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 心理學中的幸福因子(1 / 1)

當我們奮力考上夢寐以求的學校,全家人歡喜雀躍地抱在一起的時候;當我們賺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為自己置備心儀許久的物品的時候;當我們在工作上備受器重和信任,事業一帆風順的時候;當我們在愛情上大豐收,懷抱愛人在照相機前燦爛地微笑的時候……總會有一種滿足感,而這種感覺,就叫做幸福。

有人說過,幸福的多少,來自有幸福感的事情的多少;幸福的大小,來自所做有幸福感之事的大小;幸福的長短,來自有幸福感之事持續時間的長短,如大的夢想、目標、願望等都是比較長的樂趣;幸福的深淺,來自該事在你心中地位的深淺,如愛情、友情、偉大之事等。

但是,有人會疑惑:為什麼我就是不快樂?為什麼我就是感受不到一丁點的幸福?為什麼我什麼都不缺就是缺少快樂?

其實,我們是幸福的感知者,而每個人又有每個人的幸福認知。或許是一杯水,或許是一本書,或許是一次旅遊……幸福的感知總是和我們自己的“心”分不開的,人的生存狀態、思維結構不同,自然對幸福的理解也就不同。然而,現在的社會,快速運轉的生活節奏和大腦運作,似乎讓人們沒有閑暇去感知。我們早出晚歸,我們埋頭苦幹,我們奮勇拚搏……卻在很多時候又感覺到空虛和迷惘,似乎在生活和生命中缺少了那麼一點東西。我們遺忘了自己奮鬥的初衷,甚至目標,隻因為在社會大齒輪的運轉下,我們也開始機械化了。

這種狀態叫做幸福的迷失。而要逐漸調整和改變,不是簡單地轉換一下物質環境就可以滿足的。而是要從心理——從內在開始補充幸福的養分。

當幸福變成了稀缺品,我們大聲抱怨著自己的不幸其實是外部世界的悲劇時,我們總是這樣對自己說:我不幸福,因為我沒有錢,沒有房子,沒有車子,沒有傲人的身材,沒有出眾的學曆……我們把自己放在苦水裏麵,看見的總是自己沒有被填補的生活黑洞,於是,很多人傷心、悲憤、寂寞,隻因為他們對已擁有的幸福的漠視。

在我們的生活中,物質世界固然重要,但是幸福感、快樂感、愉悅感、滿足感、自由感等,卻都是寄宿在心靈中的寶藏。這些感覺並不是花一塊名表、一輛跑車、一棟別墅可以直接換來的。

打開這本書,我們可以開始了解,其實幸福離我們並不遙遠,獲得幸福更不是一件難事。我們可以從心理上進行調整,從思維上開始改變。其實,幸福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它與金錢、名利沒有直接的關係,它其實就在我們自己的心中隱藏著,隻是等待我們去“激活”。更難得的是,我們還可以學到怎樣找到幸福,怎樣收獲幸福。在與人交往的時候、戀愛結婚的時候、打理辦公室的時候,處理家庭關係的時候,甚至是一些生活小細節……我們都能從中發現幸福,從中獲取幸福。

幸福其實很簡單,它就在我們的心中,可以靠自己親手創造。這就正如美國總統林肯所說的——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他們認定自己有多幸福,就有多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