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威爾遜就這樣,在收到利息之後繼續再進行放貸,借給其他士兵,久而久之,此時,威爾遜已經變成了士兵裏麵的“大款”。人們再也不敢說他的壞話了,他們隻會對威爾遜驚羨不已,因為威爾遜靠放貸過上了富裕的生活。他擁有了兩部車和一幢別墅,比軍隊裏的高級軍官還有錢,享受得待遇也更好。
自從有錢之後,威爾遜就感覺整個世界都變了,他得到了人們的更多尊重和禮待,他擁有了更多以前隻有白人士兵才會享用的物品,並且隻要想買什麼,他都可以購買,再也必像以前一樣生活窘迫。
後來,當人們讓威爾遜回憶在軍營裏最難忘的是那段時刻時,他說“我仍深深的記得,有一陣子我曾衣衫襤褸,連在人前抬頭的勇氣都沒有。那段時間,我至今都無法忘記,因為,隻有這樣,我才會深深體會到,現在的生活是多麼的幸福。”
從古至今,猶太人一直遵循著這樣的格言:“富有是近親戚,貧困是遠親戚。”猶太人的曆史一再地說明,社會中隻有有錢人才可能會擁有尊嚴和幸福,那些沒有錢的人注定是可憐人。就像上麵故事中所驗證的那樣,在威爾遜沒有錢的時候,他感覺到痛苦和屈辱,而當他有錢的時候,他受到了優待和尊重。單從感受上講,這兩種體驗就大為不同。
金錢真的能買來幸福嗎?這似乎是一個困擾人們很久的問題。《幸福與經濟學》中說,“經濟狀況強烈影響著人們的幸福”。許多人都認為,財富是實現幸福最佳的物質基礎,如果沒有錢,什麼都談不上。無可否認的是,金錢與幸福又存在著不可割裂的聯係,沒有任何財富基礎的人難道會幸福?
現實也早已證明,越有錢的人,就可以擁有更多地享受,可以更健康,可以生活得更舒適,更安逸。而當這些因素統統轉化為人的內心活動,轉變成幸福指數被反映出來時,有錢人的生活就顯得更幸福。
或許金錢本身與金錢並沒有必然的關係,然而,金錢帶來的效用卻能讓人感到更加幸福。由於幸福更多的是人們的一種主觀感受,因此,有錢人生活得更幸福就成為一種可以肯定的事實。
隻是,這也沒有排除還有其他因素會絕對地影響這種幸福指數,例如,當人們不能合理利用這種幸福時,比如通過非法手段獲取錢財或者使用財富,幸福感就會嚴重被削弱,幸福指數也會急劇下降。因此,有錢人可以生活地更幸福,但一個重要的前提是——合理的享用和利用這種幸福。
想要越多就越不幸福
一個農民獨自在原始森林中勞動和生活。他收獲了5袋穀物,這些穀物要使用一年。他是一個善於精打細算的人,因而精心安排了5袋穀物的計劃。
一袋穀物為維持生存所用。第二袋是在維持生存之外來增強體力和精力的。此外,他希望有些肉可吃,所以留第三袋穀物來飼養雞、鴨等家禽。他愛喝酒,於是他將第四袋穀物用於釀酒。對於第五袋穀物,他覺得最好用它來養幾隻他喜歡的鸚鵡,這樣可以解悶兒。顯然,這五袋穀物的不同用途,其重要性是不同的。假如以數字來表示的話,將維持生存的那袋穀物的重要性可以確定為1,其餘的依次確定為2、3、4、5。現在要問的問題是:如果一袋穀物遭受了損失,比如被小偷偷走了,那麼他將失去多少效用?
這是19世紀80年代著名的奧地利經濟學家龐巴維克在其於1888年出版的《資本實證論》中為論述“邊際效用”時講的一個故事。
故事中的這位農民麵前唯一合理的道路,就是用剩下的四袋穀物供應最迫切的四種需要,而放棄最不重要的需要。而最不重要的需要,也就是經濟學上所說的邊際效用最低的部分。龐巴維克發現,邊際效用量取決於需要和供應之間的關係。要求滿足的需要越多和越強烈,可以滿足這些需要的物品量越少,那麼得不到滿足的需要就越重要,因而物品的邊際效用就越高。反之,邊際效用和價值就越低。
經濟學家認為,人之所以執著地追求幸福,就是因為幸福能給人帶來效用,即生理上和精神上的滿足。農夫擁有的五袋穀物,就好像是幸福能為我們帶來的不同層級的效用——有健康,有美食,也有精神的享受。我們追求幸福其實也就是為了追求需求的滿足,幸福效用的實現。不過,幸福終究逃不脫邊際效用遞減的厄運,好不容易實現的幸福很快就會讓你不滿足,追求幸福的道路也因此注定永遠沒有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