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城市化浪潮風起雲湧 (5)(1 / 3)

目前,我小城鎮數量多、規模小、用地超標和盲目建設的問題極為嚴重。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小城鎮每年新增約1 000個,建製鎮規模1~5萬人,其中1~2萬人的居多。如按非農業人口計算,建製鎮隻有3 000~6 000人。城鎮規模小造成經濟結構單一,就業機會少,經濟效益差,結果是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滯後,或建了拆,拆了建,造成極大浪費。此外、盲目建設造成小城鎮土地利用嚴重超標。我國現有的600多個城市,建成區麵積17 940平方公裏,人均占地101.6平方米;其中有400多個城市人均占地超過規定的人均100平方米。而村鎮人均用地高達192平方米,比規定的標準120平方米高38%。對於我們這樣一個人多地少的國家,這種粗放的經營方式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

在全世界日益重視以資源和環境為城市化新標準的今天,我們對中、小城鎮資源利用、環境質量、集聚效應和就業容量上的“四低問題”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在分析中國“城市病”的認識上,如果啟用更為科學的“規模比率係數”,就會發現中國的中、小城鎮的“城市病”,一般要比大城市更嚴重,而且其預防、治理的難度和成本更高。在自然環境重於人工環境的新世紀,為節約和有效地利用寶貴的資源,中國城市化的戰略重點,應把小城鎮的發展融入與大城市、城市群及整個地區經濟發展大循環,使之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並要根據各地的產業基礎、經濟結構、資源稟賦、地理環境等,合理規劃,不斷完善現有小城鎮的功能和發展新的小城鎮,這樣才能逐步建立起符合中國國情的布局合理,功能齊全,各具特色,大、中、小城市相互協調的城市體係。

第三,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在經濟基礎上,我們要徹底打破城市與農村的傳統分工,以中心城市為依托和輻射,分階段從傳統的主業、輔業向城鄉“三大產業”協調發展過渡。

首先,國家要進一步增加對農業的物質、資金和技術投入,推廣先進的科學技術、優良品種,提高農業抗災能力和機械化水平;提高農業的生產率,保障生活和生產資料供應充裕;加強農產品的市場體係建設,保證農民增產也增收;加強農業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保證農業賴以生存的水、土地和空氣不受汙染;此外,在保證中國主要農產品安全供給的基礎上,開辟國際農產品市場,探索農業新產品供需調節的新途徑,以迎接經濟全球化的挑戰。

其次,政府應製定積極的產業政策,提高農村的工業化水平,把產業升級與鄉鎮工業發展和城市化發展結合起來。鄉鎮企業要積極開發有前途、有市場的農產品,並依托大城市、大工業加快產品的更新換代,這樣有利於提高鄉鎮工業產品的競爭力,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鑒於我國農村人口眾多,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的優勢,我們應鼓勵城市和鄉村共同開發技術含量高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這不僅可以提高我國城市化的水平,增強國力,還可以解決我國的就業問題。

最後,要進一步完善城鄉經濟循環體係,發展新興的統一市場,促進資源和信息共享,並以有力的政策扶持農村信息、文化、教育、旅遊、社區服務和中介服務的發展。這樣才有利於徹底改變我國農村封閉、落後的局麵,提高農村人口的素質和技能,使他們也能夠享受現代社會的豐富多彩的物質文化生活,從而改變他們的生存方式,提高生活質量。

在上層建築領域,要改革不適應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法律法規和管理製度。目前城市的勞動用工、住房和醫療保險製度改革,為新世紀的城市化發展提供寬鬆的環境,而改革長期不平等的城鄉戶籍製度更是當務之急。深化戶籍製度改革就是要改變以職業和商品糧供應為標準劃分農業、非農業人口的做法,逐步建立以居住地劃分城鎮人口和農村人口的戶籍製度,以經濟手段來調控城鄉的人口流動,建立全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實現城鄉一體化管理,從而為城鄉勞動者創造一個公平競爭、擇優高就的工作和生活發展氛圍。

三 建設生態型城市:中國城市化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