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記住關鍵人物。一個人一生無論如何積極地擴展人際關係,也不可能和認識的所有人進行長期深入交往。為了和一部分人保持密切的交往,務必在所結識的人們中進行篩選。否則,隻會不斷增加毫無意義的名片庫藏量而已。即使好不容易認識了可以發揮作用的關鍵人物,如果不加篩選,也一定會被埋沒在名片堆裏。
比如,參加宴會或研討會等活動,收到的名片數量可能相當可觀。然而,在這麼多名片中,可以成為人際關係關鍵人物的也許隻有一個而已。出席任何性質的聚會時,都應該抱著隻要能碰見一位關鍵人物便是收獲的念頭。
即使是電影或小說,也沒有人會認為自己看過的每部作品都生動有趣。能夠讓人不厭其煩看上幾遍的作品,必定隻占其中的很小部分,這也就是所謂的“經典”吧!然而,經典也是在看過大量作品後篩選產生的。人與人之間的邂逅亦相同,讓人一見如故,產生交往一生念頭的對象,是不可能輕易發現的。隻要能結識一位這樣的人物,就應該認為是當日的最大收獲。如果一味想著在那場宴會上,不知可以獲取多少張名片,認識多少人,是很愚蠢的想法。當然,也有可能一位這樣的人物也沒碰上。應該說,這種情形在現實中占多數。遇上這種情形,沒有必要勉強增加認識的人。如果自認是無聊的聚會,盡早撤離現場也是很重要的。
隻要能夠結識一位關鍵性的人物,你的人際關係即可得到飛躍性的擴展。因為如果對方擁有100人的人際關係,你通過此人就有可能獲得那100人的人際關係。而如果你想憑借個人力量去接近同樣的100人,無疑得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然而一心企圖結識宴會或研討會所有出席者的人不在少數。在這種情形下,不僅對方不容易記住你,你也不可能牢記對方。與其浪費時間去記所有的人,不如記住一個關鍵性人物。
當你完成人際關係的篩選之後,不要忘記用心去維護這些關係,不然就是半途而廢了。
“常用的鑰匙最有光澤。”因此我們平時一定要注意和周圍的人培養、聯絡感情。隻有經常聯絡,友情才不至於疏遠,朋友才會心甘情願地幫助你。如果你與朋友分開之後再沒有聯絡過,彼此將會變得陌生,你去托他辦事時,他就很難主動幫你。
無論從實用主義,或從情感價值角度去看,朋友之間的友誼都值得我們保持和維係。
盡管當今社會流行一句話:“認錢不認人”,但是“人情生意”從未間斷過。因為人是有情之靈物,人人都難逃脫一個“情”字。
朋友之間在平時人際交往中也需“感情投資”。
所謂“感情投資”,就是在平時交往之外多一層相知和溝通,能夠在人情世故上多一分關心,多一分相助。
在日常生活中,朋友之間之所以反目成仇或關係由熱變冷,往往是雙方忽略了“感情投資”的結果。一些人常犯這種毛病:一旦與對方建立了良好關係,就不再覺得自己有責任去維護它了,往往會忽視雙方關係中的一些細節問題。例如該通報的信息不通報,該解釋的情況不解釋,總認為“反正我們關係好,解釋不解釋無所謂”,結果日積月累,堆積成難以化解的矛盾。
更有甚者,在與對方成為朋友之後,總是一味地向朋友索取回報,而不繼續進行感情投資。這主要表現為對別人要求越來越高,認為別人對自己好是應該的,一旦別人對自己稍有不周或照顧不到,就有怨言。這樣必然會損害雙方的關係。
生活告訴我們,友誼之花需要愛心的滋潤,否則它會枯萎。朋友之間的“感情投資”應該是經常性的,並非可有可無的。人們從生意場到日常交往,都應該處處留心,善待每一個關係夥伴,要從小處、細處著眼,事事落在實處。
積累人脈的高級方式
人際關係如同股票,要持續投入熱情才能獲得穩定的收益。
但生活中有許多人抱著“有事有人,無事無人”的態度,把朋友當做受傷後的拐杖,複原後就扔掉。此類人大多會被拋棄,沒人願意再幫忙他。
廉陽說:“我有一個高中三年的同學,而且是十分要好的朋友。我們進入了同一所大學,剛開學,她就主動地當了班幹部。有人說,地位高了,人就會變。自從她上任後,見到我,常裝作沒看見。日子久了,我們就疏遠了。但她有時也會突然向我尋求幫助。而我總是盡力而為可事後,她老毛病又犯了,我有種被利用的感覺,卻無奈於心太軟。就這樣她大事小事都找我,其他朋友勸我放棄這份友情,這種人不值得交。當我下決心與她分開時,她哭著說除了我沒有一個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