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近百歲的老人,用他洞察世事的雙眼和勤於筆耕的雙手,進行了一次跨越文化的人生旅行後離開了我們,這位老人就是季羨林先生。人們往往不知應該用什麼樣的語言來“限定”這樣一位學者,因為在他身上,光環太多,桂冠太多,常讓人無法企及。
季老是勤奮的,也是幸運的。1911年8月6日,他出生在山東清平的一個農人家庭。6歲的時候,投靠濟南的叔父,開始了自己的求學之路。18歲時,師從著名翻譯家董秋芳先生,19歲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係,師從吳宓、葉公超等人。在此期間他還選修了陳寅恪、朱光潛、俞平伯、朱自清等著名學者的課程,受益匪淺。
對於季老在學術上的造詣,學界自有公論,普通人亦很難評價,但季老淡泊名利、樂享人生的人生態度,卻很值得後人反思與學習。
季老對待人生的態度,謹慎而謙虛,他自認為是一個平凡至極的人,和大多數人一樣,飲祖國水,食祖國糧,談人生事,如果說他有什麼過人之處,那就是生活的曆練和勤於思考的頭腦。
季老去世的時候,已經是98歲高齡,他一生的經曆可謂一則現代傳奇故事。年輕時,他從山東鄉間的小路一路走到了祖國首都,期間還赴德留學,這一時期,留下了季老自強不息、奮發向上的足跡。
出國留學的10年裏,季老從沒離開過學校所在的兩個城市,他專心致誌於自己的學習與研究之中,季老耐住了寂寞,十載寒窗也為他後來贏得的諸多榮譽奠定了伏筆。
“文革”期間,季老為了維護心中的正義與神聖,依舊堅定執著地選擇真理。這種對信仰的熱忱,展現了他的人生境界。
即使是年老之後,季老依舊不忘反思自己,他親自摘取了自己頭上的三項桂冠,即“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和“國寶”。其謙遜的態度,讓人甚為敬佩。
雖然季老曾經言明,人生對與大多數人而言是無意義的,但他的諸多作品都展現了他積極的人生態度,他的人生態度中沒有高調而矯情的虛榮。他的人生觀完全植根於現實生活之中,其感悟似細水長流的甘泉,平實而真誠,簡潔而更見清靈。
相比季老樸實而富有生活氣息的人生態度,如今的人們常被生活的細枝末節所迷,被功名利祿所惑,成了名副其實的庸人與俗人。
人生是誰也無法規避的一種現實,在麵對這種現實的時候,有人選擇用實用主義的機智與狡黠處世,也有人用渾渾噩噩的態度得過且過。與之相比,季老麵對人生的態度,更像是中國古代君子修身養性時所持的“慎獨”思想,自我修行的意味極濃。
在季老的著作中,時刻透露著他清明睿智的人生智慧,季老無疑成了指引後人的一盞指路明燈,聆聽季老的人生觀,仿佛是季老本人站在我們人生的每一個十字路口處,疏導誤入歧途的人們。
也許對普羅大眾來說,這就是名人的價值———用他們極富典型意義的經曆與感悟點化眾人。這也正是本書的主旨所在。
這本關於季老人生真意的書,既是一本人生智慧書,也是一本勸人向善、修身養性的書。如果你是一個有感於人世清濁的人,此書就會成為你最忠誠的良師益友。
———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