文明呢?什麼是現在麵臨的最重要的問題呢?這是今天我要講的主要問題。

中國從商朝到漢朝,科學文明一直是走在前列的。為什麼到明末清初(17世紀)中國的科學卻落後了,文藝複興完全在西方發展?道理之一是在物理上、在科學上。我們覺得所有的物質的動因、它的原理是由一些很基木、很簡單的理論操縱的,我們能找出這些基礎所在,就可以知道一切東西的原理,如19世紀的電磁理論和zo世紀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18世紀很難了解19世紀的文化,在19世紀根木無法想象20世紀的文化。同樣,我們20世紀也很難猜測到zi世紀的科學文化是什麼。所以我提出,如何恢複中華民族在科技界的地位。在19世紀前,無疑中國是排領導地位,今天不是。這裏的主題至少有兩個,第一個是要了解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的機製關係;第二個是當我們展望zi世紀時,我們必須要了解當代科學的大問題,才有可能突破,其他問題才迎刃而解。了解當代的大問題對於了解21世紀的科學發展無疑是有幫助的,當然,這隻是猜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