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驅力源——人生中兩個最主要的潛意識法則
在我們的人生中有兩個主要的驅力源:
避免痛苦!
獲得快樂!
你所做的一切,無不起源於逃避痛苦,追求快樂。
首先是痛苦法則。你做某件事,是因為你想“消除”某些使你產生壓力、產生恐懼、產生痛苦的事情。在來到這個世界後,你會逐漸遇到一些使你產生痛苦的事情,這些痛苦感覺使你漸漸積累了一些經驗教訓,並深深印刻進你的潛意識中。為了避免這些強烈的痛楚,你的潛意識就會準時地自動作出反應,一旦某種不愉快的情境出現了,你就想遠離它。
第二個驅力源就是快樂法則。也就是說,你想得到某些能使自己快樂、有樂趣與興趣的事情。這也是隨著人生歲月的流逝逐漸在你身上出現的編程,你的潛意識知道什麼可以給你帶來快樂、樂趣和興趣,因此你的潛意識會不斷地向你發出指點,讓你向這些事情靠近。
因此,這種機械性反應可以說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本能,使我們得以保護自己並且確保我們能夠活下去。在許多領域,這也是非常有意義的。比如,當你小時候某一天不留神將手指頭碰到了沸水並被灼傷了,這使你產生了疼痛,那麼從此以後你的潛意識就會驅使你不再讓類似的事情發生。
這種防禦行為不僅會在生理上出現,而且也可以延伸到情緒上的痛苦。例如,在15歲那年,少年的你參加了一次周末舞會,無意中發現有一位很棒的男孩或女孩,你很想接近他(她),於是去請他(她)跳舞,結果卻被拒絕了……當時的你有了一次被拒絕的經曆,產生了一種精神上的痛苦。從這一刻開始,你的潛意識當然會驅使你避免在以後再遭受類似的痛苦。也就是說,當你下一次參加舞會的時候,你的潛意識就會事先使你產生戒備,不再去請某個人跳舞了,使你可以避開再次遭受心理痛苦的危險。這種潛意識會一直對你起著“控製”作用,使你總是不由自主地從這種角度看問題,直至你克服了這種精神痛苦。
避免負麵的感覺,遠離痛苦。這種回避痛苦的願望比追求正麵感覺的願望要強得多得多。
對痛苦、壓力或者恐懼的回避是一種強烈的、迫切的情感。
對快樂與愉悅的追求則大多著眼於未來,看起來則更飄渺不定。
當對結果的恐懼沒有觸發一種更強烈的感覺時,那麼當前的感覺總是更具優先權。
假設你要作出一個決定,一種可能性是你能夠很快地避免負麵的感覺,另一種決定則意味著你或者會遭受痛苦,或者可以得到快樂,但這都將取決於未來,現在還無法確定。在這種情況下,你通常會選擇可以使自己盡快遠離不愉快、消極負麵的感覺,回避痛苦、壓力或者恐懼的決定。那麼,假如你必須作出決定,而兩種選擇的結果都將造成負麵感覺的話,又會怎樣呢?
如果你必須在兩種負麵感覺中作出決定的話,那麼你大都會選擇那個看起來痛苦稍小一點的決定。
對痛苦大小的評估並非是按照合乎邏輯的思考得出來的,而大多是取決於感覺。
主管心態——為什麼這個世界大部分人都很貧窮
如果你是公司的一員,你就應該拋開任何借口,投入自己的熱情和責任,處處為公司著想。
這個世界的大部分人之所以貧窮,不在於他們不夠努力,而在於他們永遠同時從事兩件事:一件是目前在公司所從事的,另一件則是自己真正想做的工作。
如果你能將正在做的工作做得和想做的工作一樣認真,那麼你一定會快速成長。因為你在為未來做準備,你正在學習一些足以超越目前職位讓自己盡快達成目標的技巧。
當你精通了某項工作時,請不要陶醉於一時的成績,應想一想將來,想一想現在所做的事有沒有將改進的地方?這些將會使你在未來取得更長足的發展和進步。有些問題也許是董事會要考慮的,但如果你考慮了,你就等於朝更高層次邁進了一步。
如果你是主管,你對自己今天所做的工作完全滿意嗎?別人對你的看法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對自己的看法。回顧一天的工作,自我反省一下:“我是否全力以赴了?”
如果你是主管,你一定希望你的隊員能和你一樣,將工作視為自己的事業全力以赴做好。因此,當你的主管向你提出這樣的要求時,請你不要拒絕。
以主管的心態對待公司,你就會成為一個值得信賴的人,一個主管樂於聘用的人,一個可能成為主管得力助手的人。更重要的是,你就能在快速成長中達成自己目標。
一個將企業視為己有並盡職盡責完成工作的人,終將會擁有自己的事業。許多管理健全的公司,正在創造一些使員工成為公司股東的機會。因為人們發現,當員工成為企業所有者時,他們通常會更加忠誠,更具創造力,更努力工作。有一條永遠不變的真理:當你像主管一樣思考時,你就成了一名主管。
當你以主管的心態對待公司時,公司也將會按比例付給你報酬的。獎勵時間可能不是現在,但明天或明年一定會兌現,隻不過兌現的方式不同而已。
然而,在今天這種激烈的競爭環境下,你一定在感慨自己的付出與得到的報酬並不成正比。下一次,當你感覺到得不到理想的薪水、未能獲得上司賞識時,請提醒自己:你是在自己的公司裏為自己做事,你的產品就是你自己。
假設你是主管,試想一想你現在是那種你喜歡雇用的隊員嗎?
當你正考慮如何避免一份討厭的差事時請反問自己:如果我是主管,我會如何處理?
當你所采取的行動與你身為一名普通員工時所做的完全相同的話,你已經具有處理更重要事務的能力了,那麼你也會很快就能成為優秀的主管。
轉行的風險——從老本行出發的若幹職業建議
轉行的風險很大,若無大決心、大魄力,最好不要輕率為之。這是許多過來人的意見。
很多人的第一份工作是為了生活匆忙選定的。這個工作一天一天地做下去,一年二年過去了,當人際關係、經驗都有了的時候,有些人為尋求較好的待遇和工作環境磨拳擦掌一心想到別的天地試試運氣。
轉行的想法90%以上的人都有過,如果不隻是想還真的要轉,那麼我勸你三思而後行。
轉行之前要思考幾個問題再做決定比較好。
我的本行是不是沒有發展了?同行的看法如何?專家的看法又如何?如果真的已無多大發展,有無其他出路?如果有人一樣做得好,是否說明了所謂的“無多大發展”是一種錯誤的認知?
我是不是真的不喜歡這個行業?或是這個行業根本無法讓我的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換句話說,越做越沒趣,越做越痛苦?
對未來所要轉換的行業的性質及前景,我是不是有充分的了解?我的能力在新的行業是不是能如魚得水?而我對新行業的了解是否來自客觀的事實和理性的評估,而不是急著要逃離本行所引起的一廂情願的自我欺騙?
轉行之後,會有一段時間青黃不接,甚至影響到生活,我是不是做好了心理準備?
如果一切都是肯定的,那麼你可以轉行!
不過,有很多事情常出人意料,事先的評估和判斷都很好,真正做下去才發現不如預期的那麼順利和樂觀,轉行也是如此,因此除非真的迫不得已,我勸你還是別轉行。
做事靠經驗,經驗則是累積下來的,而不是可從速成班學來的,速成班教的都是皮毛而已。如果你轉的是和本行毫無關係的行業,等於是把過去所累積的專業經驗全部丟掉,那不是很可惜嗎?而且在新的行業裏,你又要花很多時間從頭學起,這種時間和精神的浪費相當驚人,何況還不一定學得好。
做事要有成就,衝勁也很重要。人一到了一定年齡,衝勁就會減少。在要收成的年齡轉行,就算有衝勁,也會少了許多,守成的心態反而會讓你在新的行業進退不得。於是一轉眼,40歲了,50歲了,光陰虛度,不堪回首,何必呢?
轉行的風險畢竟太大,若無大決心、大魄力,最好不要輕率為之。不能聽別人說那個行業好,就放棄起自己的本行。這種遊移不定的心態會讓你一輩子都在轉行,一輩子不得安定。
要轉行,不如從老本行出發,看看與其有關的行業有哪些?等了解清楚後再轉也不遲。
常移植的樹長不大。樹的成長是這樣,人的成長也是這樣。
別怕犯錯——如何改變眾人遵循的遊戲規則
盡管去做好了,別怕犯錯。最大的錯誤是不敢犯錯。
小孩子玩遊戲的時候,總是喜歡變更規則、界線、角色和遊戲方式。他們花在翻新遊戲上的時間,甚至比實際遊戲的時間還多。而成人卻喜歡受人支配,喜歡千篇一律,不停創新改變規則。
競爭會造成限製。願意遵守那些固定的規則與觀念,你的思想就會受製於條條框框,使自己的創造力被封閉。
打破規則是一種突破思考的方法,它會讓你更精準、有效地達成目標。
具有突破性思考特征的人,他們和傳統的行業規則格格不入,對每件事都產生質疑,不喜歡墨守成規,偏愛自由灑脫。
運動場上很多運動選手創造的佳績,都是因為打破了傳統的比賽方法。如果你想改變習慣,嚐試新的挑戰,那就請你去突破規則,改變遊戲方法。
改變規則不難,關鍵在於你有沒有求變的決心。一般人遇到沒有把握的狀況常常會猶豫,因為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通常情況下,你決定“變”還是“不變”的標準應該是:如果你從以前的經驗中找不到任何成功的例子,你就應該做最壞的打算——可以賠多少?隻要賠得起你就應該去改變遊戲規則求變創新。
有時,越是很多人擁護,我們就越應該改變。
絕大多數的人並沒有預見未來,他們隻相信現在看到的,認為現在已經做得很好了。其實過去的成就隻需留下腳印,而不是讓你感到自滿。如果你想改變卻遇到了阻力,別人不相信你,最好的方法就是你做給他看!
最大的風險是不敢冒險,最大的錯誤是不敢犯錯。大多數的人之所以不敢冒險不敢犯錯,就是因為他們隻相信看得見的事。對於那些他們還沒見到的事,他們習慣用經驗去分析,而經驗告訴他們的答案往往令他們不敢輕舉妄動。
那些成功的人通常具有一種特征:喜歡做夢,而且不怕嚐試錯誤。他們相信,心中的夢是支撐他們勇往直前的力量,隻有不怕犯錯,才能累積成功的資產。因為有了夢想,所以他們對失敗與風險比較樂觀。而且,這些成功的人,通常是成功了兩次——他們在潛意識裏相信自己已經成功,然後他們真的就成功了!
人的潛力,很多是被後天的環境框死的。很多的遊戲規則其實是我們自己訂的,結果這些規則反而使我們喪失了創造力。工作生活時沒有規則是不行的,但過於因循守舊、墨守成規也不行。適當的時候,要善於改變眾人遵循的遊戲規則。
成長是一個不斷瞄準——射擊——再瞄準——再射擊的過程,如果誰拒絕犯錯,誰就永遠不會有進步。
破繭而出——你真的相信上帝可以救你嗎
人生中,權力、金錢、名聲有如一條條鎖鏈,左右著人的思想和行為。其實如果越過雷池,更有無限風光。也隻有把臍帶剪斷,新生命才會真正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