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被困在陳、蔡之間,隻能吃沒有米粒的野菜湯度日。七天沒嚐到糧食,白天也隻得睡覺。一天,顏回討到一點米回來做飯,飯快熟時,孔子看到顏回抓取鍋中飯吃。一會兒,飯熟了,顏回拜見孔子並端上飯食。孔子裝作不知顏回抓飯之事,說:“今天我夢見了先君,把飯食弄幹淨了去祭先君。”顏回回答說:“不行,剛才灰塵落進飯鍋裏,扔掉沾著灰塵的食物是浪費的,我就抓出來吃了。”孔子歎息道:“所相信的是眼睛,可眼睛看到的還是不可以相信;所依靠的是心,可是心裏揣度的還是不足以依靠,看來了解人真的很不容易。”
孔聖人尚不易辨識人性,而作為凡夫俗子的我們要洞穿人的本性就顯得更不容易了。我們總是過度輕信眼前的世界,然而我們的眼睛並不可靠,因為我們不容易洞穿人性的真實麵目。
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都在與自己喜歡或厭惡的人相處,每天都在做自己熱衷或厭煩的事情。迫於生存壓力,每個人都或多或少自覺不自覺地為自己帶上了麵具,掩蓋了自己的真實本性。當汶川地震時,我們看到了平時極度自私的人也會為災區獻愛心,可見,人的行為和選擇並不能簡單地通過人性善惡的分析來解釋。那麼,一個人的行為和選擇發生變幻的真實原因是什麼呢?通過經濟學規律就能揭開生活中的人性密碼!
經濟學不僅研究經濟,而且探究人性。經濟學研究用的是邏輯推理和數學工具,分析的是人類行為,反映的是人性以及做人的道理。國際局勢的風雲變幻,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人生旅途中的因緣際會,歸根結底,都是人性作用的結果。如果用經濟學原理來解讀人性,我們會豁然開朗。
用經濟學解讀人性,會發現我們所有人都是理性經濟人,“自利”是最高的價值導向,“精於算計”是永恒的行為標準;會發現人人都會有“犯傻”的一麵,成本收益並不是處處顯靈;會發現在道德與法律的約束下,人性的諸多弱點將受到規製;會發現在“優勝劣汰”的生存環境中,要拚勇氣,更要拚智慧;會發現“世事洞明皆經濟”,交往、婚戀、幸福的背後都和經濟學密切相關。因此,通過經濟學解讀人性,就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麵來揭示現實世界中人性的種種側麵,為人的行為找到一個支點。
本書作為經濟學通俗讀物,並不推崇以複雜的圖表及公式闡釋經濟學,而追求通俗風趣的風格特色。本書生動形象地將經濟學的觀點寓於經典故事、生活實例中,通過簡單的經濟學道理闡釋複雜的人性,讓你隨時隨地在享受閱讀的樂趣中學會有用的經濟學知識。
經濟學不是教你詐,而是教你看清世事、認清人性,是要讓你我明白:不可因為某些人的好,忘了他們的壞;不要因為一些人的惡,而忘了他們的善。認識了人性背後的經濟學,就會客觀識別人性中的虛偽,從而做出理性而符合人性的決策和判斷,這樣才能更好地行走於社會。
用經濟學視點解讀人性,為讀者提供了洞穿人性的新視野。如果讀者能夠閱有所得,理解並運用經濟學知識,學會更理性、更舒適、更精彩地生活,我們的初衷便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