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股指期貨推出對中國股票市場的影響分析(1 / 3)

股指期貨是20世紀80年代資本市場最為重要的金融創新之一,是世界上交易量最大和流動性最好的金融衍生產品之一,是股市最為有效的分散風險的工具之一。2010年4月16日中國股指期貨正式推出後,股指期貨市場總體運行平穩,對中國股票市場發揮了基本正常的功能和作用。當然,由於我國股指期貨實際運行時間很短、品種單一、參與者少,還是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從國際上股指期貨發展的經驗來看,中國的股指期貨市場在產品結構、市場參與度等方麵存在非常大的發展潛力。

一、中國股指期貨市場現狀分析

(一)中國股指期貨總體平穩運行

中國股指期貨於2010年4月16日正式推出,根據中金所公布的數據,2010年4月至12月中金所累計成交量為9174.66萬手,累計成交額為82.14萬億元。從4月16日上市首日成交量不足6萬手到12月31日,累計成交已經足足翻了1568倍。同時,持倉量也從上市首日的3590手上升到12月底的2.98萬手,增長超過8倍。

從成交量上看,從一開始2010年5月份的550萬多到7、8月份的700萬左右,上升趨勢非常明顯。9月份如果扣除假日的因素,成交量也能夠在500萬左右(另外,國慶長假前也是交易萎縮的原因之一)。而後隨國慶後行情的急劇變化,以及後來的打擊市場操縱和限倉等製度的推行,後來的交易量有所下降。10月25日股指期貨持倉量首次達到4萬手,11月以來,成交與持倉均出現明顯的下滑,成交量呈趨勢性下降,而持倉量也回至3萬手左右的正常水平。隨著市場對產品認識的加深,以及開戶人數的增加,以及新產品的推出,將來的成交量肯定會繼續上升。更重要的因素是,目前基金和保險資金因為一些政策和基金投向規定的原因還未真正參與到股指期貨的交易中來,等到相關製度允許之後,成交量的增加可能是爆發式的。

從運行情況上看,股指期貨這8個月市場基本運行平穩,基差從剛開始推出時的幾十個點甚至上百點,隨著套利資金的出現,逐漸收窄,現在已經趨向合理並趨於穩定,很多國內外的專家都認為,我們的股指期貨市場經過短短的幾個月的運行時間,很迅速地成長,並在很短的時候內走過了別人幾年的進程,展現出來成熟和理性的特征,這一點也非常讓人驚訝。參與者普遍顯示出成熟理性的特點,盲目炒新的現象在我們的市場中並未出現。可見,交易所和期貨公司實施的嚴格風險控製製度取得一定的實效,保證了整個市場的平穩運行。伴隨著市場的起伏,借助股指期貨進行風險管理的理念也開始得到投資者的普遍認同。此外,由於參與者較為成熟和理性,配合交易所和期貨公司的投資者教育及風險管理,市場並未出現異常的“到期日效應”。總體來看,中國股指期貨市場呈現出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

(二)中國股指期貨市場基本特征

1股指期貨價格始終圍繞現貨價格,基差合理且趨於穩定

股指期貨上市以來,股指期貨當月合約成交較為活躍,占市場總成交量的近九成,符合國際成熟市場的基本特征。跟蹤研究顯示,股指期貨價格始終圍繞現貨價格波動,期現價格擬合度較好,基差一般保持在2%以內,多數時間不足1%,這是國外成熟市場很多年後才能達到的水平。主力合約期現價差的最大值出現在上市初期及10—11月,但也僅為100點左右,而絕大部分時間的價差都在-20—20點區間波動,整體呈現出逐步收窄、趨於穩定的態勢。

2投資者表現比較成熟理性,未出現炒新現象

由於股指期貨推出之前,證監會、中期協、交易所和各期貨公司進行了大量的投資者教育工作,加上中金所實行的符合中國實際的投資者適當性製度,股指期貨開戶並沒有出現蜂擁而至的非理性情況,開戶速度始終保持平穩增長的態勢,由此可見市場並未出現“盲目炒新”現象。截至2010年12月底,股指期貨累計開戶數5萬多人,日均參與交易的客戶數約1.3萬。開戶投資者基本上以有多年商品期貨和股票市場經驗的投資者為主,資金使用率低,交易行為比較理性。

3到期交割平穩,未出現“到期日效應”

從到期交割的合約數量來看,到期交割量不大,5月合約交割640手,6月合約交割1394手,7月合約交割1245手,8月540手,9月920手,從到期交割價格表現看,合約最後2小時到期合約的價格、滬深300指數的價格均未出現異常,期貨價格走勢平穩,始終圍繞最後結算價微幅波動,到期合約最終收盤價與交割結算價收斂度好,期現基差基本沒有套利空間,未出現所謂的“到期日效應”。此外,股指期貨的成交量與持倉量之比也逐漸趨於合理,顯示市場短線炒作的比例有逐漸減低的態勢(限製單個賬戶一天成交數量的新規定,以及高頻交易備案製度等也使得日內短炒逐步降低),這也從另外一個方麵說明,經過8個月的關注和參與,投資者開始用理性和逐漸成熟的理念指導自己的投資,除了投機交易,機構參與者更多的是將股指期貨作為風險管理工具來管理股票資產,或引入股指期貨進行全新的資產配置。

從成交持倉比上看,股指期貨市場現在投機交易性還較強,成交持倉比大部分時間超過20倍。上市的前期基本延續在15倍以上,6月以後有所回調,但也延續在10倍左右。現在股指客戶的結構中超過95%為散戶投資者,占總成交數量的98%左右。隨著以套期保值為主要目的的機構投資者逐漸入市,持倉數將逐漸增加,市場的成交持倉比也將隨之降低。

從股指期貨四合約持倉占比來看,當月合約持倉占總持倉量的80%左右,並且在到期日的前一周左右持倉明顯減小,逐漸移倉至次月合約。可以看出期貨交易合約交割平穩流利,未呈現到期日效應,同時也可以看出我國股指期貨投資者相對成熟。

二、股指期貨推出對中國股票市場的影響

股指期貨作為20世紀80年代資本市場最為重要的金融創新之一,目前已經是世界上交易量最大和流動性最好的金融衍生產品之一,被公認為是股市上最為有效的分散風險的工具之一。股指期貨的推出對股票市場的影響可以分為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麵。

(一)對股票市場的積極影響

1有利於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

開展股指期貨交易,為機構投資者增加了投資品種,提供有效的風險管理工具,有利於促進組合投資,降低機構投資者的交易成本,提高資金的利用效率。股指期貨的做空機製使得機構投資者可從原來的買進之後等待股票價格上升的單一模式轉變為雙向投資模式。股指期貨為投資者提供了一個規避風險的工具,擴大了投資者的選擇空間,因此開辦股指期貨交易會吸引大量場外觀望資金實質性的介入股票市場,此外還可減少一級市場的資金囤積。

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由於開放式基金、社會保障基金、保險資金、企業年金及QFII等大額資金對風險規避程度高,它們未介入或者隻是部分介入股市,加上我國居高不下的銀行存款找不到出路,場外資金規模龐大,具有避險功能的股指期貨推出以後,資金潛在流入的規模遠大於可能流出的資金規模。所以,推出股指期貨可望增加股票市場的資金規模,股市的交易量和流動性也會得到提高。

首先,股指期貨的推出將使得證券市場的投資者隊伍和市場規模明顯擴大。基於對股票市場風險的擔憂,過去很多機構投資者對於股票投資有著嚴格的限製。如很多國有企業及其財務公司不允許涉足股票和股票型基金等權益類品種的投資;保險公司、社保基金隻允許進行極小比例的權益類證券的投資;證券公司雖然允許從事股票類投資,但是很多券商對證券市場過去曾經發生過的巨大風險心有餘悸,對其投資持非常謹慎的態度。因此,投資者的數量和資金進入股市的規模難以有效放大。股指期貨推出後,由於有了有效的風險管理工具,投資者可以選擇的風險和期望收益跨度大幅增加,這必將帶來投資者隊伍的迅速擴大和投資資金規模的明顯上升。隨著股指期貨的推出,包括保險資金、社保基金、企業年金等在內的機構投資者進入股市的限製,或將會得到大幅度的放寬,其他穩健型的投資者入市的積極性將會顯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