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四”時期,梁啟超先生提出,中國正麵臨“千年未有之變局”。在中國的近現代史上,“五四”運動,可以說是文化上的“千年未有之變局”;推翻帝製和新中國的成立,可以說是政治上的“千年未有之變局”;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可以說是經濟上的“千年未有之變局”。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轉軌和社會結構優化都麵臨著一個“千年未有之變局”。
世紀之交,經濟全球化進程明顯加快,科學技術發展迅猛,知識經濟初見端倪,世界經濟正在發生重大而深刻的變革,國際分工大規模重組,資源配置進一步在全球範圍內展開。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第二步戰略目標的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開始步入新階段。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社會進步質的飛躍成為新時期的主題。
本書全麵回顧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治經濟體製改革的曆程,以及由此帶來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同時借鑒世界曆史發展進程中的經驗和教訓,對中國未來的發展趨勢做出了展望。新世紀,中國社會意義最大的、最為根本的變化,莫過於社會結構分層趨勢的發展和深化。當前中國社會階層結構已不再是改革開放前的“兩個階級一個階層”。現代化社會階層結構的基本構成成分在中國已經具備,凡是現代化國家所具備的社會階層,都已經在中國出現,隻是各個階層規模有大小區別而已。
導致社會結構變化的源泉在於政治民主化趨勢和經濟市場化趨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和法治國家是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不可分割的統一體。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隻有繼續推進市場取向的改革,從根本上消除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體製性障礙,才能解決經濟生活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改革開放以來,民營經濟得到了大力發展,在國民經濟發展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
經濟一體化與信息化是世界發展的兩大趨勢,對於快速發展中的中國來說,這既是巨大的挑戰,更是千載難逢的良好機遇。
經濟全球化趨勢將市場經濟的高效率擴展到全球範圍時,也不可避免地把經濟的不穩定擴展到全球。我國作為一個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發展中國家,在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的同時,要研究全球化給我國帶來的負麵影響,應對全球化對我國的挑戰。
信息化已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是產業優化升級和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關鍵環節。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由於國際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在全球範圍內引發了新一輪的信息化浪潮。信息化不僅促進了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而且也引起了國際經濟社會的深刻變革,使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大大加快,重新配置資源和劃分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信息化對經濟發展的巨大推進作用,給社會生活帶來深刻的影響,使我國也把信息化作為一項重要的發展戰略。
城市化是傳統勞動方式、生活方式向現代化勞動與生活方式的轉化,是社會結構優化的必然要求。城市化是一項重要的製度創新,它保證企業和居民能夠從聚集經濟和外溢效應中獲益。較高的城市化水平提高意味著一個經濟體可以在現有技術和資源水平下更有效率地進行生產。
上述六大趨勢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中國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必將成為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