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者都有著良好的人際關係每一個成功者都必須有處理好複雜的人際關係的能力,因為這是成功所必不可少的。美國卡內基工業大學對萬人的個案記錄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智慧”、“專門技術”和“經驗”隻占成功因素的15%,其餘的85%取決於良好的人際關係。
人群中存在著友伴關係,很自然地會湧出受人歡迎的人,人人都喜歡與之結交。這種人,人緣特佳,凡事容易成功,其心理特征如下:
1聆聽重於表達。
在人們自我表現普遍化的今天,能靜下來聆聽別人說話,已成為一種美德。多聽有助於資料的搜集、人事的觀察,還可以避免因多言而造成的差錯,是現代人重要的修養之一。
最有價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說的人。老天給我們兩隻耳朵一個嘴巴,本來就是讓我們多聽少說的,善於傾聽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質。
人都有傾訴的願望,但位差的存在使得具有不同“身份”的人的表現形式各異,有的主動,有的消極,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學會善於“傾聽”才行。
傾聽就是對別人最大的尊重!善於傾聽的人才是真正會交際的人。話多的人,會說話的人,他們有鋒芒畢露的時候,也常有言過其實之嫌;話說多了,其為誇誇其談,油嘴滑舌,說過分了還可能導致言多必有失,禍從口出。而靜心傾聽就遠沒有這些弊病,倒有兼聽則明的好處。善於傾聽的人,給人的印象是謙虛好學,是專心穩重、誠實可靠的。善於傾聽的人,能夠給別人以充分的空間訴說自己,他們性格溫和,多半不會急躁。他們懂得認真聽能減少不成熟的評論,避免不必要的誤解。善於傾聽的人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蒲鬆齡因為虛心聽取路人的述說,記下了許多聊齋故事;唐太宗因為兼聽而成明主;齊桓公因為細聽而善任管仲;劉玄德因為恭聽而鼎足天下。
不能夠傾聽別人,總自己滔滔不絕的人,人際關係通常都很失敗。很多時候不在於他們說錯了什麼,或是應該說什麼,而是因為他們聽的太少,或者不注意傾聽所致。比如,別人的話還沒有說完,他們就搶口強說,講出些不得要領、不著邊際的話;別人的話還沒有聽清,他們就迫不及待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和意見;對方興致勃勃地與他們說話,他們卻心不在焉,手上還在不斷撥弄這個那個,有誰願意與這樣的人在一起交談?有誰喜歡和這樣的人做朋友?
當你在和他說話的時候,請注意觀察他是在耐心的洗耳恭聽,還是常常打斷你的談話,或者不停地做其它的事情。如果是後者,你會喜歡他們嗎?
2保持適當的距離。
人們接觸的密切並不表示彼此一定要互訴衷情。適當的互相開放,有助於和諧關係的維持。
一位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一個剛剛開門的大閱覽室裏,當裏麵隻有一位讀者時,心理學家就進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邊。試驗進行了整整100個人次,結果證明在一個隻有兩位讀者的空曠的閱覽室裏,沒有一個被試者能夠忍受一個陌生人緊挨自己坐下。在心理學家坐在他們身邊後,被試者不知道這是在做實驗,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遠離到別處坐下,有人則幹脆明確表示:“你想幹什麼?”
這個實驗說明了人與人之間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間距離。任何一個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圍有一個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間,它就像一個無形的“氣泡”一樣,為自己“割據”了一定的“領域”。而當這個自我空間被人觸犯,就會感到不舒服,缺乏安全感。
古人雲:“筆下留有餘地步,胸中養無限天機”,每個人都要有屬於自己的空間,如果作為朋友不顧及這一點,反而會失去朋友之間的溫馨,甚至為之所累。無論多好的朋友,都需要保留一定的距離,這個距離可以長,可以短,但決不可以沒有。
3不要太過於謙虛。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可以說這句話曾經被無數人奉為經典。人們普遍認為謙虛是人的一種美德,而且是一種為人們所稱道的美德。可是,當今天我們已經認識到人生的真正意義的時候,謙虛與驕傲這兩個對立麵已經不再維持它們各自原來的定義。
你在公司服務多年,同時你在現在的崗位也表現得很出色,不過由於你過分的謙虛,經過數年,你的才華及技術都未為人賞識。你覺得自己應該擔任一個管理者的角色,你首先要令人注意你。
如果你對自己的成績、進步都不敢於去張顯的話,那麼你將永遠不會被人們認識,人們能夠看到你的,就是一個默默無聞的你。
現代社會已經步入一個競爭的時代,謙虛已經不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美德的體現,一個過於謙虛的人,往往也會將自己埋沒於這種謙虛之中。因為謙虛往往會掩蓋你的真實才能,人們不可能自發地去發掘你的優點。你應該清楚,競爭的時代是一個務實的時代,如果你不能把自己的才能展示出來,讓人們充分認識到你的才能,那麼你就無法讓人們接受你。也許我們會承認你具有美德,但是單有美德並不能創造價值,不能創造價值的人,誰會接受呢?
如果你有值得驕傲的資本,那麼不妨去盡最大程度地展示你的驕傲。你工作有了成績,你就有理由為此而驕傲;你事業有了進步,你就有資格為此而驕傲。如果你對自己的成績、進步都不敢於去張顯的話,那麼你將永遠不會被人們認識,人們能夠看到你的,就是一個默默無聞的你,因為人們無法了解你。所以你要想讓人們了解你、認識你,你就應該好好地把握機會,該驕傲時就驕傲,別讓謙虛誤了你。
4敢於承認錯誤。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偶爾犯點小的過失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你不能正視你的過失,當過失發生的時候,你總是千方百計地去掩飾它,想方設法逃離你犯過失的現場。你總是會找到一大堆的理由來解釋過失的原因,不敢承認那是你的錯。你這樣做的後果是十分危險的,由於你的過失所致,會令一些不明真相的人產生誤解,對你的品質,這些人自然地就會在心裏詛咒你,你聽到他們的詛咒,心裏會感到極大的不安,雖然明知別人是在說你,但你卻內疚得不敢承認自己的過失,這樣在你心裏就會產生一定的壓力,使你備受煎熬。
其實,在生活中所有的人都不能保證自己不犯錯,問題的關鍵是犯了錯以後,用什麼樣的態度去對待它。對於因你過失所造成的後果,你不要逃避它,自己應立即承認並且大方道歉,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誤解與麻煩。盡量不要為自己的不當行為找借口,否則隻會徒增別人的不滿和猜疑。坦誠最適宜於表達心聲,往往能夠獲得別人的原諒。
5不要過分犧牲自己去討好別人。
有時候,為了獲得一個朋友或是一份重要的人際關係,必要的犧牲是應該的,但要避免隻為討人歡心而過分取悅別人,對人特別好或事事欣然同意。不要因為他們的出現而故意靠近他們,要學會適當的時候對他們的說法表示不同意。你可能會發覺原來要達到目的,真的是有很多種方法。
6善於使用禮儀。
禮者,就是讓對方感覺到你對他升起的一種由衷的敬意,並且讓這種敬意自然而然地流露。這也是我們日常說的禮儀,如果你對此奉行不渝,那麼它必將成為你事業成功的強大助力。
以“禮”服人,這是一種人生的大智慧。
在生活中,沒有人願意被別人當成一個無禮的人。但是,僅僅做到“有禮”是不夠的,還要善於運用“禮”來讓他人“臣服”於你。
俗話說得好:“禮多人不怪!”當你對對方用“禮”的時候,對方會從你的身上獲得一種受尊重的良好感覺,那麼他對你也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好感以作回報。當你對朋友以禮待之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是你對對方表示敬意的行為,因而對方會因此而提高自身的優越感,並因此而感覺舒服。對方的身心獲得舒服的同時,他會不自覺地給予你回報,這種回報就是他對你從心理上產生好感,心中的天平不知不覺地偏向你這邊,將來在你需要別人幫忙的時候,就自然不會吃閉門羹了。
不要總是讓一種淩駕於他人之上的心態來控製自己,無論你有多大能耐,也無論你比他人強壯多少,暴力永遠都無法讓他人心服口服。講究禮儀,運用禮儀去服人,他人會因為你的“禮”而自願對你稱“臣”。
建立自己的交際圈如果你仔細地觀察成功者,會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他們的人際關係都很廣泛。根據《行銷致富》一書作者坦利的說法:“成功是一本厚厚的名片簿。更重要的是成功者廣結人際網絡的能力,這或許便是他們成功的主因。”百萬富翁們不僅曉得有誰被蘊藏在他們厚厚的名片簿裏,更願意把這些資源與其他百萬富翁分享。
要想擁有成功的人際關係,你不僅須用基本常識去“感受”,更要有極大的行動去“執行”。“人際網絡的意義,其實比一般人所能想象到的都還深遠。”這是魏斯在他即將出版的書《不上,則下》中,訪問了280位企業總裁後所發表的感想。他說:“那些企業總裁們,非常致力於建立互需關係的基礎。”雖然每個人都有他們如何步步高升到金字塔頂端的精彩故事,但大多數人把他們的成功歸功於身旁的人的幫助。
我認識的一個朋友,每年的收入並不太高,但是他生活得像一個百萬富翁,因為他有巨大的關係網,他始終在幫助著其他人並經常得到別人的幫助。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成功地贏得競選,也與他擁有廣泛的人際關係分不開。在他競選過程中,他的那些擁有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朋友們在其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這些朋友包括他小時的玩伴、年輕時在喬治城大學與耶魯法學院的同學,以及日後當羅德學者時的舊識等。他們為了克林頓能夠成功四處奔走,全力地支持他。所以克林頓就任總統後,還不無感慨地說:朋友是他生活中最大的支持。
要經營好關係網,首先在心態上要成為一名自願者。如果不是出於自願的話,你就不會竭盡全力去經營,也就不會得到豐厚的回報。要想別人同你合作,你就要成為一個很好的交流者,這一點非常重要。當你成為一名很好溝通的交流者後,又會發生些什麼呢?你已經認識了很多人,下麵就有機會去與他們成為朋友了。
成功的機會遍布於每一個細節,被人譽為“全世界最偉大的推銷員”的喬·吉拉德就有一個很好的習慣:隻要碰到人,在用右手去和對方握手的同時,左手馬上就會到口袋裏去拿名片了。
喬·吉拉德認為,主動與人交往的目的並非推銷產品,而是推銷自己。他會對對方說:“給你個選擇:你可以留著這張名片,也可以扔掉它。如果留下,你會知道我是做什麼的、賣什麼的,細節全部掌握。”
“如果你給別人名片時想,這是很愚蠢很尷尬的事,那怎麼能給出去呢?”他說,恰恰那些舉動顯得很愚蠢的人,正是那些成功和有錢的人。他到處用名片、到處留下他的味道、他的痕跡,每次付賬時,他都不會忘記在賬單裏放上兩張名片。去餐廳吃飯,他給的小費每次都比別人多一點點,同時主動放上兩張名片。因為小費比別人的多,所以人家肯定要看看這個人是做什麼的,分享他成功的喜悅。人們在談論他、想認識他,根據名片來買他的東西,經年累月,他的成就正是來源於此。
利用備忘錄是建立人際網絡的最佳方法,比如說參加聚會,你會收到很多張名片,泛泛之交是沒有用的。最好在參加一個聚會或商業會議時,一次隻選擇性地認識2~3個人,然後對他們作深入的了解。那麼,現在在你的備忘錄中,又增加了2~3個很好的聯係方了。
要想成功,就必須有一個好的人際圈子,要知道僅憑一個人的能力是很難完成自己的事業的。隻要有人願意幫你,不斷地給你提供各種資源,你就能有更多的成功機會。麵對麵交流是最有效和最快速的溝通方式,多與對方溝通,往往勝過你做許多無用的事,而且能夠充分得到對方的理解和支持。
但是人際關係的圈子是需要你來培養的,隻有用真誠和愛心才能建立並鞏固你的人際關係。所以要經常回頭去找那些先前認識的老朋友和同事,去那裏看看有什麼可以幫忙的。
根據美國作家柯塔的說法:“人際網絡非一日所成,它是數十年來累積的成果。如果你到40歲還沒有建立起應有的人際關係,麻煩可就大了。”隻有擁有了廣泛的人際關係,才能建立起一個龐大的信息網,這樣就比別人多了一些成功的機遇和橋梁。
記住:經營人際關係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求別人為你做什麼,隻去想能為別人做什麼。這才是建立關係網的真正藝術。
培養良好的自我表達能力優雅的談吐可以使自己廣受歡迎,更有助於事業的成功。很多人的成功,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歸功於他善於辭令。第一印象最重要,而口才好的人最能給別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生活在群體之中,表達和溝通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不論你做出了怎樣優秀的成績,不會表達,無法讓更多的人去理解和分享,那就幾乎等於白做。所以,你不可以隻生活在一個人的世界中,而應當盡量學會與各類人交往和溝通,主動表達自己對各種事物的看法和意見。
與具備高超語言技巧的人交談,簡直就是一種享受。娓娓道來的聲音就像音樂一樣,鑽進我們的耳朵,打動我們的心靈。或讓人精神振奮,或給人安慰。
許多人之所以能成為議員或其他高級官員,就是因為善於辭令。憑自己在其他方麵的實力,他可能升不到高位,拿不到高薪,但是出色的口才卻讓他們得到了這一切。口才的作用可見一斑。
林肯在回顧自己成功的經曆時,這樣說道:
“無論在什麼場合,如果你能夠表達清晰、用詞簡潔,再加上抑揚頓挫、娓娓道來的語調,就能夠吸引聽眾、打動別人。這是一種秘密武器,可以在不經意中助你事業成功。如果你善於辭令,再加上周到的禮節、優雅的舉止,在任何場合你都會暢通無阻、受到歡迎。
“許多人窮其一生去學習科學、文學和其他各種知識,卻往往忽視了語言能力的訓練和提高,這常常使他們顯得木訥呆板。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有很高的造詣,在社交場合卻羞於開口、沉默不語,像一個無足輕重的人,難道還有比這更令人沮喪的事情嗎?看到那些才能不及自己十分之一的人,在公眾場合滔滔不絕,自己卻隻能靜靜地坐在一旁洗耳恭聽,心裏能好受嗎?他們的區別在於,別人平時注意自己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而他卻毫不在意。”
不管你有著什麼樣的雄心壯誌,首先得掌握駕馭語言的能力,有讓人羨慕的好口才。你也許不能成為律師、醫生或商界精英,但你每天都要說話,也就必然要運用語言的獨特力量。
在培養這方麵的能力時,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花費一些時間和精力研究修辭,留心相同意思的不同表達,使自己的用詞更豐富、談吐更優雅。還要盡力增加自己的詞彙量,隨時查閱工具書,注重平時的積累。這本身也是一個自我教育的過程,對自己的成長很有幫助。如果你的詞彙量少得可憐、思想貧乏、閱曆有限,是無法做到口才出眾、談吐優雅的。
語言表達能力是一個人綜合能力的反映,從中可以看出他的知識、才能、閱曆和修養。不管他行為嚴謹還是做事馬虎,不管他思維敏捷、條理清楚,還是思想懶散、不求上進,都可以從他的語言中看出來。
從對方說話的內容和方式中,你可以看出他讀了哪些書、掌握了哪些思想,你可以看出他的擇友之道,你可以看清他的思想軌道、生活習慣,也可以知道他的所作所為和生活閱曆。可以說,談話中囊括了一個人的一切,不管你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掌握了多少知識、取得了多少業績,都可以從談話中得到反映。
談話本身也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教育。一個健談者會表現出各方麵的素養,機智靈活、思維敏捷、判斷準確、精力集中等等,都會有所反映。健談者還必須心胸開闊、慷慨大度,如果心胸狹窄、心存偏見,這些不良品質就會和優秀品質一樣,在談話中暴露無遺。在交談時,你應該充滿愛心,不觸及對方的難言之隱,不隨意公開別人的缺點與不足,應該對聽者表現出強烈的興趣,而不是用語言傷害對方。善於辭令者應該表現出縝密的邏輯推理能力、絲絲入扣的分析能力,有著自己的獨到見解。
談話抓不住重點、拐彎抹角、不著邊際,最容易讓人厭倦。假如與一個說話不著邊際、洋洋萬言卻切不中要害的人談業務,你肯定會疲憊不堪,甚至會感到厭煩和惱火。他會廢話連篇、閃爍其詞,讓你不知所雲。
有一種人,你永遠也不知道他想說什麼,他總是在問題的周圍繞來繞去,盡力避免問題的實質。他們的思想銜接不起來,讓人無法看清他的思路。倘若說話總是如此不著要點,會讓人無法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