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1)

常想一二,“放下”即“快樂”

人生是由無數個小煩惱組成的念珠,達觀者是微笑著數完這串念珠的。我們的生命就像電光火石一樣轉瞬既逝,在這麼有限的生命裏,不管你是貧窮還是富貴,不論你度過什麼樣的人生,最不應該扔掉的是快樂。一個人心胸開闊了,往往會凡事拿得起,放得下,這樣煩惱就變成了快樂。人生需要快樂,在生活中要想擁有快樂,保持淡定達觀的心態很重要。有了這樣的心態,人生中就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所以,古人說:“淡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有一個家財萬貫的富翁,整天患得患失,日子過得很不快樂,於是他決心去尋找快樂。在尋找快樂的途中,遇到一位肩扛鋤頭,哼著小曲的農夫,富翁說:“你為什麼這麼開心? 我很有錢,街坊鄰居羨慕不已,但我卻總是感覺不到快樂,這是為什麼呢?”農夫放下柴捆,邊拍打身上的塵土邊說:“其實呢,快樂很簡單,放下就是快樂。”隨即笑著用腳踢了踢柴捆。富翁於是茅塞頓開,不覺也暢快地拍手大笑起來。

生活中總是有許多不快樂、生活中也不乏艱辛,但這要看你是讓它在腦海中一閃而過,把更多注意力用於欣賞人生路上靚麗風景;還是因為一丁點兒的不快樂而忽略整個世界!

我們每個人對自己對他人對生活都有著各種各樣的期待,希望事情總能如自己所願,這或許就是所謂的欲望,然而幸運不可能總是眷顧某個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從來沒有純潔到如純淨水的地步,倒黴的事情也總是像街頭的小廣告一樣布滿人生的道路。

俗語說:“不如意事常八九,可共談人無二三。”民國元老、著名的書法家於右任深諳此道,他飽經滄桑沉浮,但是卻一生淡泊,榮辱自安。常有友人問及他高壽的養生之道,而他則總是指指客廳的牆上高懸的一幅字畫,笑而不言。 那是一幅寫意的蓮花圖,旁邊是一副對聯:上聯是:“不思八九”,下聯:“常想一二”。橫批:“如意”。

是啊!扣除八九成的不如意,至少還有一二成是能令我們如意的、快樂的、欣慰的事情,如果我們希望快樂人生,就要常想那一二成好事,這樣就會感到慶幸、懂得珍惜,不致被八九成的不如意所打倒了。

每個人的內心都需要一個支點,也就是自我的生活哲學。“不思八九,常想一二”就是一種淡定達觀的生活哲學,它讓我們能平靜下來思考自己生活的目的,從終日忙忙碌碌卻從來不感到滿足於幸福或終日無所事事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卻活得很累這種狀態中停下來,認真審視一下自己,問問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做什麼才能讓自己開心。想想那些曾經得到的快樂是如何得到的,發自內心的歡笑是誰給的,有什麼事覺得該做卻一直拿時間推托……

終日奔波苦,到底為哪般?為自己活著不一定是自私,它能讓你找到起碼的自我,而一個連自我都失去的人怎麼能體味到生活的真意呢?人生應盡力、放下、隨緣、不奢求。常想想自己得到的一二、做到的一二、愛自己和自己愛的一二,這才是你在這世上真正擁有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