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昂貴,在於由文化習慣決定的浪費大、效率差、標準低以及看不見、算不出的額外灰色成本。
就算你可以舉出N多實例來反駁中國的物價不算最昂貴,但是大家感受的昂貴相比收入也同樣成立。
而且,昂貴的趨勢仍在不以任何人的意誌為轉移,還將繼續擴大並讓中國的跨越發展顯得不再像數字所顯示的那樣空前絕後。
生不起,剖腹一刀五千幾;住不起,一平就要一萬幾;上不起,讀書也要幾萬幾;死不起,火葬最少1萬餘……
這是一種流傳和被默認的黑色幽默。
貴,是因為中國人多,大家都要吃飯;勞動生產率高不起來,產品也因此比別人賣得貴。加上創造創新技不如人,自己不想搞或者搞不出像樣的東西來,那就得掏錢去買別人研究、發明的技術,加上不以為然的大手大腳習慣和應付攤派,如此種種,都要以各種名義和方式花掉許多冤枉錢,生產的成本當然就會比別人高出一截了,作為這種特定文化語境下行為的結果,產品不貴才怪。
中國有個著名了4百多年的人物叫唐僧,那差不多就是個人見人愛、希望將之剁塊熬湯然後食之包管長命百歲的寶物。其實這種思想,流傳了數百年,定型下來就成了隻要見到於我有利的一切都會赤膊上陣吃、拿、卡、要盡管弄些過來就是了!
《西遊記》之所以成為名著,不僅僅在於其作為一個時代巨著的膾炙人口的曆史長了又長,更在於它創造出來的唐僧、孫悟空、妖精和如來佛等藝術形象與內在邏輯被那種稱為文化的東西遺傳了下去。
如來佛印證的道理是——沒有本事最大的,隻有本事更大的——善七十二變的孫悟空自然不例外,別看他狂妄而無所不能,但總有人站在背後等著能治住他。當然,這是拉扯,與物價昂貴無關。有關的文化和它所造就的習慣是,而今眼下的中國,人人都被當成了唐僧肉,既令眾妖垂涎、磨刀霍霍,又莫可奈何。讓大師吳承恩高興的是,中國一下子有了這麼多唐僧,實在是天經地義;而更讓他想不到的是,如辯證法所言,妖精也沒閑著,大肆繁殖跟著有效的供給水漲船高多了起來。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嘛。
這些都算正常,如果吳承恩活在今日,令他嘖嘖稱奇的可能還是眼下的這些唐僧轉過身去還能變成妖精,而妖精之變就更不足為奇了。唐僧之所以要變成妖怪,那也是迫不得已,誰願意總是過著受人保護、躲躲藏藏、提心吊膽、渾身上下不自在的日子呀,何況現實中已經沒有那麼多孫悟空了——猴子身上的毛均被拔完、吹走,而僅存的一點點,又極不情願回到專門伺候別人的角色上去,何況總是當一隻不起眼的猴子。就算掀起的風浪再大,也還是不被人拿正眼相瞧的。於是,宰割就更任意了一些。
你不宰別人,那就隻有等著別人來宰你沒商量。這裏說的隻是商品的買賣中的宰割——在所有大小商人眼中包括零售巨鱷沃爾瑪,所有中國人無非都是唐僧肉,隻能心甘情願、束手無策任人宰割,直到買不起而不去再買的那一天。除非你也去做一個成功的妖怪,把原來被別的妖怪拿去的那部分給勇猛的再拿回來。
中國所有物品的售價都將成為世界之最,而促使這一切顯得昂貴的不著邊際的邊際,正是既造就唐僧又將唐僧變成妖怪的文化的混沌——規則缺失、標準淩亂、法律疲軟、誠信坍塌、人口眾多且為所欲為、享樂浪費。
這樣的情形,使得中國擁有了越來越多的世界之最,僅僅是能標示價格的商品與服務,幾乎每個月都會誕生一個新的世界之最出來。
如果有人不假思索反駁:中國的物價怎麼會成世界之最?那至少對房價、對讀大學的花費的世界之最不會有人反對——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0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萬元,住建部確認中國城市人均住宅建築麵積約30平方米,中國房地產指數係統百城價格指數全樣本調查數據顯示:2010年7月全國100個城市住宅平均價格為8308元/平方米。根據這幾個數據,假設每家有兩個人工作,每戶年收入為3.8萬元;每戶按照人均購買一套90平方米的住房,按照平均價需要花費74.8萬元,這是3.8萬元的19.68倍。換言之,一戶人家完全按照人均,需要不吃不喝大概20年的收入才能買到住房。這是不是世界之最?要繼續證明同樣不難,隻是一個人的一生能有多少年的有效工作時間?人力資源的再生產必須要吃要喝又要花多少年才能買上住房?
房子是中國人眼下的第一大消費品,貴不貴當然要以此來作為參照,這應該不會有什麼歧義吧。
還有一個必須提出來的昂貴,是教育。2011年秋季,媒體報道北京幼兒園入園費最高多達令人暈眩的8萬元,雖然極端但也說明讀個幼兒園也是要花費一筆不菲的大價錢的。而名義上的義務教育,也因為優質資源人為地集中而不能做到公平,使得拚命碼高擇校費也要讀名校的開支變得習以為常。讀大學還算好,明碼標價比較容易算出來;如果平均計算,幼兒園3年每年2萬元3年就是6萬;小學、初中9年年均2.5萬元總計就是22.5萬元;高中3年年均2萬元共計6萬元;大學年均0.9萬元4年就是3.6萬元——從幼兒園到大學不含生活總的教育支出大約需要花費38.1萬元。若按照戶均收入3.8萬元計算,供一個子女接受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教育需要不吃不喝10年的薪水。這夠世界之最了吧。
我們在這裏一起來探討中國各種消費的昂貴,並不是在此重複那些早已經達成共識的造成物價昂貴的原因,而是希望從另外一個角度,去審視中國人的文化與習慣對物價昂貴造成的影響,以期令每一個有文化有良知能自覺的中國人從自己養成好習慣開始,去促使物價不再繼續高昂下去。
因為,眾多的事實和現象,已經顯得毋庸置疑——作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加上已經漸漸消失了的節約習慣和低效,所有的東西在中國成為世界之最昂貴,也許要不了多久就會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進一步增長而擺在全中國人民麵前。
中國已成為一個物欲橫流的國家。然而,物欲的清泉,也隻滋潤著有錢人的心房,盡管其霧嵐總會漫過夢想發家致富的沒錢人無限向往的憧憬。
茅台酒每年新增數千噸產量,相當於50年前的一個茅台酒廠,可市場依然供不應求,一瓶酒賣到2000多元的奢侈品價格依然熱賣非常,而且還常常賣斷貨,以至於廠方下令限價並揚言對違反者最嚴處罰直至取消經銷商代理資格,可市場依舊我行我素,售價不但巋然不動,而且繼續攀升。當然,也沒有那個經銷商被嚴處、被取消資格的消息傳來。
2011年元旦,市場傳來的信息表明,1900元才是采集到的茅台酒最高零售價,相信這也不會是最終的高價。
一小杯酒,100塊錢,沒準,往杯裏倒酒時,一不留神,就會倒出去十幾塊錢!
這就是中國消費的真實現實,所有人都感到隻漲不降,頂齊天是漲多降少。
一個過分注重吃喝並以此為文化的國民組成的國家,注定是舉不起先進文化的大旗的。畸形的消費文化與觀念,已經成為橫亙在中國崛起前麵看不見的一個讓人不知道到底有多大的黑洞。
一瓶酒,再好,喝掉也就喝掉了,居然賣出個奢侈品的價格來,有眾人追捧是根本原因。讓人搞不懂的是,像幾千、幾萬的LV包包,至少也要用上好一陣子的吧——幾個月或者幾年,就是你當成收藏品放在那裏,幾十年也是還會在的。誰見過一瓶酒,即便是幾萬塊錢一瓶的奢侈品酒,能喝上幾個月、幾年的嗎?
這是中國與外國的不同之一。
不管從自感幸福的角度、炫耀的角度還是需要的角度來看,喝一瓶酒的奢侈是不能與購買一件耐用奢侈品相提並論的。它們唯一相同的,隻是都需要花大把錢才能買到。
事實上,在中國,買茅台、喝茅台的人當中,又有多少人每年會用買一瓶茅台酒的錢去購買圖書或者進行其他文化消費哪怕去做點慈善呢?炫耀性消費和送禮性消費大行其道,是中國現實文化生長的基床。
奢侈也好,顯擺也罷,反正買酒的人不喝酒,喝酒的人不買酒才是茅台價高無比的真諦所在。
酒上升到文化和禮品的高度,昂貴的早已經不是茅台作為可飲用酒精的某一種本身了,而成為了一種身份顯赫與地位的象征。買酒的人、送酒的人、喝酒的人的麵子唯有在更高的售價麵前才能得到唯我獨尊的滿足與渲染。
茅台酒廠是深得世風之流行趨向真知的行家裏手,沒準就是將高檔飲料轉變成昂貴禮品的時尚旗手。2011年,為了獲取更多的利潤,茅台酒居然弄出個“申報”奢侈品的鬧劇出來,它想讓全世界都將茅台酒當成奢侈品。
酒不就是酒嘛,除了能起到自我陶醉的作用,此外一點意義都沒有,就算是賣成奢侈品又能怎樣?
這實在也是中國沒文化結下的惡果。外國人怎麼看茅台?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到有酒賣的超市去看看,所謂的“國酒”,不也就是和極普通的二鍋頭比鄰並且售價差不多的嗎?
美國,375ml茅台酒的售價不過400元人民幣左右;法國的價格是60歐元左右。而且茅台酒在法國的主要銷售對象還是那些出國旅遊和考察的中國人。原來有出口轉內銷一說,那是因為某些商品達不到外方的要求,但又無大礙,就在國內銷售變現以減少損失。現在可好,出口了再買回來。不為什麼,就因為在國外購買更便宜,而且絕對沒有假貨!
這實在是中國文化的悲哀。
如果你的驚奇就像發現了新大陸,那也不妨找個機會出國一趟,再買幾瓶回來自己享用一下,畢竟,自己的發現可以帶來一種莫大的榮幸哦。
連“國酒”這樣的名牌產品,國內的售價都要比國外高一倍,那不得不讓人懷疑,中國屢被其他國家詬病的所謂低價傾銷到底是怎麼回事?國內市場的價格是真實的還是絕對的畸高?
花大錢購買商品背後的名氣附加,那是擠出利潤的倍增手法,而消費者則認為這是有文化、夠品味。
對物質享受的迷戀,讓不少人陷入對高價到了癡迷的地步,可是,真正文化的昂貴,卻又極易讓人堅決放棄——精神是喂不飽肚子的,沒有物質是萬萬不能的,即使再貴也要樂此不疲。甚至有青少年被鋪天蓋地無償為時尚的蘋果係列產品作宣傳所吸引、所傾慕、所誤導,不惜以自己的一個腎髒、全年的早餐等作為交換來獲取自己夢寐以求的ipad2,這樣的瘋狂為什麼隻在中國才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