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糖尿病的定義
糖尿病是一組常見的內分泌代謝病,可分原發性及繼發性兩大類。其中原發性占大多數,其基本病理為絕對或相對性胰島素分泌不足所引起的代謝紊亂,包括糖、蛋白質、脂肪、水及電解質等,嚴重時引起酸堿平衡失常;其特征為血糖過高、糖尿、葡萄糖耐量減低及胰島素釋放試驗異常;臨床上早期無症狀,至症狀期才有多食、多飲、多尿、煩渴、善饑、消瘦、乏力等綜合征,久病者常伴發心血管、腎髒、眼部及神經等病變,嚴重病例可發生酮症酸中毒、高滲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而威脅生命,並常並發化膿性感染、尿路感染、真菌感染、肺結核等。
(二)糖尿病的診斷
(1)臨床症狀:多飲、多尿、多食、乏力、消瘦等“三多一少”症狀。
(2)具備典型的糖尿病症狀,進一步查空腹血糖≥7.8毫摩/升(140毫克/分升),或餐後2小時血糖≥11.1毫摩/升(200毫克/分升)即可診斷糖尿病。
(3)無明顯糖尿病臨床症狀,餐後或空腹血糖未達到上述標準的可疑者,建議用75克葡萄糖做糖耐量(GOTT)試驗,靜脈血漿血糖≥11.1毫摩/升(200毫克/分升)者可確診為糖尿病。
(4)健康者在體檢中發現以下情況:
1)空腹血糖≥7.8毫摩/升+糖化血紅蛋白(HbAlc)≥6.8%,重複1次證實無誤者,可診斷糖尿病。
2)空腹血糖≤7.8毫摩/升+糖化血紅蛋白(HbAlc)≥6.8%者,應做75克葡萄糖餐後2小時血糖+重複測定HbAlc,若餐後2小時血糖≥11.1毫摩/升(200毫克/分升)+HbAlc≥6.8%者可診斷糖尿病。
(三)糖尿病的分類
1985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將糖尿病分為以下類型:
1.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Ⅰ型)
此型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其中主要發生在20歲以下的青少年及兒童。其臨床特點是:發病急,病情重,病變快。多數病人一旦發病,即出現明顯的多飲、多尿、多食,在短時間內體重明顯減輕,同時伴有酮症或酮症酸中毒,胰島素嚴重缺乏或缺如;終生依賴外源性胰島素以維持生命。
2.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Ⅱ型)
此型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其中主要發生在40歲以上者,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其他因素中,最重要的是肥胖,此型病人發病率高,占糖尿病病人總數的80%~90%。其臨床特點是:發病緩慢,病情較輕。發病初期“三多一少”症狀不明顯,或見於部分病例,有的始終無典型症狀,可有潛在性慢性並發症。不依賴於外源性胰島素生存,飲食控製及適當運動、口服降糖藥即可使臨床表現得以控製。
3.其他類型
指繼發於其他疾病或因藥物誘發,出現糖尿病症狀者。主要繼發於胰腺病變、垂體瘤、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等內分泌疾病,也可繼發於肝病、腎病,此外,還有妊娠性糖尿病等。
(四)糖尿病的並發症
病程較長、控製較差的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各種並發症和伴隨症,包括: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昏迷
2.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滲性昏迷
3.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
4.感染
常見的有下列幾組:
(1)皮膚感染。如體癬、指甲癬、足癬及癤癰等化膿性感染很常見,有時可釀成敗血症。
(2)結核。
(3)泌尿係感染。其中以腎盂腎炎、膀胱炎為多見。
(4)膽囊炎、膽管炎、膽石症、牙周炎、牙齦溢膿及鼻竇炎等。
5.心血管病變
為本病患者最嚴重而突出的問題,約占糖尿病患者死亡原因的70%以上。
6.腎髒病變
7.神經病變
神經係統任何部分均可累及,統稱為糖尿病性神經病變。
8.眼病變
(五)糖尿病的防治
近年來雖對遺傳問題、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和拮抗胰島素的激素等許多病因學上的問題進行了研究,但至今尚缺乏病因治療措施,環孢黴素A(cyclosporinA)僅對少數早期Ⅰ型病例有效,胰島移植及胰腺移植僅初見成效,人工胰髒(胰島素泵)雖能較好控製代謝,但對長期防治慢性並發症尚缺乏可靠數據。因此,臨床上對於病人的治療目的著重於嚴格控製代謝紊亂,尤其是高糖血症,糾正肥胖和高血壓等並發症,促進β細胞功能恢複,保證正常生長發育與妊娠過程,防治並發症,提高生活質量。
具體防治措施如下:
1.宣傳教育
2.飲食治療
3.運動鍛煉
4.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