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人際交流的技巧(3)(1 / 2)

用這種平和、親近的方法,既能使人們樂於改正自己的錯誤,又維護了他們的自尊,使他自以為自己很重要。這樣他們就願意和你合作,而不是反抗你。

在糾正錯誤時,哪怕你是師長、長輩,粗魯的態度也會引起不良的反應和持久的憤怒。唐·撒塔瑞是賓西法尼亞州威明市一所職業學校的老師,有一個學生因非法停車而堵住了一個學院的入口。他便不問青紅皂白地衝進教室,以一種非常凶悍的口吻問道:“是誰的車堵住了車道?”當車主回答時,他吼道:“你馬上給我開走,否則我就把它綁上鐵鏈拖走。”

學生亂停車,顯然不對。但從那天之後,不僅這位學生對那位導師的舉止感到反感,全班的學生也都對他側目而視,使得他的工作更加不愉快。

其實,他完全可以換一種方法處理這個問題。比如,他友善一點地問:“車道上的車是誰的?”或建議說,“如果把它開走,那別的車就可以進出了。”這位學生一定會很樂意地把它開走,而且老師和他的同學也就不會產生那麼大的隔閡。

建議甚或征求意見的方法用於生意上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依安·麥克當時是南非約翰內斯堡一家小工廠的經理。有一天,他接了一單大生意,但他相信他沒有辦法趕上出貨期。工作已在工廠排定,而這張訂單所需求的完成時間,短得使他無法確定是否去接這張訂單。

他並沒有催促工人加速工作來趕這張訂單,他隻召集了大家,向他們說明這個情形,並對他們說,假如能準時趕出這張訂單,對他們和公司的意義會有多大。

“我們有什麼辦法來完成這張訂單?”

“有沒有人有別的辦法來處理它,使我們能接這張訂單?”

“有沒有別的辦法來調整我們的工作時間和工作的分配,來幫助整個情況?”

員工們各抒已見,並一直要求他接下這張訂單。他們用一種“我們可以辦到”的態度來得到這張訂單,並且如期出貨。

用“建議”而不是“命令”,不但能維持對方的自尊,而且能使他樂於改正錯誤,並與你合作。因此,在改變他人時,為避免引起憎恨,請發問,而不是直接下命令。

不要輕易責怪他人

喬瑟芬·卡耐基高中畢業時,隻有19歲,卡耐基請她到紐約來擔任他的秘書。如今,她已是一位十分幹練的秘書了。但在剛開始的時候,她還沒有什麼做事的經驗,情感十分敏感脆弱。

有一次卡耐基準備指責她,卻又馬上對自己說:“等一下,戴爾,等一下。你幾乎有喬瑟芬兩倍的年紀,做事經驗更是多出好幾倍,怎麼可以要求她能有你的看法、判斷和主動自發的精神——何況你自己也並不非常出色?還有,戴爾,你在19歲的時候是什麼德行?記得你像蠢驢一樣犯下的錯誤嗎?記得你也曾做過這樣或那樣的錯事嗎?假如如實地下個結論:喬瑟花比你19歲時要好得多——慚愧的是,你卻沒有稱讚過她。”

所以,再遇到喬瑟芬犯錯時,卡耐基總是這樣說:“喬瑟芬,你犯下了一項錯誤。但是,老天知道,我以前也常常如此。判斷力並非生來具備,那全得靠自己的經驗。我在你這個年紀的時候還比不上你呢。我實在沒有資格批評別人,但是,依我的經驗,假如你這麼做的話,或許會好些?”

聽別人數說自己的錯誤有時很難接受,但假如對方謙卑地自稱他們也並非完美,我們的心理就會比較平衡一些。

達利斯通是加拿大的一位工程師,他發現秘書常常把口授的信件拚錯字,幾乎每一麵總要錯上二三個字。於是他決心要讓她改正這一錯誤:

“其實我和許多工程師一樣,英文或拚寫有時也會出錯。但我有個保持了好幾年的習慣,就是常常隨身帶著一本小筆記簿,上麵記下了我常拚錯的字。我發現秘書所犯的錯誤後,及時給她指了出來,但她還是我行我素,一點也沒有改進的意思。

“我決定改變方式,等第二次又發現她拚錯時,我坐到打字機旁,指著她打錯的地方說:這個字好象打錯了,這也是我常拚錯的一個字,幸好我隨身帶有拚寫簿(我打開拚寫本,翻到所要的那頁)。哦,就在這裏。我現在對拚寫十分注意,因為別人常常以此來評判我們,而拚錯字也會貶低我們公司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