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愛並不是雙目對視—而應該是朝同一個方向投視。隻有這樣,愛才會延續下去。
成功的男人都有清晰的目標
1910年,有兩個年輕人合租了紐約市一所廉價寄宿公寓的一間房子。其中一人名叫戴爾卡耐基,他是一個來自密蘇裏州玉米種植區的幻想家,他沒有見過什麼世麵,就讀於美國戲劇藝術學院。另外一個年輕人是來自麻州鄉下的孩子,名叫惠特尼。
戴爾告訴我,惠特尼出身農村。他和其他窮困的鄉下孩子唯一不同之處是:他決心將來要成為一家大公司的老板。惠特尼在城市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為一家大食品連鎖商當零售店員。惠特尼工作十分努力。為了更好地了解業務狀況,便
利用午餐時間到批發部門去工作。他這樣做雖然不會得到別人的感謝和額外的薪水,但給老板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當一份更好的工作出缺時,老板就想到惠特尼而把工作給了他。
惠特尼從零售店員升為業務員,然後是部門主管、區域經理。隨著時間的消逝,惠特尼漸漸地升了上來。盡管人們認為他已經很成功了,但他不免會有失望和挫折感。在為這家公司服務多年之後,他感到自己到了盡頭,因為總裁在公司裏有太多的親戚了,這些人的能力卻根本不如他。在另一家公司,他發現晉升的依據是年資,因此,他知道他到死都無法成為公司決策性高級職員。
但是他一直沒有忘記自己的目標。當他成為“橘子包裝公司”的總裁後,終於實現了他的夢想。後來,他又創設了“藍月乳酪公司”。
當年,惠特尼初進城時,曾對公寓裏的室友戴爾說:“有一天我要成為一家大公司的總裁。”這句話並不是癡人說夢,他是在堅定自己的內在信念,為自己定下一個目標,以此來鼓舞他人生當中的每一次行動。
為什麼惠特尼轟轟烈烈地成功了,而那麼多的人卻失敗了呢?雖然他工作努力 —可是別人也和他一樣努力。他隻在工作之餘自修,所以學曆應該也不是問題的答案。問題關鍵是,惠特尼知道他的目標。當他加班,當他換工作,當他學習業務上的新知識時—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這個目標。而其他人呢?他們卻缺乏這種清晰的目標。
漫無目的是這些不能成功者的咒語。他們茫茫然地找份工作—茫茫然地結婚生孩子—他們蹉跎歲月,一直在彷徨地期望事情會有所改變,心裏卻缺乏清楚的欲望和理想。
找出丈夫對生命的渴求和希望
紐約市新溫斯登飯店成立了一個“易職診斷處”,創辦人及指導員是安海沃德,她專門為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的人士提供參考意見。我花了好幾個下午和安小姐討論失業的問題。她告訴我,大部分上門來求教的人的主要問題,就是不明白自己在追求什麼。因此,她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幫助他們澄清自己內心當中的希望和野心。
每一位妻子所能幫助丈夫的,首先便是幫助她丈夫找出對生命的渴求和希望,然後她才能與丈夫精心合作,實現這些夢想。
合著《婚姻指南》的塞默和伊瑟克林,相信快樂的婚姻需要夫妻具有共同的夢想。至於夢想是什麼並不重要 —例如一幢新房子,一趟歐洲旅行,或是一個大家庭 —共同擁有一個夢想才是最重要的。
“關鍵在於,”他們說,“對眼前的生活有所希望,然後盡其所能去實現它。快樂、情趣、參與感都會從構思、夢想和希望中獲得,從共享勝利與失望,成功與失敗中獲得。”
堪薩斯州的威廉葛理翰夫婦的成功便是基於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夢想。在威基塔,威廉葛理翰油料公司是一個逐漸受人重視的公司,負責人威廉葛理翰便是它的主要功臣。在還不到 50歲之前,他就已經從油料經營和投資中賺得可觀的利潤。同時葛理翰和他的夫人瑪瑞麗也擁有許多令人羨慕的婚姻成果:6個健康的孩子,富有、漂亮的家居,成功的事業 —這一切使他們對未來的歲月充滿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