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十二) 十二月 管理者的智慧之道 (5)(1 / 3)

(十二)十二月 管理者的智慧之道 (5)

本來是自己的錯誤卻讓師傅承擔下來,李嘉誠覺得過意不去,於是就向師傅道謝。結果師傅告訴他:“你要記住,無論以後做什麼工作,作為領導者就應該為自己的下屬承擔責任,部下的錯就是領導者的錯誤,領導者就應該負起這個責任。否則,就不配當領導。”

這件事李嘉誠的影響很大,師傅的這句話也如同烙印一樣深深地印在他的腦海裏——主動為部下承擔過失的領導者,才是一個好領導者。李嘉誠認為:員工的錯誤就是管理者的錯誤。

多年的經商經驗讓他懂得,經營企業並不簡單,犯錯是常有的事情,所以隻要在工作上出現錯誤,李嘉誠就會帶頭檢討,把責任全部攬在自己身上,盡量不讓部下陷於失敗的陰影。他時常說:“下屬犯錯誤,領導者要承擔主要責任,甚至是全部的責任,員工的錯誤就是公司的錯誤,也就是領導者的錯誤。”

管理者在處理問題時,若發現矛盾衝突是因為自己引起的或者是針對自己的,就應當從自身查找原因。如果發現自己的確存在不足,一定要勇於承擔責任。

推卸責任對領導來說是不負責任的表現。出了事隻知道責備下屬,不知道多從自身找原因的領導者,很容易與下屬發生矛盾,也會委屈員工。這些都會讓領導者失去威信,丟了人心。

行動指導

麵對錯誤與其逃避不如勇於承擔。因為逃避錯誤的人,由於不知道從錯誤中吸取教訓,所以隻是一錯再錯,不可收拾。,他們這樣做並不能直正改正錯誤,提升自己。

當其無——虛心促使成功

道德經箴言

原文: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道德經》第十一章

譯文: 三十根輻條彙集於車轂而造車,有了其中的虛空,才發揮了車的作用

作為管理者要有空杯的心態,就是一切從頭再來,就像大海一樣把自己放在最低點,來吸納百川。

古時候一個佛學造詣很深的修行者,聽說某個寺廟裏有位德高望重的老禪師,便去拜訪。老禪師的徒弟接待他時,他態度傲慢,心想:我是佛學造詣很深的人,你算老幾?

後來老禪師十分恭敬地接待了他,並為他沏茶。可在倒水時,明明杯子已經滿了,老禪師還不停地倒。他不解地問:“大師,為什麼杯子已經滿了,還要往裏倒?”禪師說:“是啊,既然已滿了,幹嗎還倒呢?”禪師的意思是,既然你已經很有學問了,為什麼還要到我這裏求教?

很多人都這樣認為:自己學過的東西是不會消失的,隻要保有它們,就不愁吃不到飯。但在進步的社會中,不刷新你的知識,是很容易貶值的,古語常說“謙虛使人進步”,謙就是一種禮貌,一種禮節上的心態,虛就是一種空杯心態,把自己歸零去學習。

歸零的心態就是空靈、謙虛的心態,它並不是一味地否定過去,而是要懷著否定或者說放空過去的一種態度,去接納新事物,追求更多收獲。

在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總是自以為是,結果卻一事無成。自滿者總是認為自己能力很高,不能虛下心彎下腰,這樣的故步自封,隻會讓自己走向退步。自以為是的害處隻能導致盲目自大,爾後自欺,然後欺人。

人生旅行,就是汲取各種養分、滋養生命的過程。如果我們帶太多的自滿上路,就像那個裝滿水的杯子,再也容不得半點水進入,這將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知識的更新速度加快,每一個在職場打拚的人都要牢記,不論什麼時候,都要給自己留一些“空杯子”,虛心求教。學無止境,心有空餘,才能裝物。

行動指導

身為管理者,謙虛讓你得到尊重。越飽滿的麥穗越彎腰,不要倚老賣,老自以為是。虛心向同事及身邊的人學習,才能有效地提升自己,改變自己,成就自己。

終不為大——企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

道德經箴言

原文: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