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圓明二字,這墓主的身份似乎不言而喻。
六個月後,墓中所有物件清點完畢,除元代黃公望、明代郭熙墨寶等各朝書畫文物外,其餘物品均為康熙至乾隆年間產物,其中大多數則是雍正年間物品。
不少畫卷上刻有篆體陽文“養心殿鑒藏寶”,“八徵耄念之寶”等印,代表此畫原為宮廷私藏。
其中有一副畫尤為特別,長約七十公分,寬約五十公分,其上畫有一隻奇怪的白鵝,長著人的腦袋和鵝的身子,浮在白雪皚皚的湖麵上,紅掌劃撥,悠哉愜意,下配一首駱賓王的小詩,‘誐誐誐,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但,筆跡纖細有力,不像毛筆,似乎是羽毛筆寫成,所用更是自1959年開始在全國推廣的現代簡體字,且,畫卷下最上方卻刻有‘七旬清蔣的印章。
這是康熙皇帝晚年用的朱批私印。
其下還有雍親王,怡賢親王、果毅親王、恒溫親王等人的私印,最下方則有一圓形的大印,形似現在的政府機關的批印,上書‘圓明秋童’四字。
正和墓室牆上掛的那幅油畫相對應。
聯想到雍正帝自號圓明居士,他的死因又是曆史之謎,諸葛文直很是激動。
可惜,墓中沒有足夠強有力的證據證明他的猜測。
直到,79年秋。
那時國內境況已經好了很多,而當時大雨連降,專家預測慶輝縣很有可能發生泥石流,如果泥石流從山上下來,勢必淹沒這個清墓,為了保護文物,也為了進一步的研究,上級下令將墓中大部分葬品押送北京。
在拆除床的時候,工人發生了一點意外,導致床頭木板碎裂下陷,卻因此露出了床板中間藏著的明黃色包袱。
當時諸葛文直已經身在北京,明黃色包袱被送到他麵前的時候,已經被大學生們打開過,所以他隻見到三本日記和四幅畫卷,以及一些稀奇古怪的衣物。據說原本還有一本日記,卻不知在哪個環節丟失了,他甚感遺憾。
因為正是這些日記證明了墓主的身份,更爆出許多不為認知的驚天秘密,不僅關乎曆史,更關乎科學。
其中尚存的三本已經讓考古學家,曆史學家和科學家們研究了近半個世紀,直到二十一世紀,仍有諸多問題困擾著各界專家學者。
包袱中的衣物有:一件黑色鉚釘T恤,一條發白破爛牛仔褲,一個軍綠色背包,包上寫著五個鮮紅的大字:為人民服務。
四幅畫卷分別是康熙真跡,畫作《暢園春》,雍正真跡,手抄版《百喻經》,乾隆真跡,詞賦《安緹傳》,和一副不知何處的地圖。
三本日記中,第一本是印度原產,硬質精裝外殼,煙黃色紙頁。
第二本是中國古典線裝書卷,藍色封皮上寫著五個蒼勁雅致的大字:圓明園日記
第三本外殼由明黃色金帛包裹,如同清朝早期奏折。
最初,諸葛文直一人負責此次考古活動,所以這些資料隻有他一人翻看。
到了二十世紀末,隨著大批官方以及民間專家學者的加入,研究進入白熱化階段,卻也因為最後一本一直不曾找到,所以學者們遇到了巨大的瓶頸,‘懷疑論’的支持者也越來越多,為了引起社會注意,鼓勵私藏者交出第四本日記,這三本日記中的部分資料,被摘出來公開發表,出版,成為《圓明園日記合輯》。出版書上作者的名字是,秋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