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 2018年的高考,網癮這個詞再度成為新聞的焦點。(1 / 2)

這幾天得空看了幾篇所謂“家長”對於網絡遊戲的控訴,也看了幾篇來自於遊戲從業者或者教育從業者以及單純的父母方麵的對於網癮的反訴,大家說來說去無非就是一個觀點。家長們控訴自己孩子成績不好、沒上進心、沒自控力是深受遊戲的荼毒,另一方則是很誠懇的指出這一係列現象的背後其實是父母教育的失敗。

可惜的是,教育失敗的父母並不會承認自己的失敗,承認自己的錯誤這是人的天性中很難接受的一件事。所以這個對立麵便產生了。再加上某些營銷號刻意的炒作,誇大事實成分,這兩個角色直接的嫌隙就更深了。當然,雙方都有些居心不良的營銷號,這無可否認,教育失敗的父母是可恨也是可憐的,但那些居心叵測的營銷號才是真正值得唾棄的。

社會各界的大佬們都對網癮這件事做了深入的剖析,他們有的早已為人父母,有的是遊戲或者教育行業的資深從業者,有他們的寶玉在前,我也就不拋出我的幾塊爛磚了。這裏,我隻想從我自己的角度去闡述網癮這個詞,從一個父母親戚眼中的“網癮少年”的角度。

作為一個90後,經曆了遊戲飛速發展的90後,小時候最開心的時候就是和小鎮上的各種同齡人上樹掏鳥,下河摸蝦,但這不是我最期待的時候,我最期待的是每個暑假的到來。並不是期待暑假長長的假期,而是期待暑假能去姐姐家玩到姐夫買的那台“小霸王學習機”。說是學習機,不過隻是fc遊戲機的中國山寨作品而已,不過那時候的人們很少有正版的概念,所以也就玩的理不直氣也壯了。

我姐姐和姐夫是愛玩的人,各種熱門的玩意兒他們都會買來嚐試一番,所以我就特別的羨慕我侄女,能很快的玩到各種我羨慕已久的東西。我父母都是很保守的人,所以他們從來都不會給我買這些東西,也從來不允許我去玩,但是我媽又很聽我姐的話,所以每個暑假去我姐家玩她也就默許了。

上麵兩段廢話,隻是為了引入我姐和我媽兩個母親的對比,也是為了引出兩個家庭的對比。我媽經常拿著棍子從當地的黑網吧、遊戲廳裏麵將我打出來,所以當地的人很多都曾看到過我媽在路上拿著棍子追著我。相反的,我姐就從來不曾這樣,她會給我侄女零花錢,不管她怎麼用,就算是去遊戲廳我姐也隻是叮囑一句注意安全,按時回家。我媽就從來不給我零花錢,為的就怕是我拿去打遊戲和上網。

但是,有趣的是,我侄女一開始會去遊戲廳和網吧玩玩,後麵就慢慢的少了,因為她在裏麵找不到自己的同齡人,因為她的小夥伴們都是不被允許進去的。相反的,我媽越是不讓我去,我就越會去,這或許也就是年少時的叛逆心理吧。

我父母不是教育失敗的人,但可惜也並不算成功的教育,他們唯一教到我的就是多看書吧,從小我媽對我的各種興趣愛好嚴防死守,唯一不設防的就是看書了。每當我提出要買書的時候,她要麼會陪我一起去,要麼給我錢讓我自己去買,隻需要給她付款單就好,但其實買書是有折扣的,特別是我這種常客。所以我就有了一小筆私藏下來的錢,能拿來上網和進遊戲廳。

相信很多的家長都曾告訴自己的孩子,現在苦一點,到了高中就好了;高中苦三年,到了大學就輕鬆了。我想問的是,當年那些沒上過大學甚至某些連初高中都沒上過的父母,你們憑什麼這麼告訴自己的孩子?當他們到了新的一個層麵,抱著滿心的歡喜,卻迎來的是更大的壓力的時候,他們的心裏該是如何的反差,你們想過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