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結束後,世界處於相對和平的狀態。但許多國家的情報機構並沒有因此削減力量,因為他們有了其重要性並不亞於竊取他國政治軍事機密的新任務:竊取他國的商業秘密,為本國企業服務。目前,美國中央情報局把60%的人力和財力放在了搜集經濟技術情報、竊取商業秘密上;日本在戰後經濟得以迅速發展,有“東洋鼴鼠”之稱的日本特工功不可沒,他們竊取了大量的科技與工業情報。
竊取他國的政治軍事秘密是為了侵略他國的領土,而竊取他國的商業秘密則是為了占領他國的市場。在當前的國際競爭格局中,後者似乎更具有現實意義。
隨著前蘇聯的解體與冷戰的結束,許多國家的情報機構與職業間諜,都有了新的定位,新的使命,從過去以搜集政治、軍事情報為主轉向以搜集經濟、科技秘密為主。於是,在間諜的群體中,便分出了新的一類,這便是目前在中國還罕為人知的商業間諜。所謂“商業間諜”,就是受某政府或某集團委派,專門竊取商業秘密(包括科學技術和經濟貿易情報)者。其中一部分是企業或者集團的非職業間諜,一部分則是間諜機構中的職業間諜。他們的目的就是千方百計竊取他人的商業秘密。而且由於商業活動遍布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麵,以至他們無孔不入、無縫不鑽、無所不為、無密不竊,從而在全球掀起了一場沒有硝煙的商業秘密戰。我們看看2000年曝光的幾起間諜案,便能清楚地看到,大量的職業間諜已從戰場轉向市場,開始了不擇手段的商業竊密活動——
2000年2月23日至24日,歐洲議會委員會召開特別聽證會,專家們在會上向來自歐盟各國的代表提交了一份令他們大驚失色的報告。報告指出,長期以來,美國國家安全局一直在使用著一套覆蓋全球的電子監控係統竊取各國情報,包括歐盟國家的商業機密,從而使歐盟各國遭到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2000年4月5日,俄羅斯國家安全部門在莫斯科拘留了一名美國人,罪名是他在俄羅斯從事商業間諜活動。該部門發布的聲明指出,這個美國人名義上是一家私人公司的主管,但實際上是美國中央情報局特工。逮捕這名美國人後,搜查了他的隨身物品,發現裏麵有各種設備的技術圖表,以及他向參與俄羅斯國防工程人員詢問有關問題的談話錄音和這些人員收到酬金後的收條。
2000年6月28日,全球第二大軟件商美國Oracle公司終於承認,他們曾經聘請職業間諜,對與微軟有往來的團體進行間諜活動,其結果是最後促成了聯邦政府最終以反壟斷的名義對微軟進行了製裁。據報道,在微軟受反壟斷調查期間,與微軟公司有密切往來的企業與工商團體頻頻傳出物品神秘消失的事件,包括機密文件與筆記本電腦都曾在辦公室離奇失蹤,不久後這些資料卻又忽然在媒體上曝光,而且內容均對微軟相當不利。微軟公司懷疑,有反微軟的勢力在暗中資助這些商業間諜活動。現在真相大白,原來是他們的老對手Oracle所為。
2000年7月,從蘇黎世傳來消息:一直以安全保密而引為自豪的瑞士銀行卻發現了一起內外勾結的銀行間諜案,有7名銀行雇員和4名私家偵探被發現向13名外國人泄露客戶信息。這11名“銀行蛀蟲”已被以“商業間諜”及“違反銀行保密法”的罪名起訴。
2000年8月出版的《星期日時報》稱,為了贏得向希臘出售250輛坦克的合同,法國的特工人員使出了各種手段,他們不僅竊聽競爭這筆合同的英美軍方坦克專家的通信,而且在希臘舉行的野外試驗中破壞英美坦克的展示。據稱,法國特工在英“挑戰者”和美國“阿布拉姆斯”坦克進行野外測試時幹擾了坦克上的衛星定位係統。這兩種坦克當時正在同法國的勒克萊爾坦克爭奪這筆金額高達16億歐元的坦克合同。事後的調查表明法國特工製造了這起衛星傳輸錯誤,他們用一種可遠距離遙控的小型發射機在英美坦克進行測試時,發射與定位衛星頻率相同的強大信號,使英美坦克的衛星定位係統失靈。英美軍方為此警告本國專家在出訪法國時應提高警惕,不要討論工業秘密,同時要保護好機密文件。
另據報道:由克格勃脫胎而來的俄羅斯聯邦安全局擔負著一項秘密使命——監視互聯網,以此收集情報進行商業間諜活動。據發表在俄羅斯媒體上的報道,俄聯邦安全局曾強迫本國眾多互聯網接入服務商安裝網絡監控設備。不久前,俄一名政府官員首次公開承認確實存在對互聯網進行監控的活動,這項行動的代號是SORM-2。
據報道:美國商務部的“促進貿易協調委員會”主持了一個行動中心,專門負責“偵測”外國廠商是否在第三國利用不當方法取得合約,而影響到美國公司的商業利益……
隨著冷戰的結束,隨著科學技術與經濟情報在社會發展和國際競爭中的地位日益加強,許多間諜機構調整了工作方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搜集和竊取商業秘密上。克林頓入主白宮後,便明確向CIA下達“新任務”:收集他國的商業秘密,為美國企業助一臂之力;日本提出“情報立國”的發展思路,派出了大批的特工人員滲透全球從事商業間諜活動;前蘇聯解體後,克格勃名義上消失了,事實上他們改頭換麵大都成了當今最具經濟價值的商業間諜……
隨著商業秘密在經濟競爭中的影響力越來越顯著,竊取商業秘密已成為許多職業間諜與非職業間諜的基本工作或主要任務。
中國不是世外桃源,同樣是商業間諜覬覦的對象。尤其是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以及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更使中國成為一些商業間諜竊取商業秘密的金礦,到中國來竊取商業秘密者頻繁而至,給我國的經濟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遺憾的是至今為止,還有許多人對商業間諜的麵目不甚清楚,對商業間諜的行為不能察覺。因此,我們不能不了解當前間諜機構的動向,了解商業間諜的竊密方法,從而為我們做好保密防範工作打下基礎。
一、從戰場到市場:國際間諜大轉移
竊取商業秘密,CIA出手不凡
提起美國的中央情報局(CIA),我們並不陌生。這個目前全球最大的間諜機構,又把黑手伸進了世界各國的經濟技術與商業貿易領域之中。
1995年春季,美日貿易談判火藥味正濃時,美國威脅要對日本豪華轎車的進口實行製裁。雙方為此展開了一場唇槍舌劍的談判。在這場談判中,美方屢占上風,並且態度越來越強硬,最終迫使日方代表橋本龍太郎作出了讓步。橋本龍太郎不知道,美國談判代表身邊有一個CIA的情報小組相隨。每天早上,這個情報小組都要向美國談判代表坎特及助手提供情報。這些情報是由中央情報局東京站和國家安全局通過電子竊聽,竊聽到日本有關官員和豐田、日產汽車公司主管人員之間的談話,經過華盛頓的專家進行分析整理得到的。通過這些情報使坎特知道了橋本龍太郎受到各種壓力,隻要自己不鬆口,日本方麵就會作出讓步。
美國中央情報局現在有兩萬多名專業間諜在全球活動,過去他們主要任務是竊取其他國家的政治、軍事、外交情報,同時從事一些破壞和顛覆活動。1993年,克林頓入主白宮後,要求中情局把搜集全球各地重要的經濟和科技情報放在首位。他向中央情報局下達了三個新任務:
一、保護和維護美國經濟、科技在世界市場的高度競爭優勢;
二、保證美國金融市場的絕對穩定;
三、預測並防止有可能直接影響全球金融市場和損害美國經濟利益的重大經濟、金融危機的發生。從此,收集有關情報以保護和加強美國的商業競爭力,保護技術、金融安全便成為美國情報機構新的主要戰場。
過去,CIA用匕首、用無聲手槍之類的東西去竊取政治、軍事情報,用爆炸、暗殺之類的恐怖活動去顛覆其他國家,曾經大顯身手;現在他們則在“溫爾文雅”的經濟活動中去竊取他人的商業秘密,同樣也是出手不凡。1995年,美國中央情報局在美日汽車貿易談判中有所突破,他們竊聽了日本有關方麵內部談話的情報,中央情報局的商業間諜角色得到了美國政府和企業的認可。1995年7月4日,克林頓在中央情報局舉行的隆重儀式上,毫不隱瞞地對在座的眾間諜說:“你們的努力將促進美國的繁榮。”
目前,美國中央情報局依然是世界上最龐大的間諜機構,它的使命就是運用各種手段獲取情報。隨著冷戰的結束,中情局雖然在竊取軍、政情報方麵的職能不斷削弱,但中情局並沒有因此而消亡。日益濃厚的商戰氣氛,使他們重又找到用武之地。
為了“更方便”地搜集經濟情報,美國中央情報局還專門成立了“全球問題辦公室技術和工業競爭部”,利用美國在加拿大、法國、德國及其他國家的公司開展商業間諜活動。許多間諜搖身一變,成了美國駐外企業的工作人員,但他們的任務不是去經商辦企業,而是千方百計搜集和竊取經濟技術情報。
規模最大、行動最詭秘的美國國家安全局在竊取商業秘密上也自然不甘落後。他們擁有的最先進的全球監控網絡,由52個超巨型計算機組成,能夠采用衛星技術對世界各大企業進行無孔不入的偵聽,包括電話、傳真和電子郵件。另外,他們還負責監控互聯網絡,並雇用黑客對目標發動進攻。
美國國家安全局目前主要對歐洲的政府機構和私營企業公司進行商業間諜活動。
1998年,德國風力發電機製造廠ENERCON公司就將新研製的節能風力發電機作為“秘密武器”投放到美國市場,卻遭到來自當地的肯尼科技公司的指控,宣稱他們早已有同類產品獲得了專利。美國法院隨即作出裁決,禁止ENERCON在美銷售該產品。ENERCON一下子氣昏了頭:本來是自己研製的新產品,怎麼會有人在美國獲得了專利呢?經該公司多方努力,終於查明是商業間諜竊取了他們的商業秘密。當年8月,一位拒絕透露姓名的美國國家安全局工作人員同意在德國的電視節目中以黑色側影的形象出現作證,公開他盜取ENERCON技術秘密的真相。他說,他使用通訊衛星跟蹤該公司在北海實驗室和生產中心之間的電話和互聯網,於是所謂“精密武器”的詳細資料被分毫無差地送往了肯尼科技公司。用高科技手段竊取高科技秘密,美國間諜機關在商業秘密的竊取上最舍得下血本。
為美國企業助一臂之力,這已成為美國情報機構的一句公開的口號。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們不擇手段地搜集與竊取其他國家的商業秘密。最近,CIA和英國政府通信指揮部決定投資製造下一代美國8X係列光學偵察衛星,這一決定將使他們有能力拍攝世界任何地方沒有完全掩護的活動。而該衛星的偵察重點,就是商業和工業情報。日本特工滲透全球搞情報與西方諜報網不同的是,日本的情報機構從誕生之日起,就是以搜集經濟技術情報為首要任務。對此他們也並不隱瞞,雖然這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日本的一些工業大學甚至專門開設“商業間諜”課程,為日本公司培養商業間諜和反間諜人員。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由於長期的戰爭,日本經濟嚴重衰退,幾近崩潰的邊緣,民不聊生。戰爭結束不久,日本就建立了一個與西方國家的諜報工作範疇不同的全球性情報搜集係統,這個係統雖然也搜集政治、軍事等方麵的情報,但其中85%~90%屬於經濟技術情報。這個係統從工作一開始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為日本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貿易、商業、市場、技術開發、經濟研究及一切有益於發展經濟的情報。
20世紀50年代初,日本先後花費近十億美元,派了數千人到經濟發達的國家去考察,結果幾乎把當時西方曆年的所有技術都搞了回來,創造了數千億美元的利潤。
日本過去進行軍事侵略,而現在對外進行經濟擴張,情報可以說一向是日本的生命線。隸屬於日本防衛廳的“統合情報本部”就有近2000名成員,他們與“內閣情報調查室”的成員一起,構成了日本龐大的間諜網,覆蓋全球,並建立了亞洲最大的電子偵察、衛星接收、電訊竊聽、密碼破譯的基地。據一位美國記者報道說,日本的商業特務幾乎遍地都是,僅東京一地就有380家經濟偵探事務所,專門從事竊取商業秘密的活動。日本的情報觸角伸到了世界的各個地方。可以說,世界上哪裏有新技術,哪裏有市場,哪裏就有日本的情報人員。
瑞士手表曆史悠久,技藝精湛,在世界市場上長期居於霸主地位,直到1976年,瑞士手表產量仍是日本的一倍。但是在電子手表領域,日本卻遠遠超過了瑞士。而瑞士著手研製電子手表起步最早,1952年就正式成立了電子鍾表中心。1967年奧米茄公司正式生產音叉式電子表,同年瑞士電子鍾表研究所研製的水晶式電子表在日內瓦天文台舉辦的精密鍾表比賽中奪冠。這已是瑞士研製的第三代電子表了,但是售價卻高達數百乃至上千美元一隻。此時日本的電子鍾表研製剛剛起步,但是到了70年代初西鐵城公司便開始大量生產音叉式電子表,1976年日本電子表產量突破1000萬隻大關,以物美價廉占領了市場。此時瑞士電子表產量僅及日本一半。日本後來居上的訣竅在哪裏?在商業秘密的獲取上。
20世紀60年代瑞士天文台舉辦一年一度的精密手表比賽,日本商業間諜打了進去,不是為了參評或參加學術活動,而是為了獲取商業秘密。其方法則除公開搜集外就是利用商業間諜進行偷竊。如1970年7月曾轟動一時的日本鍾表公司駐西德特派員杜塞道夫事件,就是因為盜竊瑞士水晶式手表圖紙而被逮捕起訴。1968年瑞士政府曾向瑞士鍾表業發布了一項內部指導性意見,即瑞士政府通過對市場調查和技術發展趨勢分析之後認為,機械手表發展到了一定的極限,無論從技術上、工藝上和款式設計上,經過幾百年的生產研究,基本上不會再有很大的突破。刺激消費者新的興趣和購買欲望的是電子表,尤其是水晶式電子表。告誡瑞士鍾表業應該把研究和生產的重點及時地轉移到該方麵來。當時,日本鍾表業剛起步不久,正不知往何方向發展。發展機械表自以為不是瑞士的對手,發展電子表又不知市場前景和主攻方向。瑞士這一情報對他們來說無異於久旱逢甘雨,於是便立即組織力量,瞄準水晶式電子表技術組織攻關。在此過程中,日本商業間諜通過情報活動發現,瑞士所以行動遲緩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某些技術方麵遇到了阻力而又遲遲不能突破,這就是金屬氧化物集成電路技術和液晶顯示技術。通過情報調研發現,掌握以上技術的隻有國外幾家計算機公司。為了獲取這項技術,日本選擇美國英特爾公司作為使用合作夥伴。與此同時,美國無線電公司發表了關於液晶顯示方麵的科研成果信息。精工舍公司立即派出一班人馬到美國收集該方麵情報並通過“內部交流”的方式達到了目的。終於,於1969年末日本水晶式電子表技術首先獲得了突破,隨即到來的是組織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產,生產成本大幅度降低,提高了競爭能力,很快以巨大的優勢至今牢牢地控製著國際消費市場。相反,瑞士以“鍾表王國”的老大自居,不注意商業秘密的保護,不重視情報研究和行動遲緩,先於日本十多年著手電子表研製,卻敗下陣來,招致無以估量的經濟損失和社會聲譽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