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書台往事(1 / 2)

我們都是九零後,卻擁有七零、八零年代的生活。

那個地方直到現在都還是一副貧窮的樣子,那個叫做蘇台的地方。也許再過不了多少年,那個地方會成為一片森林,伸手不見五指的森林。之前的地名蘇台並不是這個蘇,而是書本的書。任靜還在那個地方讀書時,曆史老師曾經講過,之所以叫書台是因為在文革時期,學校對麵的小坡跟書台一樣,而取名書台。而它的變化則由那個時期所決定的,與它一起消失的還有那座塔,小學旁邊的一座塔。當然,它們的變化我們後代都沒有看見過,隻是聽曆史老師和老人們閑來說起過。

而就是在那樣的一個地方,發生了好多好多的故事。

那個地方沒什麼特別的,有人情味但是會在背後插你一刀,人人都在刻意逢迎,你根本搞不懂他們下一秒會發生些什麼、會說些什麼。鄰裏人就像是仇人一樣,會互相貶低,根本就不團結。如果你家有什麼事兒,則會被他們添油加醋的傳到更遠的地方,成為人人的話柄。而這所有的一切隻會讓人更加崩潰,明明做農活已經讓人身體勞累,而這樣的話柄無疑是更加讓人身心疲憊的了。

而在那樣的地方,唯一的精神寄托便是學習、去學校和同學玩鬧,因為在那裏你看不見任何與其他事有關的東西,有的隻是和同齡人一起的開心事,一起無憂無慮,不考慮任何問題,享受不可多得的閑暇時光。

那個地方有很多故事,故事裏有很多的人,或主角或配角或甲乙丙丁。

任靜的母親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村婦女,他們所處的那個年代注定了他們必須過那樣的生活。任靜的父親在任靜出生以前也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但是女兒的到來無疑是給家庭帶來了負擔。不是因為她是一個女孩兒,而是家裏的經濟支撐不起一個家庭、兩個孩子的生活。所以,在任靜出生以後,每年隻能在那固定的幾個月裏才能見到她的父親。而就是那樣,任靜對於父親一直都是模糊的,在她的記憶裏,家裏隻有奶奶、媽媽和哥哥,而爸爸隻是一個稱呼,一直停在記憶裏。

她一直記得那時的母親有多堅強,一個女人,強撐起整個家。上有老下有小,兩個孩子年齡相差不大,卻總是喜歡爭搶東西。外麵的農活要自己一個人做,那些田裏、土裏的東西,必須按照每個季節種下,每個季節收獲。等到兩個孩子進入學校之後,每天早上還要早早的起來做早飯,把飯菜做好,還要給圈裏的兩頭小豬煮食,到年底還指望小豬變大豬賣個好價錢,過個好年。

就是那樣的地方,每個家庭都是那樣過活。每天過著重複的生活,從不厭倦,也不敢厭倦。

和任靜相似的家庭有很多,而且大都也是那樣過來的。家裏沒有積蓄,得必須很努力很努力才行。但是不得不說,那些在土裏、田裏摸爬滾打的人兒們,卻是很明智的。就算家裏沒有錢,但也會把孩子送往學堂,因為他們堅信隻有在那裏才能改變孩子的人生。讓孩子不再像他們一樣在一眼望不到邊的田裏、土裏過活。一旦做出了讓孩子上學堂的決定,就意味著必須更加努力、更加賣力的賺錢才行。而一個農民能賺錢的方法就隻有那田土裏的糧食。天公作美還好,要是天公不作美,有什麼大旱或大澇就完全沒用了。所應那句農民靠天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