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腹有詩書氣自華(1 / 2)

它是身處黑暗中轉角的一盞明燈璀璨奪目,它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釋然感,能讓你根植於內心的修養,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它有個悅耳的名字“書”

現今大多數人輕率浮躁,對自己缺乏有一種正確的認識,正確的價值觀,向往於紙醉金迷的幻想。從而麵對現實時往往感到陌生,不願看清自己的失敗,自甘於生活的壓迫。

相信大家對於那些出口成章,舉手投足間帶著超然氣質的人定然會感到豔羨。相較於自己的拙口鈍腮,對比與他人的高談論闊,雍容的氣度,臉上洋溢著灼人光華。心中不免會泛起陣陣失落感,這種失落感要說它沒問題吧,隱患又在小了說,久居於心不免“積勞成疾”產生自卑心理,令得自己變得不敢不願與人交流。大了說一個人的談吐氣質很大程度上的決定著前程,一個人的談吐氣質決定著其思想,其思想決定著當下的追求,其追求決定著未來,此話並不浮誇。你要問,何以闡揚光大,修身安人,提升自己的談吐氣質?那麼我可以負責任告訴你讀書是最為便捷的門徑。

蘇軾的《和董傳留別》中有一句“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意思即為就算生活中穿著粗衣劣布,但是胸中有學問那種由內而外的氣質自然光彩奪人。滿腹經綸的人有一種氣質,那是一種獨特的氣質,要說旭日東升時的萬道霞光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也稱其為“內涵美”

“內涵美”是一種無以倫比的內在修養,“她”生於無形,又的的確確存在著,“她”雖身處世俗裏,卻置身紅塵外。“她”似一麵湖泊,平靜清澈,輕輕地探出頭眺望著明鏡般的湖麵,看!裏麵鑲嵌著驕陽,倒映著湛藍的天空,婀娜的垂柳,包羅著萬象。然而仔細端詳“她”,看著憔悴了,是什麼讓一向孜然一身的“她”憂心了?是被這世俗的種種所侵染了嗎?答案也許並不明了。眾所周知在這浮躁輕浮的社會,道德逐漸的敗壞,隨處可見的粗俗話語絡繹不絕,是我們在退化嗎?答案是肯定的。

在過去我們的祖先將精神文明道德文化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高度,說巔峰也不為過吧,而我們隻是在享受著祖先留下來的東西,甚至視而不見,見而不學不去攝取營養。得意於中華五千年的文化沾沾自喜,不思進取,不思改進,自古以來我們一直以德服人,追求的就是讀書育人。然而在這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人們所得到的信息多元化,物多難擇,索性來者不拒,令得我們的精神世界摻雜著太多“黑點”如跗骨之疽揮之不去,何處尋覓良方“驅疾固本”唯有一良方,讀書。正如陳壽所言: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善讀書之人有種無形的氣場,對於氣場的說法很多,這裏的氣場指的是胸中有丘壑,讀書是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眼界。善讀書者會思考,有主見,在生活中對自己的人生格局有著烙印於心的規劃,哪怕規劃亂了也能擁有臨危不懼保持著大局觀的坦然心態。我想這也是讀書的意義吧。

汲取著書中的養分,澆築在精神的田園,趁陽光正好種下春天的種子吧,期待著秋的碩果,享受著“耕耘”的無邊樂趣。一本好書,它就是你的良師益友,茫然,它會指引你在人生這洶湧的大海上一往無前,暗室暗室逢之神效。燈讀一本好書,好比在和一個品德高尚的老者“對談”陶冶你的情操,教會你一些為人處世的事理。

眾所周知,國人整體素質日漸底下,輕浮的風氣日漸彌漫,當今之“病態”何處尋得良方?唯有讀書方能激濁揚清,也是唯一性的,所以讀書顯得更加迫切。如著名的學者王蒙所言:“讀書是一種享受,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風度。我們這個時代之所以出現一些浮躁的風氣,很重要的一方麵,是一些人不讀書,缺乏應有的風度,缺乏對事物的專注之心。”善讀書者其談吐風雅,氣質風度定然是“賞心悅目”。尤其是讀經典,國學經典數不勝數,《論語》語言簡潔精練,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忠恕諫言。《史記》在邊緣與縫隙中窺看曆史,仿佛曆史就在眼前感受著項羽四麵楚歌的悲壯豪情“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悲歌,當真兒女情長,英雄氣也長!看其一生無愧於“羽之神勇,千古無二”雖非完人,卻也英雄。領略著***“為有犧牲多壯誌,敢教日月換新天”的革命豪情……那個不是五彩的染料,渲染著我們白如紙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