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這些小事,越早知道越容易幸福 (3)(1 / 2)

而對於我們來說,不該停止讀與自己專業相關的書,為了使自己把手頭上的事情做得出類拔萃;也不該連一本有關生命意義的書也不看,那樣我們會漸漸失去做人的深度。

滋潤心靈的精神食糧,永遠不會嫌多。而讀書,是滋潤心靈、完善自我的唯一途徑。讀書也是講究方法的,我們在閱讀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點:

1.采眾長

讀書需要廣涉群科、博采眾長。寬打基礎窄打牆,是讀書方法之一。我們欲在任何一個領域中有大的建樹,博通是必行之路。科學和藝術看來是相距甚遠的領域,可也有許多相通之處。諾貝爾獎獲得者格拉索在回答“如何才能造就好的科學家”的提問時,他答道:“往往許多物理問題的解答並不在物理範圍之內。涉獵多方麵的學問可以提供廣闊的思路,如多看看小說,有空去逛逛動物園也會有好處,可以幫助提高想象力,這和理解力、記憶力同樣重要。假如你未看過大象,你能憑空想象得出這種奇形怪狀的東西嗎?對世界或人類活動中的事物形象掌握得越多,越有助於抽象思維。”

2.莫做書奴

書,本應是人的奴仆,為人所用。可有時卻相反,因為有的人卻成了書的奴隸,這不能不令人痛惜。不顧實際、死啃書本的人,甘作書奴,這樣的人讀書越多,卻會變得越癡呆。因此,要善於駕馭書本,居高臨下地讀,而不要將自己埋進書本之中,被書淹沒。你應占有書本,而不能為書本所左右、被它占有。有書就要去讀,達到為我所用。有了書而不去閱讀,就是莫大的悲哀。

3.擇優而讀

讀書,需要選擇。試想:一個經常在閱讀沉思中與哲人、文豪傾心對語的人,與一個隻喜愛讀凶殺言情故事和明星花邊軼聞的人,他們的精神空間是多麼不同,他們顯然是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中。

在茫茫書海中,我們要力求尋覓上乘之作、經典之作,要多讀名著,多讀“大書”。所謂經典名著、“大書”,需要經過時間的沉澱和篩選。一些社會學家曾做過統計,其結論是:至少要橫穿20年的閱讀檢驗而未曾沉沒,這樣的著作方有資格稱為經典、名著。擇優讀書,需要一種選擇、琢磨工夫。我們應汲取前人的經驗,將讀書效率提高一個層次。

嚴文井說:“讀書,人才更加像人。”在更多的時候,讀書不隻是與官財光榮相連,它是人的風骨的基石;它是文明的衛士,守衛在沒有痰跡的風景線上;它是我們行為風範的精靈,不會使我們把商品和零錢扔給櫃台外邊的顧客,惹惱了他們後,還不知道為什麼;它也是青春智力的儲存器,使我們未來不至於像自己的父母一樣,送給孩子一本書,上麵畫滿強調線的卻全是新人們認為最不深刻的地方;它也是人類經驗的車船,就像培根描述的一樣:“如果船的發明被認為十分了不起,因為它把財富、貨物運到各處,那麼我們該如何誇獎書籍的發明呢?書像船一樣,在時間的大海裏航行,使相距遙遠的時代能獲得前人的智慧、啟示和發明。”

能讀書,是一種幸福;讀好書,是一種幸福;從書中感悟我們的人生和理想,是更高境界的幸福。

信仰,是心靈安寧的指示牌

我們對一件事物的信仰,應當有助於發掘和解放我們的內在心靈。可以說實現自己的本性本身就在我們的信仰中。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信仰是人類特有的心理現象,是指人們對於一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的信奉和遵循,是統攝其他一切意誌形式的最高意識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