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必須在5秒之內拿出一條有價值的意見,否則曹操就會感到失望。我與他相交二十年,深知曹操對他人智力的鄙視就產生在麵對方麵對問題無法作答而沉默5秒之後。這被他視為一種智力的陽痿。
我看了一眼李初,這個天真的傻瓜還沉浸在參與軍議的狂喜之中,嘴巴笑著,兩眼直勾勾的,要麼是頭腦一片空白,麵對這匪夷所思的軍情放棄了思考,要麼就是陷入了衡量自己的意見與曹操可能的評價的泥沼裏無法自拔。
他沒有急智,隻是個平凡的人,一個擁有某些我所不具備的生存智慧的食草動物。他在這種場合幫不上我。
獅子和老虎永遠隻靠自己。
我必須在剩下的4.95秒之內把剛剛獲得的情報理出脈絡。
這4.95秒的時間就是我的兵,而曹操對我接下來的回答的佩服與欣賞,就是敵方大將的首級。
要斬下敵方大將的首級,目前兩種用兵的方式:
第一種,初步挖掘曹操已經提供的情報,然後提煉出最有價值的問題,繼而讓他提供更多的信息供我推理,徐圖後舉;第二種就是投入全部兵力決戰,深入挖掘曹操已經提供的線索,在進獲得進一步的情報之前就一鳴驚人,獲得曹操的敬佩。
第一種方式相對保守,失敗的幾率地,但如果失敗就也獲得不了,會給曹操留下反應遲鈍的印象,隻知道傻傻地問問題;而如果使用第二種分配兵力的方法,倘使沒能及時產生智力成果,則會被看做魯莽急躁與自以為是,這正是其他謀士攻擊我與曹操疏遠我的原因。
我沒有時間進入對這種選擇的衡量。這種時候,我把選擇交由直覺。直覺為我選擇了第二種。
接下來,我要用剩下的4.92秒的時間把已經有的情報梳理清楚,把拚圖的碎片拚到一起,讓它的形狀清晰地呈現出來。
我有兩條思維進路:
第一條,由個別情報的違和點入手,歸納出共性,然後依據這個共性推斷出益州兵的底細,再把它與我已知的曹操已經做出的軍事決斷聯係起來。這是由細到粗的路徑。
第二條,由已經獲得的整體軍情入手,找到其中的違和點,然後以它作為觀察基點,審視與益州兵相關的情報的違和點。這是由粗到細的路徑。
我選擇了第二種。因為這場軍議的最終目的是提供與赤壁之戰相關的戰略意見,而不是咀嚼與益州兵相關的八卦,所以推理的起點與起點都應該是宏觀戰略。這樣,即便推理失敗,沒能及時給出一鳴驚人的意見,我所呈現出的思路起碼仍然是清晰的。所以選擇第二種進路也可謂是出於控損的考慮。
還有4.88秒。開始吧!全軍進攻!
從最宏觀的角度看,整個事件的違和點在於:江陵軍團水軍前鋒在長江上與孫劉聯軍水軍初戰不利,退守江北,采取守勢,但是卻命令襄陽軍團按兵不動。這是違背軍事常識的。從短期看,蔡瑁水軍戰鬥力低下,急需要強悍的文聘水軍的支持,否則戰爭可能失敗;從長期看,這會影響我們隊東吳施加政治壓力,促使他們投降的戰略威懾能力。
這就是一直困擾我好李初的那個違和點!
就已有的情報而言,我可以把這個按兵不動的決定與“火燒赤壁,曹操八十萬大軍有去無返,曹操退回北方”這張預言紙聯係起來。
假設那張紙一語成讖,那麼,大軍崩潰,曹操退回北方的情況恰恰應該是按照常理出牌的情形中——即出現在江陵軍團與襄陽軍團集結之後。這就像官渡與倉亭兩場戰役中,袁紹的軍隊被集中殲滅一樣。
所以,曹操才會在襄陽軍團完成集結輜重裝船準備出發時,緊急下令按兵不動。為的是留有後手,避免荊州的兩大軍團被一鍋端。
這是一個階段性成果,但隻是輪廓,細節還沒有畫出來。
唉年齡大了,腦子有點累,此時還有3.75秒。我要稍微休息一下。
我看了眼李初,這個白癡傻傻瞪著兩眼,不知道在想什麼,真是可笑,白癡的特點就是經常露出那種傻了吧唧的眼神,哈哈哈哈;再看許褚這頭肥豬——他長得真像頭野豬啊,有鬃毛的那種。因為太肥,脂肪擠壓肺部,喘氣呼哧呼哧的,哎對了!“虎癡”這個外號會不會是從“呼哧”的諧音來的?哈哈哈沒準哦!
放鬆了一下,腦筋又變得清晰了。還有3.62秒。繼續!
假設曹操依據益州兵寫的那些預言做出了如此重大的軍事決定,那麼,他一定是相信這些紙上的預言的。問題是:那幾張紙真的可靠嗎?
首先,至少有兩張紙寫出了毫無意義的預言。
“龐統獻連環——殺龐統”
“諸葛亮借東風,殺諸葛亮”
第一張紙被證明是子虛烏有,因為把戰船首尾相接,也即“連環計”——根本不是龐統的主意。
第二張紙莫名其妙,什麼叫“借東風”?想不透,是指調集東方的兵力攻擊我們?如果東方真的有敵人,也許是青州的處於半獨立狀態的臧霸。但這可能性微乎其微,而且臧霸與我們的核心區域:許昌、洛陽、鄴城都相距甚遠,而且並沒有理由造反。遼東的公孫康更沒可能響應萬裏之外的孫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