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警惕高科技帶來高危險
1、全球頭號“通訊屠夫”的間諜生涯
在電影電視裏,表現間諜活動最常用的鏡頭大概就是撬保險櫃和用縮微膠卷拍照,表演時用一些誇張的背景和一段緊張得令人壓抑的音樂,固然能吸引與打動觀眾,但卻是不全麵也不真實的。現代的間諜活動,已絕不隻是大多數人腦海中想象的撬保險櫃、用縮微膠卷拍照之類,很多卻是僅僅坐在自己的豪華別墅裏,敲幾下電腦鍵盤,便可獲取某個單位甚至某個國家的重要機密。這便是過去我們聞所未聞的“電腦間諜”。
讓我們先看一起美國聯邦調查局破獲的“電腦間諜”大案。
案犯叫凱爾文·米尼克,1978年,他才14歲,卻意外地發現了自己在電腦方麵的特殊潛質。他可以輕而易舉地破譯出電腦安全密碼,所需的工具不過隻是一台普通的家用電腦、一架同電腦聯機的電話,還有就是他那超出同齡人的耐心和堅定意誌。這一年,他成功地進入了學校的電腦終端數據庫,這令他欣喜若狂,並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1979年,米尼克順利通過了美國“一號敵人電腦庫”的重重封鎖,進入了“北美防空指揮中心”係統。他翻檢遍了美國指向前蘇聯及其盟國的所有核彈頭的數據資料。這是不管派多少克格勃特務撬保險櫃都難以獲得的美國最機密的資料,都被這位15歲的少年輕而易舉地竊取了(這裏說的“進入”、“翻檢”、“封鎖”、“追捕”等,都隻不過是敲電腦鍵盤或點鼠標)。
過了兩年,米尼克和同學一起去洛杉磯“太平洋”電話公司遊玩,易如反掌地竊取了這家公司的所有電腦維修資料。但是,這次他卻被人識破並抓住了,被判了緩期執行的徒刑。可米尼克並未從此接受教訓,反而在電腦犯罪這條路上越滑越遠,最終陷於無法自拔的地步。
米尼克掌握了“太平洋”電話公司使用的南加利福尼亞州通訊網絡後,便隨心所欲地任意更改用戶的電話號碼和通訊地址,甚至連朋友也成了米尼克惡作劇的對象——當他們拿起聽筒想打電話時,話筒裏便會首先傳來一個單調的電子聲音:“先交25美元”。
米尼克經常利用電腦竊聽別人的私人電話,有一次他在漫不經心偷聽電話時,偶然發現了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的特工人員正在調查“通訊屠夫”。他不知道,所謂的“通訊屠夫”就是指的他自己。米尼克闖進了“FBI”的中央電腦係統,每天都查看調查進展的狀況。由於他對“FBI”幾個負責調查他的特工人員極為不滿,所以他調出了他們的個人檔案,胡亂加以刪改,將這幾個特工人員的履曆都改成了十惡不赦的慣犯或小偷。
這次他終於被“FBI”順藤摸瓜地予以抓獲,送進了一所少年管教中心。
但米尼克並未因此收手。從少年管教中心獲得假釋後,他故伎重演,闖進了幾家大公司的電腦係統,弄得幾家大公司不斷發出錯誤的帳單,並將這些公司的大宗貿易合同塗抹刪改得一塌糊塗,幾番折騰後終於拖垮了這幾家公司。
到1988年底,米尼克的臭名已在全球信息網絡“INTER-NET”圈內遠揚各地,凡此圈內人都知道有個綽號叫“禿鷹”或者“通訊屠夫”的家夥在四處作惡,令美國聯邦調查局不得不再次加緊了對米尼克的調查。
但米尼克的“作案”卻是如此的簡單,坐在家裏的沙發上,用手指頭輕輕地敲打幾下電腦鍵盤,便將整個電腦世界攪得一團糟,而這種作案一沒有現場,二沒有證人,令調查人員無從下手。幸好得到米尼克一位剛結識的“朋友”的舉報,使“FBI”盯上了米尼克,在他闖入“美國數據裝備係統”時被特工人員逮捕歸案。聯邦司法機關指控他蓄意破壞電腦係統,給政府和私人造成了總數達500萬美元的損失。最後判處米尼克兩年監禁,並特別強調,他在獄中不得使用電話,因為一個小小的電話聽筒在他手裏也會成為其電腦犯罪的利器。
1992年,米尼克刑滿出獄後,不僅沒有絲毫的悔改之心,反而要變本加厲地報複社會。兩年後,他又躲在一個偏僻的地方,開始了他的電腦犯罪生涯。這次的作案目標主要是各大公司,不僅竊取許多公司的核心商業機密,而且還故意破壞其電腦係統,製造混亂。一時間,美國各大公司紛紛高薪聘請專家為各自的電腦係統設置層層“關卡”,這些防衛係統像防火牆一樣,一層一層地保護著終端數據庫。除此之外,還在真正的數據庫周圍布下了非常隱蔽的“陷阱”,如果哪個“電腦間諜”僥幸突破了所有的“關卡”,最終進入的仍然是空空如也的數據庫。與此同時,電腦係統外部的報警裝置還可以自動向監視人員發出警報。
1994年“聖誕節”期間,米尼克第一次闖入他日後的冤家對頭、日本電腦專家下村都富的私人數據庫,由此撞響了自己末日的“喪鍾”。
下村都富現在是美國聖地亞哥超級電腦公司的一名專家。這家電腦公司擁有許多追捕電腦世界裏的強盜、小偷的“獵手”,下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當米尼克闖入下村的私人數據庫時,下村正在距米尼克1000多公裏以外的一個滑雪勝地度假。當時,他正玩得高興,突然隨身佩帶的一個與他的私人數據庫聯網的警報器響了起來,他立即明白是有人非法闖入了他私人電腦“領地”,不由勃然大怒,發誓要把這名電腦間諜抓住。
下村迅速查明了侵入者的波長,然後又以一個高明“獵手”特有的耐心,靜靜地等待著“獵物”的再次出現。當米尼克又揚長進入“因特網”盜竊某家金融實體的20000個信用卡持有者的資料時,下村都富便盯上了這個再次出現的波長。
在此後的4天中,下村鍥而不舍地緊緊追蹤著這個波長不放,雖然一路上不斷地遇到米尼克設下的引入歧途的重重“陷阱”,但是,經驗豐富的下村逐一識破,迂回曲折地躲避過了這些險惡的“陷阱”。最後,下村終於找到了那個波長的真正“源頭”:一個設在北卡羅來納州羅利市的電話程控交換中心。米尼克雖然通過電腦將羅利市的電話號碼搞得顛三倒四,企圖將水攪混,但勝券在握的下村根本不為表麵現象所迷惑,而帶著“FBI”特工人員直撲羅利市。他們將一部特製的蜂窩式無線電電話機和一部搜索器同“因特網”相聯接,在羅利市一寸一寸地進行“地毯式”搜尋,慢慢地將其搜索的範圍縮小到了一片布滿低級公寓的街區。經過24小時的嚴密監視之後,終於將這個一直蹤跡難覓的全球頭號“電腦屠夫”緝拿歸案,最後被判處35年的監禁和50萬美元的罰款。
雖然我們還不能完全理解這種高科技的鬥智鬥勇,但我們卻能想象出,這種在電腦網絡上抓間諜的過程,同樣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沒有硝煙的戰鬥。
2、電腦間諜:諜界新成員
電子計算機(電腦)是20世紀最偉大的一項發明。自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電子數字計算機問世以來,50多年時間裏,電子計算機最大範圍地改變和影響了人類的生產與生活。無論是國家首腦機關還是普通企業、公司,以至許多個人,都無不與電子計算機緊密依存。毫不誇張地說,現代社會已一刻都離不開電子計算機了。
但是,電子計算機在給人們帶來高科技的享受時,也給我們帶來易泄密的危險,這是我們不得不正視的新問題。
由於電子計算機裏存貯著大量係統而又完整的秘密情報,這就使得電子計算機成為間諜分子最活躍的新領域。各國情報機關都開始在電子計算機上打主意。如原蘇聯情報機關曾打入維也納附近的國際應用係統分析研究所,利用該所與美國及西歐國家的衛星電腦係統相連接的設施,成功地竊取了西方國家的大量秘密。原蘇聯駐維也納的“專家”安置了一台計算機,把它連接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克希德飛機公司一個絕密計算機係統上進行竊密,結果被美國中央情報局抓獲。
在現代社會裏,為了保護自己的秘密與情報,且不說政府機關與軍事部門,就是一般企業,也是關卡林立,警備森嚴,用傳統的撬保險櫃之類的間諜手段很難獲取情報了,而隨著電子計算機的普遍運用,尤其是電腦國際交互網絡的誕生,一種新的間諜——電腦間諜應運而生。他們無須飛簷走壁、翻窗入戶去撬保險櫃,也不用去綁架、脅迫、策反有關人員,而僅憑電腦鍵盤便能獲取用人力簡直無法獲取的核心機密。
法國國防部最近證實,法國海軍行動力量參謀部的計算機儲存的軍事機密於1995年7月底被竊。這些機密包括幾百艘盟軍軍艦的聲音識別密碼,即海軍情報部門分類保存的每艘軍艦的特殊的聲音。這些聲音可以保證情報部門準確地判定每艘軍艦航行方位。被盜的還有艦隻航行圖。這些軍事機密是法國通過與美國等盟國交換得來的,因此美國人也對這起泄密事件極為憤慨。
英國也發生了一起嚴重的電腦泄密事件。英國電信公司的一位電腦操作員,借助於公司提供的電腦密碼,闖入了公司內部的數據庫,從而竊走了英國情報機構、政府的核地下掩體、軍事指揮部及控製中心的電話號碼,以及軍事指揮官的家庭地址和電話號碼,就連當時的首相梅傑和白金漢宮的私人電話號碼也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美國安全部門不久前終於把一名通緝了兩年之久的超級“計算機恐怖分子”捉拿歸案。這名案犯非法侵入了幾十家大公司的計算機係統,盜竊了數以萬計的數據文件,由此而獲得的商業秘密價值高達幾十億美元。
在計算機的運用過程中,為了擴大計算機儲存與處理各種信息的能力,越來越多的用戶把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結合起來,形成電子計算機網絡,即把幾台或多台分散的電子計算機用通信線路聯結起來,便形成一個計算機網,一個個功能獨特的計算機網(如經濟信息、交通運輸、醫療衛生、科學研究)又可互相聯結起來成為一個較大的網絡,甚至構成一個全球性的國際互聯網絡,這給人們掌握與交換信息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但卻給保密工作帶來了極大的難度。竊密者隻需一台電腦和一部電話,便可以侵入某一網絡,竊取某一計算機儲存的秘密。1991年上半年,美國軍方發現荷蘭的計算機使用者一年前已非法侵入美國的計算機網絡,通過該網可以了解到美國軍事計劃和有關作戰方麵的情報資料,包括“愛國者”導彈和“戰斧”式巡航導彈等數據資料,並可使威斯康星和弗吉尼亞兩個州的計算機隨時陷於癱瘓。一位荷蘭計算機愛好者介紹,類似這樣的侵入非常簡單,首先通過電話,同附近的大學計算機係統聯網,然後“跨過”大西洋進入美國的大學計算機網絡,最後再通過這些大學的計算機網絡闖入全美22個計算機網,包括海軍的海洋指揮中心、陸軍的戰備係統,甚至導彈研究機構。據美國國防部對他們使用的1、7萬台計算機進行的一次全麵安全檢查,結果隻有30台符合保密準則。日本警視廳對日本企業的計算機安全保密情報進行普查的結果表明,日本隻有一半計算機對程序采取了保護措施,而對計算機係統采取安全監察的隻有15%。
現代金融與商業部門廣泛使用計算機進行業務處理,一旦程序暴露,就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目前,就有一批電腦間諜專門在計算機上截錢扒錢,令企業頭痛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