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一五”時期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1 / 3)

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是20世紀90年代初黨中央、國務院從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經過十多年的努力,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已基本確立了國內金融中心的地位,並為下一步加快推進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十一五”期間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成就,一是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推進機製上取得重大突破,2009年4月,國務院頒布了《關於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國發[2009]19號文,以下簡稱國務院《意見》),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正式成為國家戰略,標誌著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進入了新的階段。二是“十一五”時期,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在市場體係、機構體係、金融改革創新、金融對外開放,金融發展環境等諸多方麵取得顯著進展,全球影響力進一步提升,配置金融資源,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不斷增強,上海代表中國參與世界金融競爭,重構國際金融秩序的作用正在逐漸體現。

一、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國家戰略提出

及“十一五”時期總體狀況20世紀20年代下半期至30年代初期,上海憑借其優越的地理條件、貿易中心的地位和對外的開放,成為全國的金融中心,一度也是遠東的國際金融中心之一。但舊中國的上海金融中心誕生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具有先天的不足和脆弱。隨著19世紀30年代世界經濟危機和日本侵華戰爭的爆發,上海金融中心迅速衰退。

改革開放後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開始,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步伐加快。1991年鄧小平同誌在上海視察時指出,“上海過去是金融中心,是貨幣自由兌換的地方,今後也要這樣搞。中國在金融方麵取得國際地位,首先要靠上海”,翻開了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首頁。1992年10月,江澤民同誌在中共十四大報告中明確提出,“盡快把上海建設成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新飛躍”。由此開始,上海金融業正式步入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全新曆史時期。2004年7月,胡錦濤總書記在上海視察時明確指示,“希望上海要繼續走在全國前列,把上海建設成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現代化國際大都市”。2006年,在參加全國人大十屆四次會議上海代表團討論時,胡錦濤總書記對上海提出了“率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率先推進改革開放,率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四個率先”的要求和希望。

2009年3月2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關於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以下簡稱國務院《意見》),並於4月29日正式出台。國務院《意見》提出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總體目標,即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和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至此,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作為一項國家戰略正式在國家層麵得到明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進入了加速推進的新時期。

1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體製機製的重大突破

(1)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目標更加明確

國務院《意見》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加快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和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基本形成國內外投資者共同參與、國際化程度較高,交易、定價和信息功能齊備的多層次市場體係;基本形成以具有國際競爭力和行業影響力的金融機構為主體,各類金融機構共同發展的金融機構體係;基本形成門類齊全、結構合理、流動自由的金融人力資源體係;基本形成符合發展需要和國際慣例的稅收、信用和監管等法律體係,以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金融發展環境。”這不僅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指明了方向,而且,隨著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和人民幣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基礎將會越來越堅實。

(2)上海金融改革開放創新可以先行先試

國務院《意見》特別強調,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可以進行先行先試的體製機製創新。在加強金融市場體係建設、加強金融機構和業務體係建設、提升金融服務水平、改善金融發展環境等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主要任務和措施中,可以積極開展先行先試的金融改革開放創新。要通過體製機製創新,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持續發展、增強國際競爭力提供有效的製度保障。

(3)建立國家層麵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協調機製

國務院《意見》明確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是一項國家戰略,不僅是上海一個地方的事情,更是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維護國家利益的需要。我國金融事權高度集中於中央,地方政府在金融方麵的活動空間有限,因此,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需要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發揮我國的製度優勢,形成中央和地方各部門的推進合力,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才能順利推進。為此,《意見》強調,要加強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組織領導,健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協調推進機製,明確指出國家有關部門將建立必要的協調機製,來研究解決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過程中的新情況和新問題,提出解決辦法,這是中央首次在國家層麵就建立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協調推進機製,作出明確部署。

(4)強調上海在營造良好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發展環境的工作職責

上海作為實施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這一國家戰略的載體,積極吸引集聚金融資源,形成市場、機構的規模效應和集群效應,努力營造良好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發展環境是上海地方推進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最為有力的抓手。因此,國務院《意見》對上海營造良好金融發展環境等方麵也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包括: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和管理創新;建立健全有利於集聚人才的製度和機製;完善有利於服務業率先發展的政策體係等,從多個方麵明確了上海地方政府在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營造良好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發展環境的工作職責。

2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四個主要任務

(1)加強金融市場體係建設

不斷豐富金融市場產品和工具,促進債券市場協調發展,穩步推出以股指、彙率、利率、股票、債券、銀行貸款等為基礎的金融衍生產品。加快期貨市場發展速度,有序推出新的能源和金屬類大宗產品期貨。研究建立不同市場和層次間上市公司轉板機製。優化金融市場參與者結構,積極發展證券投資基金、社保基金、保險資產、企業年金、信托計劃等各類投資者,積極發展上海再保險市場等。

(2)加強金融機構和業務體係建設

根據金融市場體係建設需要,大力發展各類金融機構。積極推進符合條件的金融企業開展綜合經營試點,培育和吸引具有綜合經營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金融控股集團。鼓勵發展各類股權投資企業(基金)及創業投資企業。積極拓展各類金融業務,有序開發跨機構、跨市場、跨產品的金融業務。根據國家金融對外開放總體進程,穩步推進金融服務業對外開放,支持設在上海的合資證券公司、合資基金公司率先擴大開放範圍等。

(3)提升金融服務水平

大力發展電子交易,促進各類金融信息係統、市場交易係統互聯互通。完善金融服務設施和布局規劃,進一步健全為市場交易服務的登記、托管、清算、結算等統一高效的現代化金融支持體係。加快發展信用評級、資產評估、融資擔保、投資谘詢、會計審計、法律服務等中介服務機構。在上海建立我國金融資訊信息服務平台和全球金融信息服務市場等。

(4)改善金融發展環境

加強金融法製建設,加快製定既切合中國實際又符合國際慣例的金融稅收和法律製度。完善金融執法體係,建立公平公正高效的金融糾紛審理、仲裁機製。加強社會信用體係建設,促進信用信息共享。不斷完善金融監管體係,建立貼近市場、促進創新、信息共享、風險可控的金融監管平台和製度等。

3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十一五”規劃》指標完成情況

“十一五”時期,上海金融產業發展和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對比“十一五”期末與“十五”數據,《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十一五”(2006—2010年)規劃》(以下簡稱《“十一五”規劃》)中提出的各項硬性指標基本都得以實現,上海金融產業也取得了較快地發展。首先,“十一五”時期規劃要求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目標總體完成良好。主要包括:金融產業增加值由2005年的689.87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931.73億元,增長了1.8倍,金融產業占GDP的比重由7.38%上升到11.45%。金融市場交易總額由35萬億元上升到386萬億元,增長10倍,是《“十一五”規劃》目標的4.6倍;其中貨幣市場交易額由23.2萬億元增加到179.8萬億元,增長6.7倍,是《“十一五”規劃》目標的4.2倍;證券市場由4.97萬億元提高到39.84萬億元,增長7倍,是《“十一五”規劃》目標的5.7倍;商品期貨市場由6.54萬億元增長到123.48萬億元,增長18.9倍,成為全球第二大商品期貨市場,遠遠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的“世界排名前10位”的目標,銀行業存貸款餘額和保險市場發展都超過預期目標。

其次,受國內證券市場行情波動影響,上海金融市場直接融資額占國內融資總額的比重也呈現大幅波動態勢,“十一五”時期規劃要求的直接融資目標沒有完成。2006年,上海金融市場直接融資額為8327億元,占國內融資總額的比重為20%,其中證券市場股票融資1714.41億元。2007年,上海金融市場直接融資額為13587億元,占國內融資總額的比重為25.2%,其中證券市場股票融資6616.35億元,達到了“十一五”規劃指標要求。200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和證券市場低迷影響,證券市場股票融資回落至2238.16億元,上海金融市場直接融資額大幅回落。2009年,隨著宏觀經濟企穩回升,金融市場趨於活躍,上海金融市場直接融資額同比大幅上升,達到3868億元,但由於適度寬鬆貨幣政策環境下信貸增速較快,上海金融市場直接融資額占同期國內融資總額的比重進一步下降,為15左右%。2010年,上海金融市場直接融資2.4萬億,約占同期國內融資總額23%。

“十一五”時期規劃增長目標中關於上海金融市場直接融資額占全國的比例目標“沒有完成”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在創業板和“新三板”等新型金融市場在其他地區推出,全國直接融資渠道有多樣化和多區域化的趨勢,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上海作為原來直接融資“主渠道”的中心地位。當然,上海金融市場直接融資還是最有力地支持了國內經濟的發展。

二、《“十一五”規劃》各項具體目標完成情況

為貫徹落實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主要目標,“十一五”期間,上海抓住我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金融改革全麵推進、金融開放進一步擴大所帶來的重大機遇,克服了國際金融危機對上海經濟特別是金融產業的衝擊,充分發揮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和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的體製機製優勢,加快上海金融業國際化、市場化、信息化、法治化進程,提升上海金融業在我國金融體係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強上海金融市場的國際影響力。為此,《“十一五”規劃》提出了實現“四個基本形成”的發展目標,即到2010年,上海要實現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三步走”的第二步目標:基本建成國際金融中心的框架體係;基本形成適合國內外投資者共同參與的、有國際影響力的金融市場體係;基本形成以具有行業領導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金融機構為骨幹、中外資金融機構共同發展的多元化的金融機構體係;基本形成與我國經濟發展需要相適應的金融產品創新和交易中心和基本形成符合國際通行慣例、規範有序的交易製度和法律體係等金融發展環境,使上海在國內金融體係中的地位和作用明顯增強,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明顯提高,成為具有國際影響的金融中心之一,並提出了“十一五”期間的四項主要任務。

現將這“四項主要任務”逐一分解,並以2010年期間的相關數據進行對比,具體反映上海“十一五”時期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完成情況。

(一)金融市場體係建設方麵《“十一五”規劃》任務完成情況對比

《“十一五”規劃》中的首要任務是要“加強金融市場體係建設,增強金融市場功能較為完備的金融市場體係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重要優勢,不斷增強金融市場的功能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關鍵”。為落實《“十一五”規劃》,“十一五”時期,上海金融市場體係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金融市場體係日趨健全,基本確立了國內金融市場中心的樞紐地位。

1國內金融中心地位繼續上升《“十一五”規劃》項目完成情況對比(1)

《“十一五”規劃》內容完成情況推出更多的外彙產品,加快外彙市場的發展(1)2005年10月22日,國家外彙管理局宣布跨國公司外彙管理改革的九條措施在浦東先試先行。

(2)先後推出了一係列人民幣衍生品和外彙衍生品。

(3)啟動了人民幣對小幣種如林吉特、盧布的交易加強以金屬、能源等商品期貨為主的新產品開發,逐步推出為大宗商品生產者和消費者提供價格發現和套期保值功能的新的商品期貨先後推出黃金、銅、鋁、鋅、鉛、螺紋鋼、線材、燃料油、天然橡膠等九種期貨合約擴大票據市場主體,豐富票據種類,開發電子化票據,加快票據市場的發展,將上海逐步發展成為覆蓋全國的票據交易中心,2007年1月,全國銀行間市場正式推出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上海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區域性票據市場中心,已有包括工行、農行在內的4家總行票據中心和15家分行票據中心

《“十一五”規劃》內容,完成情況促進黃金交易市場由商品市場向金融市場、由現貨市場向期貨市場、由國內市場向國際市場的轉變,重點開發黃金衍生交易產品,2008年1月9日黃金期貨正式在上海期貨交易所掛牌交易積極穩步發展金融衍生品市場、公司債券市場、再保險市場、產權市場等新興市場。穩步發展利率類、彙率類、股票類、股票指數類金融衍生產品,近期重點發展國債期貨、股指期貨、利率掉期、外彙衍生產品等(1)完成:成立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中國銀行間市場貸款轉讓交易、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上海國際基礎設施融資交易中心等。

(2)未完成項目:國債期貨、利率掉期等衍生品試產尚未形成推動在境外上市的國內大型企業、境內著名的外商投資企業和境外大型上市公司在上海證券市場上市

(1)完成情況:先後有中石油、交通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遠洋等境外上市企業回歸主板市場。

(2)國際板正在籌備之中推動國際機構在銀行間市場發行人民幣債券,探索境內外機構在上海發行美元債券。推動在上海注冊的合格機構投資者在一定範圍內投資於境外市場

(1)中國首次在大陸以外地區發行人民幣債券。

(2)三菱東京日聯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10億元2年期金融債券爭取在期貨市場引入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並逐步擴大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在證券市場、銀行間債券市場的投資規模

(1)截至2010年末,人民銀行已先後批準5家境外機構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

(2)國內首家合夥製外資股權投資企業、首家合夥製外資股權投資管理企業在上海成立。

(3)上海率先開展外商投資股權投資企業試點、新型國際貿易結算中心試點等。

(4)滬港、大陸和台灣的金融合作不斷加強積極爭取人民幣用於國際結算試點和設立小額外幣兌換機構試點,研究國內外幣清算體係建設,推動中國外彙交易中心建立清算所。加強清算體係建設,推動統一的清算體係在上海形成

(1)上海地區人民幣結算試點企業由首批92家增加到1.6萬家,累計結算額達743億元。

(2)2009年11月28日,銀行間市場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成立推動金融市場之間在產品開發與交易上的有效兼容,形成金融產品在有條件的市場之間共同開發、共同上市的機製,促進資金在金融市場之間的合理有序流動,促進金融市場的協調健康發展,專門成立上海市推進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建設領導小組和上海市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工作推進小組及其辦公室2金融市場體係建設更加完善

(1)金融市場創新和發展

經過“十一五”期間的建設和發展,上海已成為全國金融市場最為集中的地區,形成了股票市場、債券市場、貨幣市場、外彙市場、商品和金融期貨市場、黃金市場、金融衍生品市場、產權交易市場等較為完善的金融市場體係。國內唯一的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債券交易、外彙交易、黃金交易市場均設在上海。

第一,貨幣市場發展與創新。一是中國貨幣市場利率體係建設。2007年1月,全國銀行間市場正式推出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作為中國貨幣市場的基準利率指標體係,上海金融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進一步得到完善。上海已形成了以現代化支付係統(包括大、小額支付係統)為核心,商業銀行內資金彙劃係統為基礎,票據交換係統和卡基支付係統並存的主要支付清算係統架構,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鋪設了一條高效、安全、便捷、統一的資金通道。二是票據市場發展。上海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區域性票據市場中心,至今已有包括工行、農行在內的4家總行票據中心和15家分行票據中心落戶上海。目前,上海基本形成了全國性金融市場體係,成為國內金融市場中心。同時,就金融市場而言,上海已經成為全球範圍內少數幾個市場種類比較完整、市場體係比較健全的金融中心城市之一。三是全國銀行間市場貸款轉讓交易係統正式運行。2010年9月25日,21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在上海簽署了《貸款轉讓交易主協議》,中國銀行間市場貸款轉讓交易同時啟動。中國銀行間市場貸款轉讓交易係統依托中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的專線網絡,為市場成員提供貸款轉讓的報價、成交確認和信息披露等服務。《貸款轉讓交易主協議》的簽署和全國銀行間市場貸款轉讓交易的啟動,對於規範發展中國貸款轉讓市場,完善貨幣政策傳導機製,加強金融宏觀調控,優化銀行信貸結構、防範和化解潛在金融風險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建設貸款轉讓交易市場也是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所需的一大要素。

第二,多層次金融市場體係的創新與發展。一是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成立。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是經國務院同意,中國證監會批準,由上海期貨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大連商品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共同發起設立的金融期貨交易所。於2006年9月8日在上海成立,注冊資本為5億元人民幣。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的成立,對於深化金融市場改革,完善金融市場體係,發揮金融市場功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2010年4月8日,股指期貨啟動儀式在上海舉行,4月16日,中國金融期貨第一隻品種滬深300股指期貨合約平穩推出,成交活躍,這標誌著中國金融期貨市場在經曆國債期貨風波停止後再次重新啟動,意義非常深遠。二是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掛牌成立。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2010年7月19日正式在滬揭牌,注冊於張江高科技園區內,注冊資本8000萬元,由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上海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和張江高科分別按50%、30%和20%的比例出資持股。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被譽為“上海版”的三板市場。2009年4月14日,國務院下發《國務院關於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明確提出,上海要“研究探索推進上海服務長三角地區非上市公眾公司股份轉讓的有效途徑”。建立非上市公司股權轉讓市場是落實國務院《意見》的具體體現。三是全球首家專門以基礎設施為標的物的融資交易平台——上海國際基礎設施融資交易中心揭牌。上海國際基礎設施融資交易中心由上海浦東新區和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共同發起,並由南南全球技術產權交易所、上海陸家嘴(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出資建立。這一中心的建立,將為突破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的融資瓶頸提供有效渠道,通過建立融資體係、完善服務功能、促進交流合作等途徑,積極服務於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作為全球首創的以基礎設施信息標準化處理和基礎設施融資項目撮合交易為主的公共平台,上海國際基礎設施融資交易中心能夠有效加強國際間投融資的交流與合作,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探索新機製。

(2)金融市場整體運營情況良好

第一,金融市場交易規模大幅度提高。上海金融市場交易規模已位居世界前列。上海金融市場互成交總額連續大幅增長,2006年,上海金融市場交易總額達到58.9萬億元,同比增長69%。2007年,上海金融市場交易總額達到127.6萬億元,同比增長117%。200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和市場自身估值因素影響,股票市場出現深幅回調,成交大幅萎縮,但其他金融市場成交依然保持活躍,全年成交167.7萬億元,同比增30.9%。2009年,上海各類金融市場交易總額達251萬億元,同比增長41.7%。2010年,上海各類金融市場(不含外彙市場)交易總額達386萬億元,較2005年增長11倍。遠遠超過《“十一五”規劃》所製定的交易額80萬億元定量目標。

注:不含外彙市場。

在金融市場規模發展中,證券期貨市場發展令人矚目。2010年,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成交39.84萬億元,位居全球第三;上海期貨交易所成交123.5萬億元,位居全球商品交易所第二位,成為世界三大有色金屬定價中心之一。同時,上海黃金交易所現貨黃金成交2萬億元,現貨黃金場內交易額位居全球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