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是19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中國商界名人,他的一生,是非功過褒貶不一。但不管怎麼樣,胡雪岩都是一個充滿了傳奇色彩的人。
他從一個錢莊小夥計開始,通過結交權貴顯要而走上發家之路;洋務運動中,他引進設備,聘請洋人,大發橫財;左宗棠西征時期,他籌糧籌餉,借外債,大發引資財。幾番周折,他便由一個錢莊夥計一躍成為顯赫一時的紅頂商人。
胡雪岩之所以能成功,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善於用人,以長取人,不求完人。因為每一個人都不可能是完人,但要是能把所有人的優點用在那些能顯示他們優點的地方,這些人就成為了有才能的人。胡雪岩的每一項生意都是因為他善於用人,讓他所用之人都能利用好他們的優勢,所以他的事業才成功得那麼輕鬆。同時,胡雪岩之所以能成功,還要感謝他生命中的兩個人,一個是王有齡,一個是左宗棠。
王有齡,字雪軒,福建侯宮人。身為讀書人卻走上了捐官之路,但卻因無錢進京隻好落魄在杭州。但幸好胡雪岩慧眼識珠,認定其前途不凡,所以才資助了他五百兩銀子。幸虧有胡雪岩的這五百兩銀子,王有齡捐官成功,經故交侍郎何桂清推薦到浙江巡撫門下做了海運局坐辦。發跡後的王有齡並沒有忘記胡雪岩的知遇之恩,於是資助胡雪岩自開錢莊。並且隨著王有齡的不斷高升,胡雪岩的生意也越做越大,除錢莊外,還開起了絲行,做起了糧食生意。
1862年,王有齡升為浙江巡撫,但因在與太平軍的戰鬥中喪失杭州城而自縊身亡。胡雪岩的靠山倒了,於是他想尋求另一座靠山,就在這時候,左宗棠出現了。經曾國藩保薦,左宗棠繼任浙江巡撫一職。此時的左宗棠率領著湘軍正在與太平軍東征西戰,由於軍費開支巨大,糧草短缺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他,此次進兵浙江,這一問題仍然是令左宗棠苦惱的問題。胡雪岩於是緊緊抓住這一機會,三天內完成了十萬石糧食的籌備任務,這一被左宗棠看來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卻被胡雪岩給完成了,胡雪岩因此得到左宗棠的賞識並委以重任。
深得左宗棠的信任之後,胡雪岩開始負責左宗棠的所有軍需物資,同時,胡雪岩還抓住與外國人交往的機會和外國人做軍火生意。在左宗棠任職期間,胡雪岩管理賑撫局事務。他設立粥廠、善堂、義墊,因此名聲大振,信譽度也大大提高。這樣,財源滾滾而來也就不在話下了。此外,晚清時期著名的洋務運動由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三人發起。此三人在同太平軍作戰的過程中,認識到了西方先進軍事技術的重要性,迫切地要求向西方學習、自強禦侮,但由於他們的特殊身份,不便與外國人打交道。這樣,與左宗棠聯係極為密切,通曉華洋事務的胡雪岩在洋務運動中又找到了用武之地。他協助左宗棠創辦了福州船政局、甘肅織尼總局,幫助左宗棠引進機器。毫不誇張地說,左宗棠晚年的成功中有著胡雪岩極大的功勞。
但是,“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胡雪岩依靠官場的力量一步步走向事業的巔峰,但是胡雪岩最後的失敗也是因為官場的因素。胡雪岩雖然聰明一世,與官場人物交往甚密,但卻因為不諳官理、剛愎自用、不懂變通而成為左宗棠與李鴻章政治鬥爭的“犧牲品”,成為李鴻章“排左先排胡,倒左先倒胡”策略的犧牲者,實在令人扼腕歎惜。
胡雪岩身為一名商人,以“仁”、“義”二字作為經商的核心,善於隨機應變,決不投機取巧。他富而不忘本,經商不忘憂國,在賺了錢的時候大行義舉,獲得人們的高度讚揚。他協助左宗棠西征,維護了祖國領土的完整,在救亡圖強的洋務運動中,他也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當然,胡雪岩也未能跳出商人的圈子,所以他身上也就自然帶有商人的劣根性,富裕了就在生活方麵極盡奢華。但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在胡雪岩的身上,更多的是值得我們今人學習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