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龍》體大思精,是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史上的巔峰之作,《文心雕龍》研究,曆來是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的顯學。近代以來,《文心雕龍》研究更是人才輩出,成果豐碩。如黃叔琳、範文瀾、黃侃、劉永濟、王利器、楊明照、詹鍈、吳林伯先生等學者,更是窮畢生精力致力於《文心雕龍》研究,以各自的皇皇力作,使“龍學”蔚為大國,他們無疑都是近代以來在《文心雕龍》研究方麵集大成的偉大學者。
先師吳林伯先生是馬一浮、熊十力先生的親傳弟子,生前先後在重慶南開中學、上海育才中學、中華教育社國學專修科、華東師範大學、山東曲阜師範學院、宜昌師範專科學校、武漢大學任教,1998年8月在武漢大學病逝,享年82歲。先師一生著述甚豐,著作範圍包括經學、諸子以及《文心雕龍》研究,而以《文心雕龍》研究為重點。已成書手稿包括《周易正義》等27種,其中《論語發微》、《〈文心雕龍〉字義疏證》、《莊子新解》、《老子新解》、《〈文心雕龍〉校注拾遺補證》、《〈文心雕龍〉義疏》等著作,在先師生前或去世後先後出版。
《〈文心雕龍〉義疏》及《〈文心雕龍〉字義疏證》是先師研究《文心雕龍》的代表著作,貫徹了先師一生所堅持的樸學的研究方法。先師《〈文心雕龍〉義疏·自序》雲:“餘撰《義疏》,屢移寒暑,熔意練詞,不知所裁,常恐醬瓿之譏;然知難而進,舊典攸昭,妙識所難,其易將至,先難後獲,自然之數也。且不遠千裏,擇師而事,終入馬先生之門,執贄請為弟子,親承音旨,不同研味遺言,探賾索隱,日不暇給,知至至之,欲與幾也。夫蘭為國香,服媚彌芳,書亦國華,玩澤方美,簡練揣摩,恒久未已,若仲尼、伯玉之化,心向往之,去故取新,知進而不知退,旁通發揮,裒多益寡。稱物平施,始是而卒非,春秋非懈,俾學有輯熙於光明。”《〈文心雕龍〉字義疏證·自序》雲:“撰述《義疏》,曆四十二年而定。且思舍人書中術語,若文質、奇正、風骨、剛柔之屬,莫不括囊大理,包蘊宏富,共曉維艱,特修纂《疏證》;綜觀全文,兼采群籍,頗事校研,假以考鏡其因緣及流變與異同。每題一論,並聯係作者、什篇、批評史等,體例、資材、詮釋,鹹皆求新,俾自樹立,而不因循,知音君子,其垂意焉。”其《跋》雲:“1978年秋,餘自夷陵來漢,講授多暇,專精述作。迨《文心義疏》甫定,行複撰寫右書,越三載始成。昔戴氏製《孟子字義疏證》,民到於今稱之。然餘非乘其體,特名同而實異者,蓋旁通發揮,博文、該情欲與《義疏》相得而益彰耳。是以屬詞比事,能研諸慮,觀瀾以索源,援古以證今,樹骨於典訓,選言於宏富,術極數殫,終焉守故,而理物日新,必超前轍。”
先師的《文心雕龍》研究包蘊宏富,探賾索隱,觀瀾以索源,援古以證今,去故取新,旁通發揮,裒多益寡,稱物平施,把訓詁、辭章、義理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因此,能“理物日新,必超前轍”。不僅為《文心雕龍》研究,也為古代文學和古代學術研究,提供了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