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多做心理修行,打造好心理素質(1 / 3)

勞動心理學認為,不同行業、不同職位要求員工有不同的心理素質,不同的心理素質反過來又會影響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在這個競爭壓力巨大的社會,太多的人因為心理健康問題不能走得更遠。所以,如果你想在職場上扶搖直上,除了專業知識和身體素質外,還應當具備必要的心理學知識和相應的心理素質。但是你也要知道,僅憑一些心理學知識是無法幫你提高心理素質的,你必須試著去做。

放飛自卑,自我欣賞

英國科學家弗蘭克林在 1951 年時,發現了 DNA(人體的遺傳物質的雙螺旋結構),這本是一件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大發現,可由於他生性自卑,又懷疑這可能是錯的而不敢肯定它,直到兩年後,另外兩位科學家沃森與克裏克也發現了DNA的雙螺旋結構,二人獲得1962年的諾貝爾醫學獎。我們真為弗蘭克林惋惜。如果他自信一些,敢於承認自己和肯定自己,那麼弗蘭克林這名字肯定會載入醫學生物學史冊,自卑真的是害人不淺。

自卑其實人人都有,隻是程度不同罷了。著名的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就認為:人類都有自卑感,以及對自卑感的克服與超越。當我們小的時候,看到別人長大而自卑;當我們大的時候,卻發現別人比我們更有錢;當我們有錢的時候,看到別人比我們更年輕力壯,這些都會在我們心底裏產生自卑。這樣看來,自卑其實是不可怕的,從某種程度上講,自卑也是推動一個人不斷自我完善的動力。但是,如果你已經認識到自己的自卑,而不願去進行自我突破的話,那麼自卑對你來講就是非常有害的。

在當今充滿競爭的社會裏,成功是人人向往和追求的,人們固然會列出成功的諸多因素:知識、能力、經曆、膽識、運氣、毅力等,但是容易忽略一點,就是自信心。其實,自信心比什麼都重要。

一位相貌英俊的小夥子,他一直對自己的鼻子不滿意,經醫生的兩次整形手術,應是符合他原先的設想,但他還認為不美。醫生後來終於知道,他是對自己沒有信心。

對自己不滿意不一定是件壞事,但如果這種不滿影響了你的工作和生活,影響了你的形象和精神,那麼,要注意了,它就成了你不自信的根源。產生不自信的原因很多,無外乎客觀因素和主觀感受兩個方麵:

客觀因素主要包括:自身條件的限製,比如學曆、身高、容貌、家庭背景、職業環境對你的認同等,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你對自我的判斷,從而影響你的精神麵貌、工作能力,最終的結果是影響了上司對你的看法、與同事的關係以及你個人的升遷之路。

主觀感受是指對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的判斷和我們對自身的評價,當然主要包括對工作能力、公關交往、外形氣質方麵的評價,這種評價來源於旁人對你的點評(其實這種點評傳到你耳朵裏的又有幾分正確呢),以及你拿自己與他人作比較(姑且不論這種比較是對的還是錯的)。

於是,你就不自信了,走路都不抬頭挺胸,開會都不敢發言,你成了職場中最不起眼的那一個,升遷基本上輪不到你。所以,當務之急是丟掉自卑,建立自信。

對自己的不自信往往源於多年來的“積怨”,甚至是“童年陰影”,要將不自信轉化成自信,這並非一朝一夕的事,但我們要立刻行動、馬上開始,不要讓一切消極情緒成為我們職場生涯的大敵。

你要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評估。把自己“硬件”擺一擺,諸如學曆、工作年頭、取得的業績乃至身高、體重、著裝、皺紋拿出來評判一番,是否是其中的某項讓你信心盡失。和同事,最好是好友溝通,看他們對你的評價是否與你自己的看法一樣,也許你會發現你在辦公室有那麼多的閃光點。即使他們是在恭維你,也姑且相信吧。

給自己一個自信的新形象。從形象入手,穿一套新衣,換一個發型,走路步伐加大 15厘米,加快速度,說話聲音大20分貝,在走廊與旁人熱情地打招呼。這是建立自信新形象的開始,上司一定會喜歡,同事會刮目相看,給你重新定位。

提升工作能力。隻有真正的工作能力是你自信自強的基石。既然你選擇了目前的工作,就要深入了解本職工作需要何種人才,自己欠缺的能力到底在哪裏。可以誠懇地與上司交談,取得共識。如果需要電腦、英語的精進,那就去充電;如果你優柔寡斷,那麼你需要心理素質的鍛煉;如果是廣告營銷人員,可天性拘謹,那麼你需要參加各種沙龍活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觀察優秀的同事、朋友,從他們身上你可以悟出自己的差距。

總之,自信心是心態的核心,它幾乎貫串於心態的各個方麵。在長期的工作過程中,當你受到挫折感到悲觀失望時,自信心會使你重新燃起鬥誌;當你感到孤獨、焦躁時,自信心會使你平靜下來;當你感到成功的喜悅後,自信心使你更加振奮。工作中的自信往往是你克服困難、取得成績的法寶。一個在工作中自信滿滿的人,往往對自己的能力有清醒認識、對事情的發展能全盤掌握。它可以讓你不斷地超越自己,產生一種來源於內心深處的最強大力量。這種強大的力量當然可以推動你在職場中青雲直上。

放低姿態,扔掉自負

如果說自卑者誇大了自己的短處,縮小了自己的長處,那麼自負者則是縮小了自己的短處,誇大了自己的長處。自負者同樣缺乏自知之明,同時又把自己的長處看得十分突出,對自己的能力和學識評價過高,對別人的能力和學識評價過低,自然產生自負心理。

王進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機關做的。辦公室裏的領導們水平都很低,而且一直以權謀私,他就很看不起他們,對他們的態度很冷淡,工作的時候自己做好了,就聽不進領導的意見。領導自然不會喜歡他這樣的愣頭小子,所以過了一段時間,他就發現機關裏的一切福利待遇他都沒享受到,但最麻煩的事情卻全部都由他來做。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待遇,他就更加的桀驁不馴,這樣一來,一年多的時間他就被孤立了起來。在這裏已經不可能再工作下去了,他覺得是機關的腐敗拖拉作風不適合自己,於是就離開了。

過了沒多久,他就通過父親的關係來到了一家外資企業做貿易。可能是覺得自己終於找到了能體現自己價值的地方吧,他工作得很努力,經常加班、出差,基本上沒有什麼業餘的休息時間。

公司的業務上升得很快,而他就是其中業績最好的人。驕傲的本性使得他在平時擺出了與眾不同的姿態,他看不慣別人的工作生活方式,認為他們的業餘活動都是在浪費時間。他總是想幫助他們,但是到了實際說出話來的時候,又變成了教訓他們。

冷眼與背後的流言漸漸地多起來了,最後,連老板也開始對他不滿意起來。和第一份工作一樣,一年多的時間,他又走到了懸崖的盡頭,不得不離開了。

雖然事實很悲哀,他不得不因為工作能力之外的原因離職,但是現實可能就是這麼複雜,並不是業績好了就萬事大吉的。自信是應該的,但過了就成了自傲和自負。在領導看來,這樣的年輕人缺乏起碼的謙虛精神,總讓人容易有辦事沒輕沒重,不牢靠的感覺。在同事眼中,他隻關心個人的需要,強調自己的感受,表現得目中無人,全然不考慮別人的情緒和別人的態度,自然不會歡迎他。

公司新來了位“海歸”,任策劃部經理。他自恃有洋學曆,又獲過一個國外設計大獎,就到處宣揚自己的才華,動不動用英文訓人,說別人的設計都是垃圾。平心而論,他的設計確實有獨到之處,可他那種咄咄逼人的氣勢讓人很不舒服。所以幾次麵臨提升,老總都以他的設計“叫好不叫座”、“不符合當地實際”為由,沒給他機會。

所有自恃才高、目中無人的才子才女,都要警惕這種結局。任何時候,一個處處壓製別人、叫喳喳地把別人風頭搶盡的人,都得不到周圍人的欣賞與欽佩。真正成熟的職場人,不會妄自尊大,用自己的長處和別人的短處相比,他會隨時放低姿態,謙虛地向上級和同事請教。這樣,擁有了寬廣的胸懷和平和的心態,再加上自己的才華,才能在職場競爭中遊刃有餘。

職場中,同事之間既然存在競爭,那麼必然有幹好幹壞之分。幹得不夠好或較差的一方心理上一時不平衡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幹得較好的一方一定要照顧到對方的這種微妙心理,在對方麵前注意放低姿態,盡可能幫助對方提高業務水平。切忌趾高氣揚,給對方製造更大的刺激。自負者就是不懂得這個道理,所以才會敗在人際關係上。

從情感上來說,一些人的自尊心特別強烈,為了保護自尊心,在交往挫折麵前,常常會產生兩種既相反又相通的自我保護心理,一種是自卑心理,通過自我隔絕,避免自尊心的進一步受損;另一種就是自負心理,通過自我放大,獲得自卑不足的補償,這種自負心理是自尊心過分敏感的表現。

可是,自負的表現往往會適得其反,根本不能保護我們的自尊,它隻會讓我們被孤立,妨礙我們成功。我們需要的是真正的自信,不是自負自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進入職業社會安身立命,則需要給自己補課,懂得“真相”與“理想”之間的差異,學會包容自己不認同的生活方式,學習用理性的頭腦認真工作,用感性的心經營感情,這樣才能在職場中打開一片廣闊的天地。

自私自利,惹人討厭

觀察現實生活,每一件損人利己的客觀行為,追本溯源,都不外是“自私”的結果。然而,這並不等於所有的自私都指導損人利己的行為。人可能依靠自身的理智、良心、道德的抑製,以及外部環境的控製、影響,而將自私抑製在合理的範圍之內,以達到利己利人的客觀效果。

自私自利本來就是人類的天性,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些私心,但是凡事都不可過分。有些極端者,事事都隻考慮到自己的利益,隻有在自己利益不受損的情況下,他才會考慮到其他事情。在適度的範圍之內爭取自己的利益原本無可厚非,但不擇手段地搶功爭利益隻會讓所有人討厭。

處處以自我為中心,隻講索取,不講奉獻。爭名奪利,甚至損人利己。這種自私自利心理對於交際危害極大。它時時處處會傷害到別人,這種人永遠也不會找到真正的朋友。

自私自利是一種病態職場心理,有這種心理的人首先表現在不講職場規則,把自己的東西看得緊、看得重,不管別人的利益是否受到損害;其次,就是嫉妒心理,當周圍人的本事比自己強時,或取得了好成績時,其會感到難受而總想方設法為難比其強的職場人;另外,心胸狹隘、斤斤計較、缺乏同情心和愛心等也是自私的表現。

由於處於激烈的競爭狀態,“辦公室政治”的鉤心鬥角往往被廣泛地貫徹,因此職場中多見自私自利,人們往往會對他人有一種防備心,覺得自己會的東西不能讓別人知道,否則就會多了競爭對手。但是人們卻往往沒有看到,當寬容待人,善於與他人分享的同時,別人也會回報更多,未來強有力的人脈關係可能就在這種分享中慢慢建立起來。

小王和小張要一起去參加一個展覽會,小王負責給去的人印名片,結果他將小張名片的郵箱和電話號碼都印錯,然後在出發前才給小張並告訴他已經來不及改了。到了展覽會後,他又對小張說,你的名片都是錯的,不要發,發我一個人的就好了。到了和采購商進行自由洽談的時間,小張就去找幾個適合的客人進行洽談,結果小張到哪兒小王都盯著他,然後跑過來給他打岔,不讓他和客人交談,生怕他和客人聯係上。

平時在公司中,小王也很讓人討厭,很多同事都不喜歡他,因為他特別自私。他們項目組很忙,有時公司就給大家提供晚餐,可晚餐吃什麼從來都是他一個人說了算。他們經常要給客戶進行策劃,他每次開會前,都要先問其他同事有什麼想法,之後在策劃會上就幹脆當做自己的想法一股腦全都拋出去。隻要是受到表揚的策劃,他都說是自己的想法,最後無論是物質的獎勵還是精神的讚揚都隻屬於他。有一次,他和別的同事一起出差,他見完客戶後就出去玩,隻剩下同事自己悶頭在賓館工作。

時間久了之後,同事們都忍無可忍,聯合起來對付他,最終他被迫辭職了。

沒有人喜歡太過自私的人,老板也同樣如此。一家外企招聘員工時,要求應聘者冒雨到附近指定地點然後返回,但隻有一半的應聘者發到傘。有的有傘的應聘者隻顧自己不顧別人,獨自撐著一把傘過去。結果顯而易見,自私自利的員工肯定不為老板所喜歡。

波士頓的心理學家哈裏說過,商業圈裏很多聰明能幹的才子佳人,一朝得意,最終失敗,致命原因通常是性格過於張揚,親和力太小,摩擦力太大。很多娛樂圈的演員、歌手,舉止行為非常糟糕,他們卻活得逍遙自在,你是不是覺得不可思議?但請記住:他們和你我不是同一路人。如果我們乖張多變、霸道張揚、自私自利,成功永不可企及。

克服損人利己的病態職場心理,是一件難事,因為持這種心理的人,都是長年養成的心理慣性,克服起來非一朝一夕之事。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就沒有相應的方法。下麵介紹三種方法作為參考:

內省法。通過自我反省,從自己自私行為的不良後果中看到危害和問題,從而將自己從“陶醉在占小便宜的思想狀態”中抽出。

培養利他行為。從為別人做一點好事開始,在行為中糾正過去那些不健康的心態,從他人的讚許中得到自己的樂趣,使自己的心理得到某種程度的淨化。

回避性訓練。這是心理學上以操作性反射原理為基礎,以負強化為手段進行的一種訓練方法。一旦產生自私的念頭或行為,即用縛在手腕上的一根橡皮筋兒彈擊自己,從痛覺中意識到自私的念頭是可恥的、不健康的,促使自己糾正職場中不正當的行為模式。

一個被人稱為自私自利的人,被人討厭的人,並不是因為他要求自己的利益,而是在於他經常忽略了別人的利益。所以,職場中利己沒錯,但注意不要損人,否則隻會給你自己帶來無盡的障礙。

勇敢麵對,不再逃避

職場中,我們可能會出現種種逃避行為,其中最重要的兩種表現是:不敢承擔有難度的工作,害怕承擔責任。

朗朗有著令人羨慕的職業,但有一天他竟然對朋友說他曾經閃現過輕生的念頭。因為他是一個因循守舊的人,不習慣麵對變化與改革。當他得知自己可能被指派去做他既不熟悉也不喜歡的工作時,隱形的焦慮、恐懼與厭世情緒隨即湧上心頭。他本來可以去競爭另外一個更適合自己的職位,可是他由於膽怯自卑而失去了競爭的勇氣。正是這種逃避競爭、習慣於退縮的心態,使他陷入絕望的深淵之中。這種扭曲的心態和錯誤的認知觀念使他放棄了自己原本所有的努力,隻想趕快辭職。

遇到困難就想辭職,其實是心理抗壓能力不夠,以及心理不健康的表現。首先,他有“退縮”的防禦機製。他遇到困難,首先想的不是如何解決,而是如何逃避,但是世外桃源是不存在的,到哪裏都會遇到矛盾,逃避從來都沒有用。

在麵對工作中的壓力和困難時,很多人習慣化地形成逃避心理。覺得通過跳槽等,都可以使問題得到解決,然而這種解決的方式實質並不是積極主動地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是一種退縮、自欺欺人的表現。

害怕承擔責任的人則是另一種表現,他們會通過種種借口來逃避責任。生活中沒有盡善盡美的事情,出了差錯的時候,很多人就會想:“為什麼倒黴的又是我呢?”你犯了錯誤、判斷失誤、記錯事情、受人幹擾分了心……不錯,有許多在所難免的錯誤可以澄清、解釋並改正,但是,人們還會再加以指責或懲罰。為了避免這些不快與懲罰,許多人想盡辦法逃避責任,比如轉移批評、推卸責任、文過飾非,等等。