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對社會製度的認識和探討2(1 / 3)

案例來源:崔秋鎖:《直麵生活》,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

思考討論

1.對共產主義的信仰我們應該怎麼看?

2.對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你是怎麼看的?

案例評析

共產主義有三方麵的含義:一是指一種科學的理論或思想體係;二是指由這一科學理論所揭示的合理的社會製度;三是指在共產主義科學理論指導下的以建立共產主義製度為最終目標的實際運動,即共產主義的實踐。

共產主義是美好的理想,但並不是空中樓閣,它隻有在社會主義社會充分發展和高度發達的基礎上才能實現。

實現共產主義必須具備以下四個方麵的條件: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物質產品極大豐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全體人民的共產主義思想覺悟和道德品質的極大提高;全民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徹底消滅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等三大差別;消滅階級,國家自行消亡。

回顧曆史,我們清楚看到,一個人為了自己的信仰,會忘卻個人的榮辱得失。信仰,讓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曆經磨難,實現了民族獨立、國家富強。麵對紛繁複雜的國內和國際形勢,隻有堅定信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定不移地走科學發展道路,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

回顧曆史,讓我們以史為鑒,讓我們清楚地認識到隻有堅定信仰,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高高飄揚,才能帶領全國人民繼往開來,繼續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壯麗征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

在工作生活中發揚艱苦奮鬥、求真務實、敬業勤學、勇於創新、樂於奉獻,始終信仰馬克思主義,以點點星星之火點亮中華民族美好的明天!

【案例138】

毫不動搖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舉什麼旗、走什麼路,一直是近代以來中國追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現代化和民族複興的核心命題。曆史不容假設,它清楚地告訴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曆史的必然、人民的選擇;隻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是一條民族複興之路、國家富強之路、人民幸福之路。黨的十六大以來的實踐證明,科學發展觀為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作出了獨創性貢獻,也為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揮了重大戰略指導作用。

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於2012年7月23日至24日在京舉行。胡錦濤總書記在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高度和寬廣視野,精辟分析了我國麵臨的新形勢新任務,科學闡述了事關黨和國家全局的若幹重大問題,深刻回答了黨和國家未來發展的一係列理論和實踐問題。他強調,我們必須毫不動搖走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中開辟出來的正確道路,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幹擾所惑。

舉什麼旗、走什麼路,一直是近代以來中國追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現代化和民族複興的核心命題,是關係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根本問題,也是關係我們黨興衰成敗的決定因素。回溯一百多年來的曆史,中國人是在不斷探索、反複抗爭、對比選擇之中,才最終確定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

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中國人民在“千年未有之變局”麵前,開始了尋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現代化之路的艱難曆程。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農民、封建地主階級開明派、資產階級改良派、資產階級革命派陸續大膽嚐試,卻又很快敗下陣來。依靠這些階級派別所領導的道路,最終都被證明是走不通的。直到1919年,中國工人階級登上曆史舞台,之後1921年工人階級的先進政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條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高舉社會主義旗幟的中國道路開始越來越吸引人心。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開創了一條由新民主主義通向社會主義的革命道路。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中國人民又開始了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道路的進程。改革開放以來,從鄧小平理論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學發展觀,富有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愈發顯示出符合基本國情、順應時代潮流、深得人民擁護的巨大生機與活力。

曆史不容假設,也不容割裂。它真實地告訴我們:道路的選擇至關重要,道路的探索艱辛曲折,道路的確定來之不易。它同樣清楚地告訴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曆史的必然、人民的選擇;隻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是一條民族複興之路、國家富強之路、人民幸福之路。胡總書記講話中就鮮明強調,經過長期努力,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了重大理論和實踐成果,最重要的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這一重大論斷,是對黨和人民90多年奮鬥、創造、積累的曆史成就的科學總結,也點明了今後我們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發展這些成就的極端重要性。

應當看到,進入新世紀,“中國道路”麵臨著更為嚴峻的外部壓力和更為複雜的內部考驗。一方麵,世界經濟秩序和政治格局正在加快大變革大調整,國際形勢風雲變幻;另一方麵,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風險挑戰前所未有。可以說,過去十年的“中國道路”很不平坦,但我們緊抓機遇,沉著應對,取得了巨大的曆史性成就。胡總書記指出,“十六大”以來,我們之所以能取得曆史性成就和進步,最重要的就是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勇於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形成和貫徹了科學發展觀,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指導。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始終保持高度的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這是造就“中國奇跡”的一大法寶。實踐證明,科學發展觀為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作出了獨創性貢獻,也為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揮了重大戰略指導作用。

當前,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豐富內涵,重要的是把握好“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這一基本路線,把握好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把握好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發展目標。一條基本路線、一個總體布局、一個發展目標,這“三個一”相輔相成,有機統一,是我們今後的基本遵循和努力方向。這些內涵,都是我們從實踐與認識的長期相互作用、相互促進中得出來的,也都從當代中國繁榮進步、人民福祉不斷增進之中得到了有效驗證,值得長期堅持和努力。

毫不動搖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需要全國上下凝心聚力、團結奮鬥,關鍵在於作為領導力量的中國共產黨,必須不斷加強和改善自身建設,尤其要結合新的實際把長期奮鬥中形成的獨特優勢發揮好。今天,黨所處曆史方位和執政條件、黨員隊伍組成結構都發生了重大變化,來自外部的風險前所未有,還有許多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要求我們必須更加重視長期積累的寶貴資源和傳家寶。我們黨隻有最大限度地發揮好理論優勢、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製度優勢,尤其是密切聯係群眾這一最大的優勢,才能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幹擾所惑,更好地帶領人民開創美好未來。

今天,幾代中國人的富強夢、幸福夢、複興夢,都更加光明地擺在我們麵前。我們的事業前人未有、任重道遠,但不管前麵還有多少艱難險阻,我們都將毫不動搖地沿著這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走下去。這同樣是曆史的必然、人民的選擇。

案例來源:《北京日報》,毛曉剛,2012年7月27日

思考討論

如何理解“一條基本路線、一個總體布局、一個發展目標”的具體內容?

案例評析

30多年前啟動的改革開放,造就了一個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中國經濟的長期高增長。“中國奇跡”是突破傳統觀念、傳統體製桎梏的結果,也是在特定曆史條件製約下摸著石頭過河,沒有先例可循。在全球化背景下,世人眩目於“中國奇跡”。

尋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現代化之路,是近代以來中國曆史發展的一條主線。黨的十七大精辟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科學內涵: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製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一概括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領導力量、曆史方位、基本路線、曆史任務、總體布局和奮鬥目標,是對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建設方麵的實踐和認識的科學總結。當前,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豐富內涵,重要的是把握好“三個一”,即一條基本路線、一個總體布局、一個發展目標。

一條基本路線,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黨的基本路線是在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準確把握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根本任務的基礎上製定的,集中體現了我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誌,反映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本質規律,是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是我們黨和國家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黨和國家的各項工作都要服從和服務於經濟建設這個中心,而不能離開這個中心,更不能幹擾這個中心。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是我們黨和國家生存發展的政治基石;如果動搖了四項基本原則,或者四項基本原則堅持得不好,我們就會在政治上迷失方向,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無從談起。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我們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可以說,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隻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三者相互依存,統一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任何時候都不能動遙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就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遙這是我們的事業經受風險考驗、不斷勝利前進的最可靠保證。

一個總體布局,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提出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黨的十五大、十六大進一步明確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全麵發展的目標和政策,深化了對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的認識。黨的十六大以後,我們黨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任務,使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由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包括社會建設在內的四位一體。黨的十七大報告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長遠發展出發,對四位一體總體布局進行了係統闡述,對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戰略任務作出了全麵部署。把握四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就是要在經濟建設上,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堅持和完善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製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在政治建設上,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製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民族區域自治製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製度。在文化建設上,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精神麵貌更加昂揚向上,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在社會建設上,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係,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堅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一個發展目標,即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早在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同誌就提出,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把我國建設成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誌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設計了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戰略目標。江澤民同誌在黨的十五大上對第三步戰略目標提出了“新三步走”的發展目標,即通過到2010年、建黨100年和新中國成立100年的三個發展階段,基本實現現代化,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新要求,同時把促進社會和諧作為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明確提出要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胡錦濤同誌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進一步提出:“我們的偉大目標是,到我們黨成立100年時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一條基本路線、一個總體布局、一個發展目標,這三個方麵相互聯係、相輔相成,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其中,基本路線是總綱,是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根本遵循;總體布局是基本內容,是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具體展開;發展目標是宏偉藍圖,是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努力方向。

【案例139】

中共十八大唱響“中國好聲音”

2012年11月8日,“地球村”的居民將所有的目光聚焦在北京,滿懷期待聆聽胡錦濤總書記的報告。報告以其求真務實之風娓娓道出中國過去5年的輝煌成就,以其高瞻遠矚之智旗幟鮮明地指出中國未來5年的光明道路,既反映了時代要求,也響應了民眾期待,更鼓舞了人心士氣,唱響了未來發展的“中國好聲音”。

中共十八大報告求真務實,傳遞十年成就“輝煌之聲”。胡錦濤總書記“不念全文,隻講要點”的開場,傳遞大會務實之風,簡潔而又有力的成就總結,實事求是而又全麵客觀。簡潔的背後透出的是國家發展成就的自信,奧運會、世博會的成功舉辦,神州上天、蛟龍入海的壯舉,汶川大地震、金融危機的從容應對,雖成為報告的“省略號”,但是中國辦大事、要事,解急事、難事的智慧和力量,早已向世界精彩呈現。低調謙虛透露出沉穩自信的大國風範,更折射出中國過去5年的巨大成就。這是中國“輝煌之聲”的淺吟低唱,更是大音稀聲的絕世唱響。

中共十八大報告高瞻遠矚,發出中國前行“未來之聲”。“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中共十八大報告指出,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重視民生、民情、民意成為黨的十八大“高關注”的要因,“十八大”報告對於民生改善的新觀點、新思想,既響應了國人的熱切關注,也彰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執政宗旨。“未來之聲”含義豐富,關涉全局,關注“民聲”隻是其中一個方麵。中國未來將走向何方?“十八大”報告向世界傳遞出鮮明的信號,中國要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全麵而深刻地表述,發出的是中國道路的“未來之聲”,展現的是對中國未來發展前途的萬丈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