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1)

教育的本質乃是培養健全的人。蔡元培先生說,“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與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潘光旦先生指出,“教育的理想是在發展整個的人格”。就這一意義而言,本然的教育即應該是通識教育。當今的大學教育正麵臨著社會的種種挑戰,無論社會如何變化,我們不能忘記了自己的根本任務。以尊重和滿足人的本質需要、促進人的全麵發展為出發點的通識教育,正是大學維護教育本質和大學使命的一種努力。

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既是大學的一種理念,也是一種人才培養模式。其目標是培養完整的人(又稱全人),即具備遠大眼光、通融識見、博雅精神和優美情感的人,而不僅僅是某一狹窄專業領域的專精型人才。通識教育順應了當代高等教育發展的要求。當代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本科階段越來越注重基本素養的教育,強調給予學生開闊的視野和寬泛的基礎。

創新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的動力源泉,建設創新型國家,要求我們培養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在這個意義上,推行通識教育勢在必行。通識教育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創新型人才所必須具備的開闊的視野、獨立的思考、豐富的想象力、強烈的使命感和博大的胸襟抱負等素質,都是在通識教育的堅實基礎上才能夠得以造就的。著名學者餘英時先生指出,無論學習什麼專業,都應該對專業以外的學科具備必要的常識,隻有這樣,“才有資格做一個完整的現代人,並具備綜合判斷的能力”。

通過打破傳統學科的壁壘,通識教育能夠向學生展示更為廣闊的知識圖景,極大地開闊學生們的視野,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索衝動;通過對經典的深入研讀,通識教育能夠讓學生領略人類思想的深度和力度,幫助他們接受心智的訓練並感受其中的愉悅;通過引導學生進行人生與社會等方麵的反思,通識教育能夠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和批判精神,幫助他們養成健全而有力的人格。經受了這樣的通識教育的訓練的青年,人文關懷將成為他們的一種習慣,人文精神將成為他們的一個標誌。

推行通識教育在我國高等教育領域逐漸形成趨勢,這反映了社會對人才培養的普遍要求。我們希望通過通識教育培養更多關心人類命運、關心社會發展、關心百姓疾苦的未來社會的棟梁之才。為此,我們組織編寫了這套通識教育係列叢書。這套叢書是在認真總結通識教育經驗的基礎上,聯係學校教育的實際,根據社會對人才的要求編寫的。該係列本著成熟一本,出版一本的原則,將陸續出版。

限於作者水平和編寫時間等因素,書中難免存在不足之處,敬請專家和讀者批評指正。在寫作過程中我們還參閱和引用了部分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在此一並致謝。

編者

201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