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著名劇作家蕭伯納說:“如果我們不能建築幸福的生活,我們就沒有任何權力享受幸福;這正如沒有創造財富就無權享受財富一樣。”一個人在35歲之前就要懂得:人生的幸福,必須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爭取,去維護。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他們認定自己有多幸福,就有多幸福。真正的快樂,不是依附在外在的事物上。幸福的人懂得怎樣控製自己的思想。他們不會讓消極的情緒控製自己。你的精神世界可以成就你,也可以毀滅你,所以要好好保護它。
擺脫悲觀,學會更樂觀地去思考
你是否覺得一杯茶是裝著一半,而不是空著一半?你是否把你的視線落在油炸麵包圈的圈上,而不是落在中心的圓洞裏?由於研究人員對積極思想所產生的力量進行了努力研究,這些陳舊的話題現在已經成為科學性的問題了。
美國一個研究機構至今已進行了104項科學研究,研究對象達15000人,現已逐漸證明樂觀能幫助你變得更幸福,更健康,並且更能獲得成功。而悲觀呢?正相反,它能導致你絕望、患上疾病和走向失敗。美國休斯敦市賴斯大學心理學家克雷格·安德森說:“如果我們能引導人們更樂觀地去思考,這就好比是給他們注射了防止精神疾病的預防針。”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市卡內基梅隆大學的心理學家麥可·沙爾解釋說:“你的才能當然重要,但相信自己定能成功的想法常常成為決定你成敗的一個因素。”其原因是,樂觀的人與悲觀的人在遇到同樣的挑戰和失意時,各自采取的處理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某保險公司雇用了一百名在應考中落選而在思想樂觀性上得分很高的人為營業員。這些人,在過去根本不可能被雇用,這次卻出乎意料,他們的推銷成績比平均水平的營業員的成績高出10%。
他們是憑什麼做到這一點的呢?按照心理學家塞立格曼的說法,樂觀者成功的秘訣,在於他們的“解釋方式”。當事情出了差錯時,悲觀者傾向於責備自己。“我不善於幹這個,”或者說,“我總是失敗。”而樂觀者則去找出錯的漏洞。若是事情很順利,樂觀者就歸功於自己,而悲觀者卻把成功視為僥幸。
克雷格·安德森曾經讓一批學生打電話給陌生人,讓他們為紅十字會獻血。當他們打了一兩次電話而毫無結果的時候,悲觀的學生就說:“我幹不了這事。”樂觀的學生則對自己說:“我要換個法兒去試試。”
安德森認為:“如果人們感到失望,那他們就不會去獲取成功必需的技能。”
根據安德森的看法,自我感覺的控製是成功的試金石。樂觀者感覺自己的命運是操縱在自己的手上,如果事情不妙,他便迅速采取行動,尋找措施,擬定一個新的行動計劃,並且博采眾家之見;悲觀者則覺得自己處處受命運的捉弄,因而遲遲不肯行動。他認定了自己無計可施,因此也不向他人求教。
樂觀者會認為他們比既成事實顯現的還要高出一籌,有時,這種意誌會使他們生存下去。美國匹茲堡癌症研究所的桑德拉·利維醫生對患有晚期乳腺癌的病人進行一番調查研究,發現平常比較樂觀的病人在接受治療後,不複發的時間維持得較長。這就是生存的最佳精神狀態。在一項以患早期乳腺癌的婦女為對象的試驗性調查中,利維醫生發現,悲觀的病人病情發展要快一些。
樂觀的確不能治療不治之症,但可以防止普通的疾病。
在一項長期研究中,研究人員調查了一批哈佛大學畢業生的健康史。他們在班級裏成績都是中等以上,而且健康狀況良好。然而其中有的人思想是樂觀的,有的人卻悲觀消極。20年以後,患有中年人疾病的,例如高血壓、糖尿病和心髒病等等,悲觀者的人數超過了樂觀者。
很多研究結果表明,悲觀者無能為力的感覺會削弱人體自身的天然防線——免疫係統。美國密歇根大學的克利斯朵夫·彼得遜醫生發現,悲觀的人都不會很好地照顧自己。他們覺得自己很被動,不能承受生活的打擊,無論他怎麼做,都免不了生病和其他一些不幸的事臨頭。於是乎,他吃飯便狼吞虎咽,不講究營養,不做健身運動,不去看醫生,卻從來忘不了喝酒。
大多數人都是兼有樂觀和悲觀的心理。但不是傾向於這一方就倒向另一方。心理學家指出,這是一種“在母親的膝下”學到的思維模式。它是從千百次的警告或鼓勵,千百次的責備和表揚之中發展起來的。太多的“不準”和危險警告,會讓兒童覺得自己無能、恐懼——最終走向悲觀。
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都會經曆過小小的成功的喜悅,父母可以幫助他們把這些成就變換為自我感覺有控製的意念,從而進一步培養出他們的樂觀態度。
悲觀是一種不易更改的習性——但這不是絕對的。
在一係列使人關注的研究中,美國伊利諾大學的卡羅爾·德維克醫生曾為一些小學低年級的兒童工作了一段時間,由於她幫助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改變了他們對自己的解釋方式,從“我是個笨蛋”改為“我沒有用功讀書”,這些學生的學年考試成績都有了長進。
你要是悲觀主義者,按下麵的方法去做,你就能改變:首先,在不如意的事情發生時,請細致地注意你自己的思想,把最先出現在頭腦裏的想法,不加修飾也不增刪地寫下來。
接著,做一個試驗。做一件與消極反應相對立的事。例如當工作出了差錯,你可能心裏想,“我恨我的工作,但我永遠不可能找到一個更好的工作?”做出與此想法相反的行動。寄出去幾份履曆表,去參加麵試,去找招聘的消息。
然後,注意事態的發展。你最初的想法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如果你的想法使你退縮,那就改變它,”豪隆說,“這種辦法雖不一定奏效,卻能給你提供一個機會。”
積極的思想能帶來積極的行動和反應。隻有你希望在這個世界上得到點什麼,你才有可能得到它。
改變觀念,讓自己從內心快樂起來“我製定並實現了我的畢生目標,事業上已經功成名就,但卻犧牲了我的個人和家庭生活。我不再了解我的妻子和孩子。我甚至不能確定我是否了解我自己和對我來說真正重要的是什麼。我不得不捫心自問——這是否值得?”
“我又進行了一次節食——在今年這已是第五次了。我知道自己的體重過重,而且確實想改變這種狀況。我翻閱了所有的新資料,製定了目標,並以一種積極的精神態度使自己振奮起來,我給自己打氣——我能堅持下來,但我未做到。幾星期後我就敗陣了。看來我連對自己做出的允諾都信守不了。”
“我一科又一科地上著有效管理培訓班。我對雇員們寄予厚望,而且對他們竭力表示友好並公正地對待他們。但我從他們那裏感覺不到忠誠……我可怎麼辦才好?”
“不管我用什麼辦法,要做的事沒完沒了,時間老是不夠用,我整天——每天,一星期七天都感到精神上壓力重重,心煩意亂。我已參加了一些時間規劃的講習,並試用了五六種不同的時間安排方法。它們有些作用。但我仍感到自己現在並未過著一種我所想過的幸福、寧靜和富有成果的生活。”
“我很忙,的確忙。但有時候我不知道我現在的所作所為從長遠看是否會有益。我確實希望我的生活是有意義的,不管怎麼樣,由於我的存在,情況還是有所不同了。”
“看到朋友和親戚取得了某種成就或獲得了某種承認,我熱情地向他們祝賀。但在內心裏,我卻感到悲哀憂傷,我怎麼會有這種感覺呢?”“我具有堅強的個性。我知道,在幾乎所有的交往中,我都能左右結局。在大多數時候,我甚至能以影響別人來提出我所想要得到的答案,以此達到目的。我仔細思量了每一次情況,我確實感到自己的主意通常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最好的。但我感到不安,總想知道別人在心裏究竟是怎麼看我和我的主意的。”
“我的婚姻已變得淡然無味。我們並不吵架或發生別的什麼事,隻是彼此之間不再相愛。我們已向旁人谘詢求教,並已作了種種的嚐試,但看來我們就是不能重新燃起我們曾懷有的情感。”
……
生活中你是否經常聽到有人這樣抱怨,你是否也有上述一種甚至幾種類似的感覺?
一位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認識到,他所接觸到的許多人從外表看事業飛黃騰達,但內心卻一直受到某種饑渴的困擾;他們渴望自身獲得和諧與效力,渴望與他人建立起一種健康和日益增進的關係。
這是一些深層問題、使人感到痛苦的問題——施以權宜的應急方法無法加以解決的問題。
心理學家指出:我們不僅必須觀察我們所看到的世界,還必須觀察一下我們看世界時所透過的透鏡(眼睛水晶體),以及透鏡本身規定了我們對世界給予何種的解釋。如果我們想改變這種情況,我們首先必須改變我們自己;而要有效地改變我們自己,首先必須改變我們的觀念。人類之所以不同於其他生物,乃是因為具有極強的改造能力,可以把任何東西或想法轉換或改變成能讓自己覺得快樂或有用的東西。
人類是地球上唯一能夠過著豐富內在生活的動物,他經常不看外在的環境怎麼樣,而是憑著自己的選擇,來認定自我和決定未來的行動。我們人類之所以不同於其他生物,乃是因為具有極強的改造能力。可以把任何東西或想法轉換或改變成能讓自己覺得快樂或有用的東西。而我們最強的能力,便是能把自己的一手經驗結合別人的經驗,創造出完全不同於任何人的方式,展現在生活的各種層麵上。因而,也隻有人能夠改變心態,使痛苦化為快樂或使快樂化為痛苦。
曾有這樣一件事,有一個人把自己關在籠子裏絕食抗議,他為了某個理由有30天沒有進食任何食物,結果還能活下去。在肉體上他所承受的痛苦非常大,然而此舉卻能吸引大眾注意,他因而得到快樂,結果所受的痛苦便為快樂所抵消。若把範圍再縮小一點,有些人之所以願意忍受肉體的折磨,乃是因為這樣能得到鍛煉身體的快樂,使嚴格克己的磨煉轉化為個人成長的滿足。這也就是何以他們能長久忍受那樣的痛苦,因為他們能得到所要的快樂。
我們不能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起舞,因為那樣就不能決定自己人生的方向。這種情況就有如一部公用電腦,任何人都可以輸入亂七八糟的程式。我們每個人的行為,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都受到痛苦和快樂這股力量的影響,而這個影響的來源有兒時的玩伴、自己的父母、老師、朋友、電影或電視影片中的英雄以及其他種種,不知不覺中它們對你造成了影響。有些時候可能是別人說的一句話、學校發生的一件事、比賽中的一場勝利、一次尷尬的場麵,或是門門科目都是80分以上的成績,這都可能對你造成莫大的影響,因而塑造了今天的你。由此可以說:我們的人生乃掌握在對於痛苦和快樂的認定上。
當你回顧過去,是否能夠回想出有哪一次經驗所形成的神經鏈對你造成今日的影響?你對那次的經驗賦予了什麼樣的意義?如果你當時未婚,你是把婚姻看成一件愉快的探險呢,還是把婚姻視為沉重的負擔?當晚上坐在餐桌上時,你把用餐視為是一次給身體加添補給的機會呢,還是把大吃一頓當成快樂的唯一泉源?
心理學家提醒我們:如果你對周圍的任何事物感到不舒服,那是你感受所造成的,並非事物本身如此。借著感受的調整,你可在任何時刻都振奮起來。
學會感恩惜福,擁抱快樂
有些人常為自己不能擁有一雙高貴典雅的鞋而苦惱;也有人為自己不能擁有一件華麗而優雅的風衣所困惑。當你看到路邊有一個失去雙腿的人,坐在一塊有滾輪的小木板上,用雙手支撐劃動自己;或者當你碰到一個沒有雙臂的殘疾人,充滿朝氣向你微笑,你還會苦惱、困惑嗎?人的一生中,不如意事常有,就看你怎麼去看這些事。
叔本華說,我們很少想我們所擁有的,卻總是想自己缺失的。這種傾向實在是世上最令人不幸的事之一。它帶來的災難隻怕比所有的戰爭疾病都重大。
我們的生活中90%的事情都進行得很順利,隻有10%的事情令我們頭疼。如果我們想要快樂,就要把精力集中在那90%的好事上,不去看那10%就可以了。如果我們想要煩惱、抱怨,總把注意力集中在10%的不滿意之處,而忽略了90%的開心的東西,那麼他的人生就痛苦了。哈洛德住在密蘇裏,以前經常擔憂。不過1934年春的某一天給了他很大啟發。哈羅德經營一家雜貨店已經兩年了,不但用光了所有的積蓄,還欠下了一大筆債,得7年才能付清。雜貨店正是那天的前一個周六停止營業的。他正打算到銀行借點錢,好動身到堪薩斯城找個工作。當時的他心灰意冷。忽然間,他看到對麵過來一個沒腿的人,坐在一塊小木板上,下麵用溜冰鞋輪做了四個滾輪,兩手各拿一塊木頭在地麵上支撐劃動自己。當這個殘疾人看到哈洛德時,向他粲然一笑。“早安,先生,今天天氣真好,不是嗎?”殘疾人的聲音裏充滿了朝氣。
哈洛德看著他,不禁感到自己是多麼富有。哈羅德本來隻打算借100美元,現在他有勇氣要求借200美元;本來他隻打算試試看能不能找個工作,但現在,他有信心宣布自己要去找個工作。
能看到每件事情的最好一麵,並養成一種習慣,這真是千金不換的珍寶。
帕瑪先生從陸軍退伍不久就開始自己做生意。他日夜辛勤工作,情況很不錯。可是接著麻煩來了,他就開始擔心生意支持不下去,煩惱極了。直到有一天,一位年輕的行動不便的殘疾人跟他說:“你不覺得羞愧嗎?像你這個樣子好像世上隻有你一個人有麻煩似的。即使你真得停止營業一陣子,那又怎麼樣?供貨正常後,你還可以再開始呀,你真該為你所得到的感謝了,可是你還老是怨天尤人,我多想能像你一樣,看看我,我隻有一條手臂,半邊臉也被炮火毀容了,而我並不抱怨。你再不停止怨天尤人,你不但會丟掉生意,還會賠上你的健康,你的家庭及朋友。”
因此,當我們心情不好的時候,但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不妨看看我們的周圍,看看支持我們的家人,想想家人的疼愛,朋友的支持,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一筆巨大的財富。有一位雙目失明的50歲的老婦人曾這樣寫道:“我僅存的一隻眼上布滿了斑點,所有的視力隻靠左側一點點小孔。我看書時,必須把書舉到臉麵前,並盡可能靠近我左眼左側的視覺區域。”
但是她並不打算接受憐憫,也不想享受特別的待遇。小時候,她想和小朋友一起玩遊戲,可是看不到任何記號,等到其他小朋友都回家了,她才趴在地上辨認那些記號。她把地上劃的線完全熟記,並成為玩這個遊戲的佼佼者。她在家自修,拿著放大字體的書,靠近臉,近得睫毛都挨得到書頁。她修完了兩個學位:明尼蘇達大學的學士和哥倫比亞大學的碩士。後來,她開始在明尼蘇達州一個小村莊教書,後來成為了南達科他州一個學院的新聞學教授。
她在當地任教了13年,並常在婦女俱樂部演講,上電台節目談書籍與作者。她在書中寫道:“在我內心深處,始終不能祛除完全失明的恐懼。為了克服這一點,我隻有對人生采取開心的態度。”
1943年,她已經52歲,卻發生了一項奇跡:極負盛名的梅奧醫院的一項手術,使她的視力比以前好多了。即使在水槽邊洗碗,對她也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她寫道:“我開始玩弄碟子上的泡沫,我用手指捧起一個肥皂泡泡,對著光看,我看到縮小的彩虹般的色彩幻影。”
她自己形容說從水槽上方廚房的窗口望出去,她看到的是振動著灰黑色的翅膀飛過積雪的一隻麻雀。
看看老婦人的心態,她是多麼的積極和樂觀,從不抱怨生活中給她帶來的痛苦,而是積極地麵對生活,熱愛生活。
感恩、惜福,簡簡單單的四個字,卻把人類最美的情感推而廣之。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隻要你擁有了一顆感恩之心,一念珍惜之情,你就容易感到快樂和滿足。
不值得耗費精力為那些瑣屑的小事而煩惱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種不起眼的動物叫吸血蝙蝠。它身體極小,卻是野馬的天敵。這種蝙蝠靠吸動物的血生存,它在攻擊野馬時,常附在馬腿上,用鋒利的牙齒極敏捷地刺破野馬的腿,然後用尖尖的嘴吸血。無論野馬怎麼蹦跳、狂奔,都無法驅逐這種蝙蝠。蝙蝠卻可以從容地吸附在野馬身上、落在野馬頭上,直到吸飽吸足,才滿意地飛去。而野馬常常在暴怒、狂奔、流血中無可奈何地死去。動物學家們在分析這一問題時,一致認為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是微不足道的,遠不會讓野馬死去,野馬的死亡是它暴怒的習性和狂奔所致。
細想一下,這與現實生活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將人們擊垮的有時並不是那些看似滅頂之災的挑戰,而是一些微不足道的雞毛蒜皮的小事。人們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無休止地消耗在這些雞毛蒜皮之中,最終讓大部分人一生一事無成。生活要求人們不斷地清點,看看忙忙碌碌中,哪些是重要的,是必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或是無須勞神去忙的。然後,果斷地將那些無益的事情拋棄,不去理它——尤其是那些令人煩惱的小事。
《伊索寓言》裏有這樣一個故事:獅子經常向天神訴苦,說:“我長得夠龐大,力氣也驚人,打起架來也蠻勁十足;又有銳利的爪子,又是百獸之王,可是竟然怕公雞叫,多沒麵子啊。”
天神說:“我已經把我自己的一切特點都給了你,而你的膽量,除了怕公雞叫這一點之外,其他便沒有問題,你還埋怨什麼啊。”
然而,獅子想不通,總是為它怕公雞叫而痛不欲生。此時它遇到一頭大象,看到大象總是扇耳朵,非常驚訝。它問大象為何這樣。
大象說:“你可看到那蚊子嗎?它們鑽進我的耳朵,我就死定了。”
獅子恍然大悟:“說得好,這麼大的一頭野象,居然怕這麼小的一隻蚊子,我還訴什麼苦呢?我的處境至少比大象好得多,相比之下,公雞總比蚊子大啊。”
在我們的生活中,像獅子這樣的例子有很多,自己的條件都很優秀,可是總是為一些美中不足自尋煩惱,弄得惶惶不可終日。盡管獅子的力量那樣強大,但它總是還要考慮去對付公雞,那麼像這樣的事,值得獅子去做嗎?答案是:不值得。人們根據這一哲理,總結出“不值得做的事,更不值得把它做好”,即為“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定律告訴我們,為值得煩惱的事而煩惱——意思是不值得去煩惱的事,煩惱也沒有用;值得煩惱的,不妨為之煩惱。有人天天喊煩惱,其實盡是些雞毛蒜皮之小事,應讓它自生自滅完事,不值得用精力耗腦筋。
美國著名的成人教育學家戴爾·卡耐基說:“人活在世上隻有短短幾十年,卻浪費了很多時間,去為一些幾天之內就會忘卻的小事犯愁。”他指出,我們一般都能很勇敢地麵對生活中那些大的危機,卻常常被一些小事搞得垂頭喪氣。“小事”如果發生在夫妻生活裏,還會造成“世界上半數的傷心事”。芝加哥的約瑟夫·沙巴士法官,在仲裁過4萬多件不愉快的婚姻案件之後說道:“婚姻生活之所以不美滿,最基本的原因往往都是一些小事。”
實際上,要想克服一些小事引起的煩惱,隻要把看法和重點轉移一下就可以了——讓你有一個新的、開心點的看法。
著名作家荷馬·克羅伊說:“過去我在寫作的時候,常常被紐約公寓照明燈的響聲吵得快要發瘋了。後來,有一次我和幾個朋友出去露營,當我聽到木柴燒得很旺時的響聲,突然想到:這些聲音和照明燈的響聲一樣,為什麼我會喜歡這個聲音而討厭那個聲音呢?回來後我告誡自己:火堆裏木頭的爆裂聲很好聽,照明燈的聲音也差不多。我完全可以蒙頭大睡,不去理會這些噪音。結果,頭幾天我還注意它的聲音,可不久我就完全忘記了它。”
吉布林和他舅舅曾打過一場大官司。吉布林娶了一個維爾蒙的女子,在布拉陀布造了一所漂亮房子,準備在那兒安度餘生。他的舅舅比提·巴裏斯特成了他最好的朋友。他們倆一起工作,一起出遊。
後來,吉布林從巴裏斯特那裏買了一塊地,事先商量好巴裏斯特可以每季度在那塊地上割草。一天,巴裏斯特發現吉布林在那片草地上開出一個花園,他生起氣來,暴跳如雷。吉布林也反唇相譏,弄得維爾蒙綠山上烏雲籠罩。
幾天後,吉布林騎自行車出去玩時,被巴裏斯特的馬車撞在地上。這位曾經寫過“眾人皆醉,你應獨醒”的名人也昏了頭,告了官。巴裏斯特被抓了起來。接下去是一場很熱鬧的官司,結果使吉布林攜妻永遠離開了美麗的家園。而這一切,隻不過為了件很小的事——一車幹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