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是觀察一個人最直接最簡單的渠道,雖然通過觀察形象來讀懂人心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這是最普遍的觀察人心方法。通常情況下人們在第一次見麵時,憑第一印象就能給對方的心理作出定位。對方的長相、言談、舉止、著裝風格等都可以作為我們觀察和了解對方心理的依據。
人際交往中的印象心理效應
生活中,我們每天都需要與人進行交流,每天都在形成著各種各樣的印象,可這些印象往往並不能反映客觀事實,這原來是由交往中一些心理效應的作用導致的。那麼,我們了解這些心理效應,就可以避免這些效應的消極作用,幫助我們在解讀人心時,克服偏差,盡量達到準確地把握對方的心理。
1.首因效應
“首因”也可以說是第一印象,一般指人們初次交往接觸時各自對交往對象的直覺觀察和歸因判斷。人際交往中,首因效應對人們交往印象的形成起著決定作用。
初次見麵時,對方的表情、體態、儀表、服裝、談吐、禮節等形成了我們對對方的第一印象。現實生活中,首因效應作用下形成的第一印象常常左右著人們對他人的日後看法。因為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變。初次印象是長期交往的基礎,是取信於人的出發點。
因此,人們在人際交往中非常注意留給他人好的第一印象。為此,人們往往會非常注重儀表和舉止,比如衣著整潔光鮮,服飾搭配和諧得體,言談舉止表現得很有修養,等等。
對於要讀懂對方真實麵目的我們來說,在識人時一定要克服首因效應的這種“以貌取人”的心理定勢,做到“透過現象看本質”。
2.近因效應
首因效應一般在交往雙方還彼此生疏的階段特別重要,而隨著雙方了解的加深,近因效應就開始發揮它的作用了。近因效應是相對於首因效應而言的,是指交往過程中,我們對他人最近、最新的認識占了主體地位,掩蓋了以往的評價,也稱為“新穎效應”。比如,你的一個平凡的老鄰居突然做了官,你就會一掃其平凡的印象,對其刮目相看。再比如,多年不見的朋友,在自己的腦海中的印象最深的是臨別時的情景;一個朋友總是讓你生氣,可是談起生氣的原因,你大概隻能說上最近的兩三條;你的一個好朋友最近做了一件對不起你的事情,你提起他來就隻記得他的壞處,完全忘了當初的好處……這一切都是近因效應的影響導致的。
在讀懂人心時,要注意不要因為近因效應而對對方以偏概全。在認識他人時,不能隻憑一時一事就對對方下判斷,而要曆史地、全麵地進行分析,這樣才能消除由於近因效應而產生的認知偏差。
3.暈輪效應
所謂暈輪效應,是指我們在評價他人的時候,常喜歡從其某一點特征出發來得出或好或壞的全部印象,就像光環一樣,從一個中心點逐漸向外擴散成為一個越來越大的圓圈,因此有時也稱光環效應。暈輪效應對人際交往有很大的影響。
多數情況下,暈輪效應常使人出現“以偏概全”“愛屋及烏”的錯誤,影響理性人際關係的確立。不過,話說回來,暈輪效應可以增加個體的吸引力而助其獲得某種成功,這或許是其有利的一麵。
為了防備暈輪效應的不利影響,我們要善於傾聽和接受他人的意見,盡量避免感情用事,而應全麵地評價他人,理性地和人交往。
4.刻板效應
我們在評判他人時,往往喜歡把他看成是某一類人中的一員,而很容易認為他具有這一類人所具有的共同特征,這就是刻板效應。比如,北方人常被認為性情豪爽、膽大正直;南方人常被認為聰明伶俐、隨機應變;商人常被認為奸詐,所謂“無奸不商”……
刻板效應在人際交往中既有積極作用,又有消極作用。積極作用在於它簡化了人們的認識過程,因為當人們知道某類人的特征時,就比較容易推斷這類人中的某個個體的特征,盡管有時候有所偏頗;消極作用在於它常使人以點代麵、抱著相當的成見待人,從而使人產生認知上的錯覺。種族偏見、民族偏見、性別偏見等就是刻板效應下的產物。
為了克服刻板效應的消極作用,在識人時,我們要盡量避免偏見,不被既定的偏見和成見所左右,而要因人而異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5.定勢效應
定勢效應也稱心理定勢效應。心理定勢,是指人們在認知活動中用老眼光——已有的知識經驗來看待當前事物的一種心理傾向。或許你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農夫丟失了一把斧頭,懷疑是鄰居的兒子偷的。於是他觀察鄰居的兒子的言行舉止,沒有一點不像偷斧頭的賊。後來農夫在深山裏找到了丟失的斧頭,再看鄰居的兒子,怎麼也不像一個賊了。這個農夫就是受了心理定勢效應的左右。
在人際交往中,定勢效應常使人們對他人的認知固定化。比如,與老年人交往,我們往往會認為他們思想僵化、墨守成規、過時落伍;與年輕人交往,又會認為他們“嘴巴無毛,辦事不牢”;與男性交往,往往會覺得他們粗手粗腳、大大咧咧;與女性交往,則會覺得她們柔柔弱弱、心細如針;與一向誠實的人交往,我們會覺得他始終不會說謊;碰到了曾經說過謊的人,我們定會非常小心。
知道了定勢效應的負麵影響,我們就應該注意克服,看待別人要“與時俱進”,要有“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的精神。
6.投射效應
投射效應,就是以己度人,常常以為別人與自己具有同樣的愛好、個性等,常常以為別人應該知道自己的所想所思。投射效應是一種較為嚴重的認知心理偏差,它是由懷疑引起的對別人人格的歪曲。“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投射效應的典型寫照。當別人的想法或行為與我們不同時,我們習慣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從而認為別人是錯的。比如,喜歡嫉妒的人常常認為每個人每天都在嫉妒。
克服投射效應的消極作用,我們應該客觀地、辯證地、一分為二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盡量避免以自己的標準去判斷他人。
性格印象與心理
恩格斯說:“刻畫一個人物不僅應表現他做什麼,而且應表現他怎樣做。”“做什麼”和“怎麼做”其實就是一個人的性格寫照。
我們的性格特征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態度及行為體現出來的。例如,一個人在待人處事中總是表現出高度的原則性、熱情奔放、豪爽無拘、堅毅果斷、深謀遠慮、見義勇為,那麼這些表現就說明了他的性格。隻要稍稍注意一下我們周圍的人,我們就能對他們的行為方式、生活態度和性格特征有個大致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