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結束,間諜卻沒有“下崗”——他們又有了新的營生:撈經濟情報。
沒有硝煙,卻勝過硝煙;
沒有流血,卻有流淚。
間諜活動由來已久,但傳統的間諜活動主要是搜集和刺探軍事情報。《聖經》就記載有古代西方人為了軍事目的專門派遣間諜的故事。階級和國家產生後,戰爭這個怪物也驀然降臨人世。階級與階級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沒完沒了的火並、廝殺,使得交戰雙方不得不培養一批間諜來搜集對手的軍事情報,以便知己知彼,戰勝對方。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科學技術已明顯地影響著戰爭的勝負。因此,當時的間諜活動,開始突破原來傳統的格局,除了搜集軍事情報外,同時也搜集政治、經濟、外交、特別是科學技術領域的情報。像雷達、噴氣式飛機、火箭技術、潛艇、原子彈等,對戰爭的勝負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為此,交戰各國都動員大批科學家轉入武器與軍事裝備的研究。科技情報與軍方的戰略、戰役計劃一樣,也被列為一種特別的“軍事情報”,進入了嚴密控製的軍事保險櫃。竊取與反竊取科技情報的明爭暗鬥,一時成為間諜活動的主要內容。1941年7月,美國總統羅斯福命令成立情報聯絡局,該局專門設了一個資料協調處,組織近百名學有所長的教授、專家專門搜集與研究敵國的科技情報資料。前蘇聯的科技情報人員不僅把德國的科技資料當成戰利品運回國,更把德國的一批軍事科技專家俘獲而去。美、蘇兩國在核武器製造、衛星發射等尖端技術領域的成就,有相當一部分是得力於戰時、戰後對德國科技情報、科技人才的掠奪。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和世界冷戰的先後結束,世界處於相對和平的狀態。但是集團與集團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卻一刻也沒有停止,隻不過這種競爭不是用戰爭的形式,而是經濟與技術的形式。現如今,誰擁有發達的經濟與先進的技術,誰就擁有了世界。適應這種國際競爭形勢的變化,許多國家的情報機構開始將其主要活動集中到技術、貿易等經濟領域之中,大量的間諜從戰場轉移到了市場。
一、收集經濟情報:克林頓給CIA下達的新任務
1、經濟間諜:CIA的新角色
提起美國的中央情報局(CIA),我們並不陌生。這個目前全球最大的間諜機構,1942年成立以來,即滲透到世界各地,竊聽、竊密、綁架、暗殺,無所不為。美國插手其它國家事務,在世界上稱王稱霸,CIA是隻作為頗大作用的“馬前卒”。
而現在,CIA則更令人可怕了,因為他們又把黑手伸進了世界各國的經濟技術與商業貿易領域之中。
1995年春季,美日貿易談判火藥味正濃時,美國威脅要對日本豪華轎車的進口實行製裁。雙方為此展開了一場舌槍唇劍的談判。在這場談判中,美方屢占上風,並且態度越來越強硬,最終迫使日方代表橋本龍太郎做出了讓步。橋本龍太郎不知道,美國談判代表身邊有一個CIA的情報小組相隨。每天早上,這個情報小組都要向美國談判代表坎特及助手提供情報。這些情報是由中央情報局東京站和國家安全局通過電子竊聽,竊聽到的日本有關官員和豐田、日產汽車公司主管人員之間的談話,經過華盛頓的分析專家進行分析整理得到的,通過這些情報使坎特知道了橋本龍太郎受到了各種壓力,隻要自己不鬆口,日本方麵就會做出讓步。
下麵這件事則更使人感到CIA插手經濟領域的不凡身手。1994年1月的一天,法國總理巴拉迪爾以極好的心情,飛往沙特阿拉伯,準備同沙特阿拉伯親王法赫德簽署一份“世紀合同”:法國向沙特阿拉伯某航空公司提供總價值60億美元的“空中客車”飛機。巴拉迪爾在到達目的地之前一小時,才將自己關於價格等條件的最終意見,打電話告訴巴黎的有關人員,並取得了一致意見。
然而,一到利雅得,巴拉迪爾總理不由得瞠目結舌:就在幾分鍾前,美國人以極優厚的條件使沙特阿拉伯放棄了法國的“空中客車”,而接受了他們的“波音”和“麥道”飛機。
後來才了解到,巴拉迪爾總理的電話被美國中央情報局一個地麵和空中跟蹤台截獲,立即通知與法赫德親王進行談判的美國人迅速調整價格,自然輕而易舉地搶到了這塊“肥肉”。
美國中央情報局現在有2萬名間諜在全球活動,過去他們主要任務是竊取其它國家的政治、軍事、外交情報,同時從事一些破壞和顛覆活動。冷戰結束後,克林頓政府把維護美國在世界上的商業利益視為外交政策的重點。收集有關情報以保護和加強美國的商業競爭力,保護技術、金融安全便成為美國情報機構的新的主要戰場。
1993年,克林頓向中央情報局下達了三個新任務:支持貿易談判;偵察其它國家在商業競爭中的合法和非法的策略和手段;判斷可能造成外交危機的金融問題。
在美國中央情報局正門的拱頂石上,鑲嵌著身披鬥篷、手持匕首的騎士的浮雕。據認為,身披鬥篷、手持匕首是西方古代間諜最典型的形象。身披鬥篷是保護和隱蔽自己,手持匕首是準備向對方出擊。相對來說,中央情報局的間諜,似乎更習慣於用匕首、用無聲手槍之類的東西去竊取政治、軍事情報。而要在“溫爾文雅”的經濟活動中去竊取經濟技術情報,開始頗不適應。雖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與之後,他們也曾花大力氣去搞軍事科技情報,但那時有戰爭時期的混亂局麵作掩護,現在要在相對和平的環境中去搞經濟情報,他們顯得有點力不從心。因此,接受克林頓的任務後,1994年,中央情報局的業績不佳。有關官員評價說,大多數情報是垃圾,量多質次,主次不清。有人說,他們對經濟數據的分析還是處於非專業水準上。中央情報局的官員也承認,他們對經濟知之不多,而且認為這些問題不如核擴散和恐怖活動那樣重要。許多情報人員是在冷戰中鍛煉出來的,現在感到難以適應新的任務。
1995年,美國中央情報局在美日汽車貿易談判中有所突破,他們竊聽到了日本有關方麵內部談話的情報,中央情報局的經濟間諜角色得到了美國政府和企業的認可。1995年7月4日,克林頓在中央情報局舉行的隆重儀式上,毫不隱瞞地對在座的眾間諜說:“你們的努力將促進美國的繁榮。”
2、為美國企業助一臂之力
中央情報局在全球有2萬多名間諜,每年的經費預算是35億美元。這隻是公開的部分,據其它國家的情報機構估計,至少比這還多兩倍多。如果包括偵察衛星的費用,美國每年用於情報方麵的費用近千億美元。美國國務卿克裏斯托弗說:“我們要用相當於為‘冷戰’中取勝所付出的努力來贏得市場。目標首先是航空航天市場。”
美國中央情報局已把充當經濟間諜當作了主要任務。他們明確宣稱,要用60%的人力和財力來搜集經濟技術情報,隻留40%的人力和財力從事其它的政治、軍事情報活動。
為了“更方便”地搜集經濟情報,中央情報局專門成立了“全球問題辦公室技術和工業競爭部”,利用美國在加拿大、法國、德國及其它國家的公司開展經濟間諜活動。許多間諜搖身一變,成了美國駐外企業的工作人員,但他們的任務不是去經商辦企業,而是千方百計搜集和竊取經濟技術情報。
曾有一位法國總理的年輕助手結識了一個主動示好的美國女子,她自稱是保護雨林基金會的公共關係負責人。正在他們的關係頗為火熱之際,法國情報機關查明了她的身份,原來她是美國中央情報局的一名間諜,此次的任務是收集法國電訊係統的情報。從此可以看出中央情報局經濟間諜的“胃口之大”與“能量之足”。
多年前,巴西當局宣布建設能通過宇宙覆蓋整個亞馬遜河流域的衛星、雷達網,覆蓋麵積相當於西歐麵積。1994年4月,一家長期在巴西出色地開展業務的法國公司似乎就要從巴西國際委員會手中得到合同了。美國中央情報局獲知此事,立即行動,竊取了他們談判的秘密情報,想借給一家美國公司。該公司根據法國公司的投標計劃,略施小計,便從巴西得到了這份建立衛星、雷達網的合同。
為美國企業助一臂之力,這已成為美國中央情報局的一句公開的口號。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們不擇手段地搜集與竊取經濟技術情報。最近,美國中央情報局和英國政府通信指揮部決定投資製造下一代美國8X係列光學偵察衛星,這一決定將使它們有能力拍攝世界任何地方沒有完全掩護的活動。而該衛星的偵察重點,就是商業和工業情報。
二、“東洋鼴鼠”:日本經濟間諜滲透全球
1、日本人天生是個“情報狂”
1967年,國際市場糧食價格搖擺不定。是買進還是賣出?糧商們不敢輕易決斷。這時,日本駐蘇聯的情報人員發現,已有2~3個星期未看見蘇聯外貿部局以上的官員在公開場合露麵了。他們迅速四出偵察,終於發現這些官員全都到美國進行秘密的糧食貿易談判去了。這麼多高層官員同時到美國去,表明這是一筆很大的糧食交易,而蘇聯人大量購進糧食,必然會引起國際糧食價格的大幅上漲,根據這一情報,日本某財團立即搶先買進大批糧食,果然大賺一筆。
日本人對經濟情報的敏感與不遺餘力的搜取手段,在世界各國中都是首屈一指的。早在1940年日本出版的《技術國策論》中,就明確指出:“有關外國技術與移植優秀的技術,為了指導本國的技術開發工作,非須製定緊要的方針政策不可。但是為了使之正確而迅速地獲得它們,仍將是十分困難的。可以說這些技術發展神速實難預測,世界各國無不防止在其技術開發階段中新情報的外失。”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本是日本的“盟友”,但他們照樣用潛艇偷運德國的科技情報資料。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由於長期的戰爭,日本經濟嚴重衰退,幾近崩潰的邊緣,民不聊生。戰爭結束不久,日本就建立了一個與西方國家的諜報工作範疇不同的全球性情報搜集係統,這個係統雖然也搜集政治、軍事等方麵的情報,但其中85%~90%屬於經濟技術情報。這個係統從工作一開始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為日本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貿易、商業、市場、技術開發、經濟研究及一切有益於發展經濟的情報。
50年代初,日本先後花費近十億美元,派了數千人到經濟發達的國家去考察,結果幾乎把當時西方曆年的所有技術都搞了回來,創造了數千億美元的利潤。
美國的矽穀可以說是電子工業和整個高技術產業的代名詞,是電子工業的心髒。袖珍計算機、電視錄像機、無線電話、激光技術、微處理機等都是在這裏誕生的。這裏是美國的搖錢樹與聚寶盆。可後來事情卻發生了變化。70年代中期,矽穀一家半導體公司生產半導體矽片的光模突然失蹤了,後來發現這些光模被弄到了日本東京。警方雖然對此事進行了大量調查,但始終未能破案,而日本人卻從此進入了尖端的半導體記憶元件領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成就。兩年之後,日本人就開始打入美國市場,一舉向美國半導體公司出售了價值數百萬美元的矽片,使美國廠商不得不甘拜下風。
日本對經濟情報工作相當重視,在他們看來,秘密就是金錢,情報就是財富。據台灣情報機構高層人士指出,日本情報部門的搜集情報工作,尤其是搜集經濟情報工作,堪稱世界一流,並達到全民搜集情報的地步。駐台的“日本交流協會”下分總務部與經濟部,總務部與經濟部又分若幹小組,每個小組都有搜集經濟情報的任務。除了“日本交流協會”外,在台灣的日本僑社——“日本人會”也經常協助日本搜集情報。“日本人會”的分工更為細密,其下設有教育、新聞、財經、婦女、文化、甚至高爾夫球等等不下10個委員會。
日本過去進行軍事侵略,而現在對外進行經濟擴張,情報可以說一向是日本的生命線。隸屬於日本防衛廳的“統合情報本部”就有近2000名成員,他們與“內閣情報調查室”的成員一起,構成了日本龐大的間諜網,覆蓋全球,並建立了亞洲最大的電子偵察、衛星接收、電訊竊聽、密碼破譯的基地。與西方諜報網不同的是,日本的情報機構從誕生之日起,就是以搜集經濟技術情報為首要任務。對此他們也並不隱瞞,雖然這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日本的一些工業大學甚至專門開設“工業間諜”課程,為日本公司培養經濟間諜和反間諜人員。據一位美國記者報道說,日本的商業特務幾乎遍地都是,僅東京一地就有380家經濟偵探事務所,專門從事竊取經濟機密的活動。日本的情報觸角伸到了世界的各個地方。可以說,世界上哪裏有新技術,哪裏有市場,哪裏就有日本的情報人員。
2、靠情報不戰而勝
日本人曾經試圖以武力稱霸世界,但終因激起了全世界人民的義憤與反抗而失敗。半個世紀後,他們用武力沒有達到的目的,卻部分地由經濟擴張達到了。現在,日本已從一個經濟崩潰的戰敗國,發展成了壟斷世界相當一部分市場的經濟大國。這其中固然有日本人戰敗後的勵精圖治,但靠情報起家,卻是盡人皆知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