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順其自然地戀愛(2 / 2)

但是可以肯定一點,健康人是以一種由激動而變為感激的反應方式而彼此相愛的,就如同第一次欣賞偉大音樂就愛上它一樣。他們對音樂感到敬畏,為音樂所征服從而熱愛音樂。即使事先並沒有想到要讓音樂征服,情況也是如此。霍尼在一次演講中認為愛他人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達到目的的手段,並且以此來界定非神經質的愛情。隨之而作出的反應就是去享受,去欽慕,去感受樂趣,去關照和欣賞,而不是去利用。聖貝爾納說得十分貼切:愛情並不尋求超越自身的原因,也不尋求限度。愛情是其自身的果實,是其自身的樂趣。因為我愛,所以我愛,我愛,為的是我可以愛……這類觀點多次出現在神學文獻中。人們努力將上帝之愛與凡人之愛區別開來,這常常是因為他們相信,無私的欽慕與利他主義的愛隻能是超人的一種能力,而凡人絕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具備。當然,我們必須反駁這一論點,要知道當人處於最佳狀態之時,在獲得充分發展之時,也顯示出了許多被視為超自然特權的特性。

如果把這些現象與我們的一些理論綜合起來考慮,這些現象能被理解得十分透徹。首先讓我們來考慮匱乏性動機與成長性動機(或者更恰當些講是成長性表達)的區分。前麵曾經指出,自我實現者可以被定義為不再受安全需要、歸屬需要、愛的需要、地位需要和自尊需要驅使的人,因為這些需要已經獲得了滿足。那麼,一個愛的需要已經獲得了滿足的人為何還要戀愛呢?一個被剝奪了愛的人之所以戀愛,是因為他需要愛;追求愛,是因為他缺乏愛,因而他就被驅使去彌補這一致病的匱乏。自我實現者肯定不是出於同樣的原因而去戀愛的。

我們必須看到,自我實現者沒有需要彌補的匱乏,他們已經超越了這些匱乏,而能夠去尋求成長、成熟和發展,或者說,能夠去尋求完美的個體和人種本質的實現。這種人所做的一切事情都來源於他們的成長,並且無須努力就可以將他們的成長表現出來。他們愛,因為他們是愛他人的人,正如他們和藹,誠實,不做作,是因為他的本性如此,這些都是自發地表現出來的,就像一個強壯的人之所以強壯,並非因為他願意強壯;一朵玫瑰之所以散發出芳香,並非因為它願意散發出芳香;一隻小貓之所以優雅,並非因為它願意優雅;一個小孩之所以幼稚,並非因為他願意幼稚。

自我實現者的愛情是順其自然的,而沒有那些支配著普通人愛情的費勁、緊張或努力。用哲學語言來說,自我實現者的愛情既是存在,又是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