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調做人煩惱少
季羨林在分析到“天人關係”時,用“尾巴蹺得越高,危險性越大”這一風趣幽默的語言概括說明了。人類對自然界搜刮斂取越多,受到自然災害性的懲罰也就越嚴重。嫣然一笑之餘,不免聯想,處理人與人的關係也是如此,尤其是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用季老的話說,就是“自命天才的人層出不窮”,“翹起尾巴做人”的人到處都是,自命不凡的人更是多之又多。縱觀曆史翹起尾巴做人的人比比皆是,結果都是不僅徒增許多煩惱,自己也損失慘重,後果不堪設想。西楚霸王若非圖一時之快,也不會自刎於烏江;隋煬帝如不自以為是,也不會自斷隋家朝堂。《後漢書·馬援傳》上載:“子陽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不如專意東方。”東漢初年,自視甚高、朝霸一方的公孫述在接見與他同鄉的馬援時,高踞殿上,擺出君王之勢,以君臣禮節賜予馬援官職,從而錯失馬援這一員猛將。馬援投靠光武帝劉秀,最終,公孫述為劉秀所滅。三國時李康的《運命論》中有“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前鑒不遠,覆車繼軌。”《後漢書·黃瓊傳》中又載:“嶢嶢者易折,皎皎者易汙。《陽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翹起尾巴做人容易失去人心,終成孤家寡人,留下不美名,且易一敗塗地眾人脫離。溈山靈佑禪師曾在大溈山修行布道七八年之久。溈山在荒野之中,豺狼野獸甚多,山勢也異常險峻。靈佑禪師對此不以為然,以橡栗為食,猿猴為伴。這期間,他在山上不曾遇到一個人。後來,靈佑下山,到其他地方布道。當他剛剛走到半山腰,一群豺狼虎豹在前麵攔路。靈佑禪師說:“若我與溈山有緣,你們就散開一條路來;若沒有緣分,你們就指直接把我吃掉,不要攔我。”說完,這些野獸都各自散去。靈佑在這山中又住了下來。溈山靈佑禪師曾拜師於百丈禪師門下修行。百丈禪師為了幫助靈佑傳道,派來十多個僧人來到山中。一些百姓知道此事以後,也到溈山協助僧人們修建寺廟。一年多以後,寺院香火逐漸旺了起來,後來增加到了一千多名弟子。德山禪師也慕名而到寺廟裏參禪。一到寺廟,他就直接進入法堂,環顧四周便連聲說“無”。原來他的意思是說法堂裏一切全為無,一副隻有他完全悟道的姿態。隨後他趾高氣揚地走出法堂。靈佑禪師見狀不動聲色,像什麼都沒有看到似的。第二天,德山禪師又直奔法堂,喊叫到“和尚”。聲音未落之時,靈佑拿起拂塵就朝他打過來,被德雲迅速截住。此後,德山禪師自覺終於討回了麵子。弟子們對此憤憤不平,但後來,靈佑禪師向弟子傳道時說:“這樣的人以後不免會叱喝謾罵佛祖。”就如季老所說,德山禪師是一個“自命天才的人”,為人處世,修行悟道,到處“翹尾巴”,目中無人,自視甚高。參禪悟道不成,倒是一場徒勞之行,更徒增許多煩惱和無謂的爭端。南非總統曼德拉的老師曾經做了一個測試。他在白紙上用黑筆點了個點,問曼德拉:“這是什麼?”曼德拉的回答是“一個黑點”。老師否認曼德拉,說:“這是白紙一張。”人的目光如果隻集中在這一個黑點上,看到的會越來越少,目光隻會越來越短淺。隻有用寬容之心放下這個不算什麼的黑點,才能擁有更廣闊的眼界,走出更開闊的人生。低調做人,不抱怨是非,不為小恩怨所遷怒,便不會產生事端,徒增煩惱。季老為人低調、不吹捧,作文謙虛、不做作,他將越來越多的“自命天才的人”歸為了“社會上不安定的因素”,甚至於害怕這樣的“天才”,可見其嚴重的後果對社會造成的危害之大。為人低調最直接的收獲便是減少了由做人的焦慮和處世的惶惑而產生的許多可有可無的煩惱。低調為人的哲學,能加強別人對自己的接納程度,提升自己的親和力,獲得融洽的人際關係。埃及阿克圖國王於4000年前給他兒子一個忠告:謙虛一點可以使你有求必得。地不畏其低,方能聚水成海;人不畏其低,方能孚眾成王。低調做人,寬厚待人,才能被眾人所接納,形成立世之基。漢代的張良位高權重,善始善終,與他低調為人處世的態度有重要的關係。當時,漢高祖劉邦欲廢掉呂後所生的太子劉盈,立戚夫人之子趙王如意。呂後宣張良覲見,讓他想法子。張良聲稱在對付項羽時耗盡了智慧,如今無計可施。呂後還是不肯放過張良,將其扣留在府中,隻有他能出一計策方可安全離開。不得已之下,張良說:“我真的沒法子,您還是去找桑山的四位老者吧,他們是天下最聰明睿智的人,一定能幫您兒子保住太子之位,而且必須要讓太劉盈子帶著禮物親自登門拜訪。”於是,呂後暫且放了張良,四位老者也被請到了宮中。一次,皇帝設宴,欲廢掉太子。不料在吃飯之時,太子身後緊隨著四位老者,他們頭發和胡子都像雪一樣潔白。皇帝問他們:“四位老先生,為何我千方百計都請不來,太子卻一請就來呢?”四位老者說:“天下和我們一樣的讀書人,全都會恭敬於像劉盈這樣禮賢下士、名滿天下的太子。”劉邦見劉盈羽翼豐滿,覺得廢去他的太子之位已經不妥,所以就放棄了。張良的聰明正在於他低調做人之處,他讓劉盈放下太子身份親自去請四位老者,才能使太子得高人輔佐。俗語中有:“低頭是稻穗,昂頭是稗子。”山峰不言,依舊高聳雲端;大海無語,依然納入百川;大地沉默,亦能承載萬物。低調做人可以暗蓄力量,讓人安全走完充滿陷阱的人生之路。知足,知不足人在多數時候是應該懂得知足的,正像成語“知足常樂”說的那樣,隻有人們先明白對於生活的種種要知足,生活才能讓人感到更長久的快樂。有人曾說過,人是否富裕、是否快樂,與他本身所擁有的多寡無關,而是與他的心態相關,而最好的心態莫過於知足。這就是北宋著名隱逸詩人林逋所說的:“知足者貧賤亦樂,不知足者富貴亦憂。”不懂知足是很危險的,人一旦丟棄了知足之心,就會迷失心智,沉淪於過多的欲望之中。由此也可知,人要知足。這也是古人就有的智慧,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說:“禍莫大於不知足。”中國人自古就倡導知足常樂,這可能與近兩千年的封建社會君主的愚民政策有關。然而知足常樂確實也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得隴望蜀、利欲熏心終究不能讓人們得到穩定踏實的生活,得到心靈真正的平靜。所以說,聰明人還是要明白適可而止,知足常樂。說起古今中外最懂知足常樂的智者莫過於莊子。莊子心思明淨似神,行為飄逸似仙,其德行常為後人們讚頌與向往。他的智慧確非後人所能揣度,但將他的哲學用在俗世的生活中也並非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莊子雖享譽後世,但他活著的時候,生活非常困苦,常常食不果腹,可他卻始終安貧樂道,享受著世人難享的快樂。其實莊子之才,在當時已為各國君王所看重,據說楚王就曾想讓莊子到楚國去任職做官。有一天,莊子正在河邊怡然自得地垂釣,楚王手下的兩位大臣身負楚王的期冀,親自帶著禮物來拜訪他。這兩位大臣並沒有見過莊子,所以當他們看到腳踩破爛草鞋,身著麻布舊衣的莊子時很驚訝。可他們再一細看,發現莊子神態怡然、雙目有神,自有一番超脫之氣,很像一位德才兼備的隱士,就謙恭地對莊子說出了楚王想要請他出任楚國大臣,幫楚王治理國家的請求。莊子聽罷卻依舊坐在那裏垂釣,絲毫沒有回話的意思。兩位大臣於是又將剛說過的話重複了一遍。這時莊子才慢吞吞地說:“我曾經聽說楚國曾有一隻死去的神龜,楚王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